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上映过一部电影《库尔斯克》,编剧和导演号称是参考了大量一手资料如实还原拍摄出来的。



电影海报

可是,你再细品品——俄国的灾难事故,由法国人来拍,片中的俄罗斯军民,还都操着一口英语....

所以,即便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要想做到客观公正的尊重历史、还原真相,显然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跟西方拍摄的那些苏联卫国战争题材的影视剧差不多,在这部现代俄罗斯题材的灾难片中,一边极力烘托主角的“个人英雄主义”;一边又在努力“揭露”俄罗斯国力、军力的拉跨和不堪,以及俄军和俄政府的官僚主义,轻视、践踏个体生命的“丑恶嘴脸”等等——似乎在旁敲侧击地控诉着一个“邪恶政权”。

比如,电影中,俄军高层为了潜艇上的“军事机密”,冷酷地拒绝了外援;反倒是那个英国海军上将,为了100多名俄国水兵操碎了心,如同上帝般悲天悯人。



电影中的俄军,个个长得歪瓜裂枣,似乎外表和内心一样丑陋



语言也非常暴力粗野

电影还重点演了俄军救援潜艇先后三次前去施救,但因为设备问题,每次都不得不中途折返回去充电,最终耽搁了极为宝贵的救援时间。



更充满恶意的,是俄国人的新闻发布会上的那一幕,家属们歇斯底里地进行控诉,结果当他们退场的时候,竟然有特工直接用毒针把情绪最激动的那个女人给弄死了——看到这个桥段,实在是为编剧的智商捉急!



极力渲染俄罗斯的军民对立

不过,正如前面说的那样,和任何一部西方“主旋律”电影差不多,这其中少不了一些令人潸然泪下的细节描写。

比如,葬礼上,水兵的妻子痛哭不已——她为自己在丈夫临行前,因为有关家具装饰的小事而赌气,错过了最后一刻的吻别而伤心自责。

再比如,影片中多次交代,库尔斯克号上的军人很多均为世代海军,并且他们的父辈祖辈们都死在了前苏联各种海难里,他们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拿到工资了等等。

在等待救援的过程中,气氛越来越绝望。这时,大尉开始安慰情绪失控的船员说:“想一想!如果现在遇难的是我们其他的兄弟,在岸上的我们一定会不遗余力地救他们吧!”

情绪失控的船员楞楞地说:“会!一定会!”

“反过来想,我们遇难了,他们现在也会一样。”

还有船员们给亲人写下遗言的片段等等——这些情节越感人,就越能潜移默化地让观众们对岸上的那些俄国官僚们心生厌恶,由衷地控诉着这个“吃人的制度”。

更有电影的最后,葬礼上,小男孩敌视的目光,拒绝与俄军大将握手的“勇气”...仇恨的种子,就此种下....



电影剧照

其实,讲故事也是有立场的,无论有意还是无意之中,都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影响。

显然,西方的导演讲一个俄国人的灾难故事,调子如果不往那个方向靠拢,很可能,连过审都成问题。比如,法国女记者安妮-洛尔·博内尔深入乌东民间,于2015年拍摄的纪录片《顿巴斯》,就因为内容过于诚实,被封了6年多,直到2022年1月才获解禁。

之前,她还因为客观中立的报道乌东冲突,遭遇了社交账号的全面封杀。

纪录片《顿巴斯》截图



纪录片《顿巴斯》

而2000年,库尔斯克号的沉没,不但当年的俄罗斯因为不够“人道主义”的选择和救灾不力的表现遭遇了千夫所指,甚至到了20年后的同名电影中,又被再次拿出来羞辱了一番。

这期间,俄熊不知道莫名地咽下过多少苦水。

意外的是,2021年11月22日,俄罗斯北方舰队时任司令员维亚切斯拉夫·波波夫海军上将接受卫星通讯社采访时,竟然首次开门见山地说——2000年“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毁于与北约潜艇相撞,他有“90%的把握”知道后者的名称。

诡异的是,当年曾经自我标榜为“上帝”一般的灾难施救者的北约,这回竟然集体选择了沉默....

不得不说,无论波波夫海军上将的话是否可信,这其中,也确实很有故事。



“库尔斯克”号118名遇难官兵的照片,但最终只找到了115具遗体

2000年8月12日,被俄媒誉为“航母终结者”的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正在参加北方舰队的演习。根据计划,上午11点20分,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要向水面的彼得大帝号巡洋舰发射空鱼雷弹。

然而,演习预定发射的鱼雷却迟迟没有出现。

11点28分,水面舰艇探测器突然探测到水下传来相当于200磅TNT炸药的爆炸感。

在演习总指挥官维亚切斯拉夫·波波夫上将(就是2021年主动“揭秘”的那位)收到异常情况报告的同时,正在65英里之外监视俄罗斯海军演习的美国孟菲斯号潜艇也注意到这次爆炸。

还没等所有人想明白,仅间隔两分钟,水下又传来了威力比之前大40倍的爆炸感,其威力之大使得整个北欧的地震台都检测到了震动。



当晚,俄军确认,这是来自库尔斯克号的爆炸,潜艇已连同118条生命,沉没于巴伦支海底。很快,俄政府由副总理牵头成立了营救小组,军方派出“彼得大帝”号重型巡洋舰、“库兹涅佐夫海军上将”号航母在内的十多艘舰船前去救援。

