去年的11月12日凌晨,有人在河南郑州一条隧道,拍到一名外卖小哥,竟然盖着被子和送外卖时穿的冲锋衣,睡在自己的电动车上。

这个心酸的画面当时就引发了不少关注。
到了2022年的10月18日,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时间段,有人又拍到了外卖员睡桥洞的画面。

不过,这次的面貌又发生了新变化。
首先是打地铺的人不是一两个了,而是有十几个,整整占了一排通道。

其次是睡姿也不一样,有的打地铺睡地下,有的是学“小龙女”睡在窄窄的车上。

最后就是群体也不再局限于外卖员,有的是代驾,有的是“自由职业”。

10月下旬,北方的天气已经比较冷了,尤其是夜里,可能只有几度。
这时候睡大街,睡桥洞,恐怕没几个人能受得了。
但比气候更恶劣的,永远是生活的压力。

这些小哥之所以在这里过夜,主要就是因为大家都懂的原因,回到家后就再难出来上班了。
对于这些群体而言,一天不干活,就没有任何收入。
所以,他们宁愿在外面过夜,也不敢轻易回家。
睡觉是冷了很多,但也没有熟人会知道自己的“落魄”,而且第二天能正常工作。
而且如果没有他们送餐送食物,可能城市里很多无法出门的人,都会饿肚子,被迫接受高价菜……

其实,外卖小哥睡桥洞并不是新鲜事,也不是郑州特有。
此前就连最为国际化的上海也被不少媒体报道,说在特殊时期,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等人员风餐露宿,在桥洞下打地铺,睡公园。
不知道他们是谁的儿子,谁的丈夫,又是谁的父亲?

钱是活下去的筹码,无钱寸步难行。
而社会最现实的地方就在于,有很多人,但凡敢歇一歇,恐怕就会变得贫困,所以,只能将绝大部分时间都挤出去赚钱了。
前几天,无相君写到了日本在泡沫经济之后,大量中产在消失,年轻人的焦虑在上升。
和日本相比,中国现在中产焦虑可能一点都不少。
担心被辞退;担心因病致贫;担心老人赡养;担心孩子教育问题;担心股票的波动;担心税率调整……
尤其是在疫情的冲击下,不少行业面临困难,很多人都在担心生活质量下降,担心未来的收入,担心泡沫破裂,从“中产”摇身一变成“中惨”。

因为害怕,令我们在消费、支出上更加谨慎。
在工作、内卷上更加卖力。
据媒体统计,中国的外卖骑手有1300万从业人员,载客、货运司机有700万,保险业务员有500万,餐饮行业有2000万。
光这四大低门槛的职业,就吸纳了4000多万人的灵活就业。
这其中不乏有名校毕业的本科生、硕士生。
不乏有创业、投资失败的小老板。
也不乏为了房贷、车贷而拼命兼职搞钱的“新中产”。


经济发展往往和足球赛一样,有上半场也有下半场。
中国经济的上半场,我们通过矿产、土地、房子、股票的优势资源,盘活了整个社会的资本,并且通过加杠杆,带动一轮又一轮的经济发展。
开足马力直往前冲,谁的马力大谁抢的地盘就多,这种快速增长的时期,就是原始的资本积累,俗称“跑马圈地”。
房地产,互联网,制造业。
这三大基建任务的完成,让中国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而且这个积累是非常特殊的——放眼世界,只有中国的原始积累是没有通过对外侵略和殖民掠夺的情况之下完成的,而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积累,都有侵略和殖民的色彩。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能够感觉到,过去的那种高增长未来可能已经很难出现。
至少,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就是例证。

所以到了经济的下半场,中国经济的增长,很有可能是要从“资本”驱动,切换成“运营”驱动。
也就是说,跑马圈地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必须经营好这一亩三分地,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怎么走?
我想,还是要明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根本。
如果没有物质上的持续生产,就无法解决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解决各种矛盾。
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放开市场准入,缩小行政垄断,防止乱作为。
万物都有生长需求,我们不怕外部形势的严峻,就怕内部不能团结。
越来越多的外卖员去睡桥洞,这显然不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疫情的第三个年头,每一次的封控,都让无数企业变得举步维艰。

不论是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还是在疫情中前行的企业,他们都在舍小家为大家,齐心协力守护万家灯火。
对于这些人,我们真需要好好审视一下,究竟怎样做,才能让他们能对未来发展有个清晰的预期,有个努力的奔头。
都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桥洞中的露宿者们,需要暖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