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乔佳慧,编辑:王小,原文标题:《集采冲击、高管频繁离职,跨国药企如何应对现实难题?》,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进入2022年8月,不少大型跨国药企,如辉瑞、赛诺菲、安进、吉利德等,开启了全球新一轮并购,中国市场亦在投资名单之中。


赛诺菲在8月初与苏州的信达生物(01801.HK)达成合作,包括对后者进行3亿欧元(合人民币20.7亿元)的初次战略股权投资。


“我们对中国市场的未来非常有信心。”赛诺菲方面8月18日回应《财经》记者称,公司继续贯彻既有战略,在中国将持续发展。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部分药物进口迟滞,叠加国家七轮药品集采,企业利润已然削薄,跨国药企近两年在中国遭遇到不少现实难题。


《财经》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今年8月,大型跨国药企的中国业务部门,至少有八位高管离任,频率平均一个月一位;高管履新方面,共有24项人事任命。


“会有哪个公司退出中国吗?我认为不会。”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简思华告诉《财经》记者,与退出相反,各大跨国药企正在审视自己的策略,思考如何定位在中国的业务。


高管离职持续


在2022年离职的八位跨国药企高管中,有三位已入职本土药企。


据媒体报道,曾任辉瑞中国区首席运营官的吴琨,加入箕星药业担任首席商务官;原诺华血液事业部负责人夏少斐(Summer Xia),加入海森生物医药担任首席执行官;曾任赛诺菲巴斯德(中国)首席市场官的周游,加入到基石药业,担任公司大中华区总经理兼公司商业部负责人。



除了公司发展前景, 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在经历过形形色色的员工离职,总结出的两点很到位:1、钱,没给到位;2、心,委屈了。


随着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本土药企,这些本土药企也倾向于创新药、国际化等方面的人才,提高待遇,对跨国药企有多年经历的高管而言,颇有吸引力。


大多数跨国药企谋求变革以适应市场发展,加速调整战略布局,并随之进行人事调整。2022年以来,辉瑞、诺华、赛诺菲、默沙东等多家跨国药企,在中国区的组织和人事都有变动。



3月8日,默沙东中国宣布新设立数据保护官和首席转型官,分别任命崔晓玲、张颖担任;将数字化互动与转型和商业运营部门合并,成立业务卓越新部门,并任命西蒙·杰塞普(Simon Jessup)担任负责人。


4月,诺华宣布重大架构调整,将整合制药和肿瘤两大业务部门合并为统一的“创新药物部”,确定了创新药物国际各区域负责人12位,并完成了相应的组织任命。其中,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被任命为创新药物中国总裁兼董事总经理,自6月1日起生效。


5月,赛诺菲重组中国区架构,宣布开始执行全球事业部全面负责制,贯通中国区架构和全球架构,并任命施旺接替贺恩霆担任赛诺菲中国区负责人。


新的架构调整和人事任命,显示出一个特征,即剥离与合并利润较低的业务、聚焦创新药发展,一方面是精简人员和支出,另一方面拥抱数字化,以此加速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


中国区高管、组织架构的诸多变动,也与行业震荡、跨国药企调整密切相关。


在最近结束的第七批国家集采中,仅六家跨国药企的六个产品中选;而国内药企,则有211家的321个产品中选。


尽管跨国药企在此轮国家集采中态度偏于保守,但也不乏激进出价者,试图保住既有市场。


适用于原发性高胆固醇血症的依折麦布片,跨国企业山德士以超90%的大幅度,试图保住超90%的市场份额。然而,根据集采规则,最终共中标了四家企业,除了山德士,还有福元医药、方盛制药、重庆圣华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山德士不得不与这三家分食80%的全国公立医疗机构市场份额。山德士得到的地区为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浙江省、海南省、新疆(含兵团)


在原研药中,来自西班牙艾美罗公司的依巴斯汀片,大幅降价89%以最低价中标。同时中标的还有两家中国药企,最终在公立医院市场形成三足鼎立。


灼识咨询经理刘昕认为,随着中国市场上越来越多药品进入医保及集采计划,对价格有一定的冲击,药品的销售及利润空间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导致跨国药企的销售业绩增速可能放缓。


投资在中国继续推进


尽管颇为艰难,但跨国药企在中国投资的步伐没有停止,方式更加多样。其中,不乏与本地国有资本运筹合作的身影。


阿斯利康在8月4日,与中金资本、无锡国联集团发布的合作意向显示,三方计划合作募集总规模50亿元的基金,首期募集10亿元。


其中,合作方国联集团成立于1999年,是无锡市政府出资设立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和授权经营试点企业。在投资运作层面,该集团整合设立过锡创投,加快培育生物医药、智慧城市等战略新兴产业。


