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鲍里斯·约翰逊依依不舍地辞去英国首相职务,目前呼声最高的首相“候选人”之一,是印度裔的首席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

约翰逊的内阁,一共出现了三位印度裔大臣,而且都身居关键岗位——财政大臣里希·苏纳克,内政大臣普丽堤·帕特尔,以及商业、能源和工业大臣艾洛克·夏尔马。



从左往右:帕特尔、苏纳克、夏尔马


就说这位苏纳克,虽然他是个二代移民(种姓情况不详),但却依旧保持着对印度教的虔诚,平时坚持吃全素。据说,当苏纳克参加各色自助餐会的时候,他能接受的,只有不加任何调料的沙拉——印度信徒中越高种姓,越会远离动物制品,但也不排除很多中低种姓的人自愿去效仿这种“高贵的生活模式”。

在菜比肉贵,种类还很贫乏的印度,还能坚持吃素的人,确实挺不容易。

苏纳克财长的妻子,也是一位印度人——有印度“IT行业之父”、“印度比尔·盖茨”之称的亿万富翁纳拉亚纳·穆尔蒂的女儿。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2020年英国富豪榜单上,排名的前两位,也都被印度人包揽——欣杜贾(Hinduja )兄弟,以220亿英镑的身价位居第一;NO.2是鲁本(Reuben)兄弟,身价186.6亿英镑。



这是鲁本兄弟



英国国家统计局(ONS)2018年的收入数据——华人最高,印度裔第二

目前,英国约有140万印裔人口,被认作当地最大的少数族裔。像离希思罗机场不远的伦敦西郊的索绍尔区,有60%的居民都是印度裔,剩下的,除了一些阿富汗难民,很多人来自巴基斯坦——此地的印巴两族后代,竟然相处的很是平静。

在阴冷的英国,这里处处洋溢着南亚风情,让你恍惚间似乎感觉穿越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可能逛上半天,也难以碰到五个以上的英国本土人。

不过,虽然扑面而来的是印度香料、来来往往的是穿着花哨的印度人,店铺里供奉着印度教神像,但环境却相当干净整洁,更没有猴子、流浪猫狗或者“神牛”横行在街头.....这个,就不算很“印度”了。



伦敦索绍尔区的印度小镇街头



索绍尔区的印度小镇街头


除了英国,在东南亚,印度人也普遍过得相当不错,属于当地的富裕阶层,和华人一样,曾经遭遇过马来人等土著民族的排挤和打压。

而另一个印度人大放异彩的国家,则不得不提美利坚了。

最近这些年,全美家庭中线收入排名第一的,一直是印度裔。

比如2018年,全美印度裔家庭中线收入10.2万美元,(当年美国家庭平均中线收入为5·3万美元),这比华裔还多出了3万美元,也超过了犹太裔家庭,成为了全美收入最高的族裔。

再看政坛,有现任美国副总统卡玛拉·哈里斯,前南卡罗来纳州州长、特朗普政府时期的美国驻联合国大使妮基·黑莉这些“风云人物”。



妮基·黑莉能让特拉普安静并一脸欣赏地听他讲话


美国科技界和商界的印度裔大佬们,则更是数不胜数。

据斯坦福大学的一项课题研究显示,美国科技行业中,约有15%的初创企业是由印度人组建的,这一数量比英国人、中国人以及日本人所创建的企业总和还要多。而在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三分之一以上的软件工程师都是印度人或者印度裔。





更厉害的是,即便他们扎根在了西方,但却仍旧很成功地把一些印度特色的文化习俗带到了那里,甚至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力。

除了鲜艳的纱丽、锡克男子的大缠头,以及印度菜、瑜伽这些常见元素,连印度政府在独立之初都已经宣布废弃了的种姓划分,在如今的很多海外印度人圈子里,依旧非常被看重。

2021年的时候,就有来自谷歌、脸书、微软、苹果、奈飞等数十家大型互联网公司的250余名达利特员工指控他们的同事和上级种姓歧视,掀起了一阵硅谷的反种姓歧视浪潮。



高举反歧视标牌的海外印度人

这些被歧视的人群,都来自于低种姓印度裔群体,他们付出了巨大努力后,成功在海外谋得了体面的职业。

这期间,为了避免因种姓而遭遇歧视,多数人往往会在求学阶段就悄悄地把自己的姓名给改了(印度的姓氏很多都体现了种姓归属,比如“莫迪”,就是泛指吠舍种姓当中的小商贩阶层),还佩戴了梵线(印度教中,梵线只有婆罗门、刹帝利和吠舍有资格佩戴,根据种姓,又细分了不同的颜色和款式。而首陀罗和贱民,则是严禁越界的)。



红线和白线是婆罗门的专属,刹帝利用黄色



莫迪戴的是吠舍用的黑色梵线


即便如此,那些“海外印度同事”们,还是非常热衷于用尽一切手段,搞清楚你是否属于“干净的种姓”。

比如,翻看你的社交账号...

