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常莹,责编:王子墨,编辑:常莹、孙岱,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爱刷短视频的人,对“栓Q”一定不陌生。最近,这个魔性的网络口头禅,出现在了小学生作文里,引发了网友讨论。



河南许昌一小学老师在批改作业时发现,班上一名学生竟把“栓Q之歌”写进了作文,视频发布者张老师说,男孩今年读三年级,这是他第一次写作文。老师在批改到他那篇作文时,越看越不对劲,直到看到“栓Q”,才明白他前面写的是歌词。张老师表示,自己当时瞬间血压飙升,头都大了。“没有批评男孩,也没有鼓励,只能慢慢引导,互联网对孩子影响真的是挺大。希望能够净化网络,不要给孩子看太多的网络段子。”


在互联网时代,每年都会冒出来几个网络热词,每年也都会有几个小学生用在试卷里。比如,有学生用舔组词“舔狗”,用奥组词“奥利给”。小学生把栓Q写进作文,放在几年前,这个故事可能还有其他版本:学生将“蓝瘦香菇”写在答案里。其实这类事件并不陌生,传统语文教育与网络文化在试卷中碰撞在了一起。


当下的作文写作中,对于一些有鲜活生命力的语言,应当对其报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在语言的运用方面,语文教育和网络本身也是各担其责。受网络用语、短视频文案、表情包的影响,学生们在网络社交中掌握了简单易懂,更具个性的口语表达。而语文教育的目的其实也是告诉学生们,语言不止一种表达,也可以有含蓄凝练经典化的词句。



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一些网络用语网民早已烂熟于心,对于学生来说也不例外,成长在网络环境的他们愿意追随新鲜事物,这些高频的网络用语在特定的语言情景中,成为了他们的表达依赖。这事并不奇怪,在过去,人的文字表达能力通过书信等媒介不断锻炼。而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成为年轻人个体表达的主要空间,大多数真实高频的表达场景是发生在网络中而非作文中。在不用耗费较多时间去仔细斟酌的交流中,碎片化、娱乐化、趣味性的网络口语表达自然成为了流行趋势。


有人看后头大,有人表示紧张。担心意蕴单薄的网络词汇是否会消解学生的表达能力。其实也不必过于紧张,网络用语并非洪水猛兽。随着时间的更迭,时尚的网络语言过时也快,去年的大热词汇可能今年就变得乏味。


在语言极速变化的网络环境中,每一个网络热词的诞生,都像一个剖面,成为见证当时互联网语言变迁的符号化缩影。在网络空间内,由于身体的不在场,人们需要更夸张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态度,于是网络用语似乎以一种灵活的、凝练的、戏谑的姿态来总结人们对某种情绪的共识。比如试卷上所出现的“栓Q”,以一种方言式发音的thank you,代表着一种无奈。在这样的情境中,人们通过使用网络词汇展示着对这种简单、幽默的表达方式的依赖。



对于小学生使用网络用语,不妨多点平常心。就像是上文老师所说,去慢慢引导孩子,引导他们了解网络用语的使用边界和范围。从网络语言入手,引导孩子们去体会汉语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


社会发展越快越迅猛,语言就会不断地被丰富,被更新。在语言的长期发展中会出现一些新的词汇,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这些新出现的网络词汇中有些可能成为汉语的新词汇。比如,在新一版的《新华字典》中收录了一些网络流行语,“刷屏”“点赞”都被收录其中。严肃权威的《新华字典》与时俱进或许可以成为一个参照视角,让老师和孩子都不必怀疑对汉语语言魅力的坚信。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常莹,责编:王子墨,编辑:常莹、孙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