上述合作募资的动作,是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的第二阶段募资,该笔基金基于阿斯利康的产业资源,以及中金资本的金融资源,此番又结合了无锡国联集团在当地的区位优势及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


阿斯利康中金医疗产业基金成立一年多时间,已投资了10家医疗健康创新企业。一些被投企业与阿斯利康亦在业务上有合作,比如云检医学与阿斯利康在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领域合作开展探索性研究,西比曼生物科技与阿斯利康全球在CAR-T相关药物研发方面也有合作。


阿斯利康全球业务的收入,在2021年同比大幅增长了40%。然而中国区增长乏力,对全球收入贡献比例由2020年的20%,下降至16%。


“阿斯利康将继续坚定在中国加大投资的信心。”阿斯利康全球执行副总裁、国际业务及中国总裁王磊说。阿斯利康在2022年6月宣布计划在山东青岛投资建设生产供应基地并设立区域总部。


入股投资,也是跨国药企今年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方式之一,比如赛诺菲对信达生物进行3亿欧元的初次战略股权投资。


从业务上看,跨国药企的关注点其一是肿瘤等领域的新药研发,比如与中国企业合作加速临床阶段的肿瘤药物开发和商业化;其二是营销既有产品,试图扩大在中国的销量,如葛兰素史克(GSK)今年继续尝试推广带状疱疹疫苗,此款疫苗在中国获批上市于两年前。


7月,葛兰素史克迎来20年来最重大的企业转型。8月19日公司方面在回复《财经》记者采访时称,正式完成分拆旗下的消费健康业务,至此,公司专注于疫苗和药物开发,在华业务与全球战略规划保持高度一致。


目前葛兰素史克在中国的处方药业务领域包括呼吸系统、肝炎等,及部分罕见病;在疫苗领域,除了带状疱疹疫苗,还有宫颈癌疫苗、成人及儿童两种剂型的乙肝病毒疫苗。


对于在中国市场的预期,葛兰素史克方面告诉《财经》记者,公司将进一步发挥在疫苗和药物领域的专长,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阿斯利康、赛诺菲亦表示对中国市场有信心。


跨国药企对中国的预期改变了吗?


“虽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跨国药企仍将持续投入研发、投资,深耕中国市场。”刘昕告诉《财经》记者。


中国居民的医疗需求尚未得到满足,虽然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在快速发展,但是中国基层医疗设施尚不完善;同时人口老龄化、居民健康意识提升等因素推动居民医疗消费需求持续攀升,导致医疗供需关系不平衡,因此中国仍是一个潜在的大市场。


整体而言,尚无跨国药企希望退出中国。至于接下来在中国以何种方式开展业务,是扩张还是避险,跨国药企有各自的考量。


“现在我们看到,有很多外资药企在非常慎重地、严肃地审视未来在中国的战略规划。”简思华告诉《财经》记者,目前看到两种不同的策略。


一部分是想在中国市场进一步深耕的跨国药企,对他们来说,策略跟既往一样,会持续地把有临床需求的药物带入中国市场,带来更多的同类最佳(best-in-class)、有创新性的药物及疗法,这些企业未来也许在中国进一步扩张,增加新的业务,投资新的商业模式。


另一部分跨国药企,看待中国市场的角度有所不同,简思华称之为“本土化2.0”阶段,这些企业未来看重的是如何更好地平衡在中国市场的预期与未来风险。他们的策略,更愿意采取一些温和的方式,比如与中国药企合作、技术转让(license-out)等, 以合作或合资的方式,更好地管理在中国市场未来的一些不确定性风险。


在德勤中国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谢峥看来,跨国药企将会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试图更好地参与到中国医疗市场未来增长中,只不过各公司的策略可能大不相同。


2022年上半年,亦有跨国药企在中国市场获得增长。


赛诺菲上半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增长了12.3%。赛诺菲公司方面表示,随着新药不断加速引入,数字化探索以及提升健康可及性、人才发展等措施,该公司继续贯彻既有战略,在中国将持续发展。


从全球供应链上,不论从药物供应、研发支持等方向,中国正在逐渐扮演越来越重要的核心角色。刘昕分析,跨国药企在中国医药领域仍是不可缺少的一份子,虽然近年来本土药企正在快速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但是仍与跨国药企具有较大的差距。


创新药是未来医药领域投资的核心,随着跨国药企创新能力持续深化,市场竞争格局在短时间内将保持相对稳定。


“虽然跨国药企在中国会受到一定挑战,但是他们在中国市场仍然有非常大的机会。”刘昕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 (ID:CaijingHealth),作者:赵天宇、乔佳慧,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