还有,就是观察你的饮食习惯——正如前面说得那样,印度教徒中,种姓越高,越排斥动物制品。

他们往往会看似随意地问——“你是不是素食主义者?”

如果对方说是,他们会继续问是天生吃素,还是自己选择吃素,父母吃不吃素,家族是否全部都吃素等等....

以至于有人戏称——印度向硅谷输出高管和工程师,也“出口”了种姓歧视。



谷歌CEO Sundar Pichai和微软CEO Satya Nadella都是最高的婆罗门种姓出身

说到这,大家肯定都非常疑惑——印度作为全球文盲人口最多的国家,还背负着种姓制度的陋习,为何它的海外移民在发达国家,却很容易跃身为成功人士,不是科学家就是企业家或者知名政客,即便不做“风云人物”,也大多都属于体面的中产精英阶层?



哈里斯的印度妈妈和牙买加爸爸——这两位都是美国名校的博士。当年哈里斯快出生时,她妈还坚持在实验室工作

对于这问题的解释,很多解释都比较千篇一律。

1.印度人的英语优势,教育体系更贴近西方;

2.印度人团结;

3.印度人重视教育;

4.西方向来对印度人和印度文化抱有比较友好的态度。



2016年,莫迪受邀美国国会演讲,场面火爆,台下被议员们团团围住,求亲笔签名,场面跟明星的粉丝见面会似的

当然,这些解释都很有道理,但似乎也不能说明全部。

比如,论团结的话,在种姓制度的影响下,海外印度人很多时候,都是暗中自带鄙视链的,对“团结”对象的出身要求很苛刻——“我比你的等级高,你只配给我当仆人,没资格和我平起平坐,这是你后天无法改变的”等等。



不过,浸润于这样的社会文化中,印度人则更容易接受一些社会“潜规则”——他们很善于在无法改变自己在游戏规则中地位的情况下,将利益最大化。

这在英美那些阶级固化比较严重的国家,尤为明显。

反观华人群体,几千年的中华文化中,一直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更容易表现出“不服”并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而非去主动迎合。

此外,近代以来,印度人紧跟着英国的殖民者势力范围,从北美到欧洲,再到东南亚、南非,英国人走到哪里,他们就走到了哪里。

因而,印度人开眼看世界的历史很长,这也让他们更熟悉更适应欧美的那套社会文化体系;西方人对他们的接受程度也更高。



加拿大有四位内阁部长是印度裔,两位男部长都是锡克人(标志性的大缠头)

再看语言方面,换个角度想想,还有大量海外华人的英语说得也普遍不赖,论口语发音,比印度人那浓郁的咖喱味道要顺耳得多,为什么跟同样量大,受教育水平高的华裔比,印度裔总能受到特别关注呢?

其实,咖喱味浓郁的印式英语,很早之前,就被认作了国际标准英语的一种,说起来,并不丢人。

加之,印度人常说英语,影响的不仅是交流方式,还有思考方式乃至文化。这可以帮助印度人到了美国后较快的克服文化隔阂,融入主流社会。

而且,大多数印度人更不会因自己夸张怪异的口音而感到丝毫羞怯,反而是充满了自信心,一张口就滔滔不绝,能把英语为母语的洋人们忽悠的一愣一愣的。



这方面,如果你有过海外留学或者工作经历,就一定能体会到,无论是公司还是学校,话最多的,往往都是印度人,表现最积极的也是印度人——而恰恰这点,正好就是西方文化所推崇和鼓励的。

相比之下,中华文化则非常看重内敛、含蓄、谦卑,中国学生总是羞涩地纠结于“字正腔圆”,往往会让意思的表达在流畅度和感染力上都逊色不少。

所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就是这么个道理——敢于并善于表达、滔滔不绝的印度裔,总能抓到更多的展示机会,给导师或者管理者留下不错的印象。



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还在于——这些在海外生活体面的“印度裔”,他们中的很多,都是经过了层层筛选,优中选优的精英人士。

毕竟,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是非常大的——亚洲最大的贫民窟在印度,但亚洲的首富,也是印度人。



除了很多原本家境不错的中高种姓印度人,还有一些靠自我奋斗,努力读书艰辛打拼出来的低种姓群体,为了逃离歧视,隐瞒和重塑种姓身份,也往往很愿意去海外工作,以逃离本土的原生环境。

所以,在海外闯荡并能成功扎下根的印度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非常努力,本身就不差。

不过,老实说,这真没什么值得羡慕的。

多年来,整个印度人才金字塔的顶端,几乎全部被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收割,去建设“灯塔国”和它的基友们去了。

针对这种现象,连印度学界都在自嘲——近代的印度曾经被用作英国的“棉花殖民地”,而现在则沦为了美国的“人才殖民地”——之前输送棉花,如今供奉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