可是,虽然这决定属于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儿,牵扯了百余条性命,但因为事关敏感,克里姆林宫方面并没有马上向国际公布情况,甚至当天和次日的新闻里也并未提及此事,同时没有第一时间通知船员的家属。

甚至,刚刚由临时总统转正的普京,当得知潜艇失踪后,为了不惊动国际舆论,避免给”别有用心“的西方国家留下什么可以发挥的话题,竟然也没立即结束休假赶往现场。

直到差不多两天后,8月14日上午,俄方才正式对外公开了整个事件的发生,普京亲临北海舰队基地坐镇。



然而,在救援的最初阶段,俄方直接拒绝了西方主动提出的所有帮助,甚至那些非官方的“民间”救援队和免费提供的施救设备,也不愿接受,非要自己扛着。

更尴尬的是,当美国著名新闻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就这个话题采访普京,询问他“库尔斯克号”究竟出了什么情况的时候,普京只是呆呆的回了一句——“它沉了.....”

结果,普京面对拉里·金的这句——“它沉了”,让国际社会曾一度把这位俄罗斯新总统定义成了一个只会打仗(此时俄军刚打赢第二次车臣战争),在国际外交方面非常木讷呆板、缺乏应变能力的人。



20多年前普京的画风,面对镜头,略显拘谨


这些事发最初阶段的决定,构成了后来西方嘲笑和指责俄罗斯的主要素材。

有关为什么不惜人命代价,也不允许外人接触这艘潜艇,想必大家之前都有过一定的了解。

这个库尔斯克号是俄海军新型主力战略核潜艇,代表着俄潜艇的最高境界,涉及海军多项核心机密。

不同于空间局促的常规动力潜艇,库尔斯克号带着两个核反应堆(两套动力系统),能量很足,所以身躯庞大,内部宽敞,其艇身长度有一个半足球场的长度,宽度也长达18米,相比连洗脸刮胡子都很奢侈的柴电潜艇,库尔斯克艇内还贴心地设有桑拿房游泳池和健身房,环境那是相当可以的。

内部结构

它的潜行速度能达到30节,两侧可以装载24枚巡航导弹,主要攻击的目标是水面航母和重型舰船,其自身的防御性也极强,非常抗造。1995年1月,它正式列入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时,曾号称是一艘永不沉没的潜艇、“航母终结者”。



因为缺钱,库尔斯克号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巴伦支海畔的基地上吃灰,第一次执行任务,就沉了

而且,除了在战术层面作为俄罗斯海军反航空母舰的核心力量外,它更属于俄军二次核打击力量的主要构成部分,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跟陆基平台不同,作为海基平台的核动力潜艇深藏于水下,不容易被探测定位——可以说,只要拥有一定数量的战略核潜艇,就掌握着二次核反击能力。



显然,这样的一个库尔斯克号核潜艇,怎么能容得让外人,特别是北约国家近距离扒拉着看。

就这样,一边是人命关天,一边是国家战略和军事机密,克里姆林宫方面很是纠结。

这也正是普京和俄罗斯高层反应相对迟缓的重要原因。

然而,俄方的救援手法和设备,都已经跟不上时代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法国电影《库尔斯克号》里演绎的俄军救援潜艇先后三次前去施救,结果因为备用电池早就被卖掉变现,不得不三次中途折返回去充电的情节,虽然略显夸张,但当年俄军暴露出的窘境,确实非常打脸,比电影里的强不到哪去。



电影《库尔斯克号》剧照


再加上,考虑到潜艇最重要的隐身性,库尔斯克号采用了磁性非常低、隐蔽性很强的材料,这导致水面探测器很难发现其踪迹,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技术层面上,每个潜艇都拥有自己独特的声呐信号,专业术语叫做“声纹”,就像人类的指纹一样,被用以识别身份。

救援中,为了便于采集和识别库尔斯克号的声纳信号,并以此搜寻其方位,波波夫上将命令水面上所有的舰艇都停止运行。但他们努力多日,却什么都没有搜索到。

这说明,反应堆的爆炸是毁灭性的,导致潜艇的电力系统早已停止运转,这同时也意味着最关键的空气系统也会随之停止工作,幸存者们只能依靠制氧机呼吸。

而这个制氧机,最多仅能维持24小时左右....

这时候,大家几乎已经心知肚明~潜艇上,已经不会有人活下来了。



“库尔斯克”号出发前一周,摄影师拍摄的艇上官兵


五天后,2000年8月17日,他们才搜索到被困潜艇中的一个逃生舱。但因为潜艇沉入海底的角度太陡峭,与逃生舱的对接又失败了。

即便如此,俄罗斯仍然继续拒绝英美、荷兰、挪威等国的联合营救,坚持自己撑着,直到事发的第8天,2000年8月20日晚,才同意挪威潜水员潜下灾难现场。

21日上午7时45分,3名挪威潜水员打开潜艇外舱,发现舱内已被淹没。

13时20分,打开位于潜艇最后面的第九救生舱后,发现那里也已全部进水。

至此,彻底确定无人生还。15时,俄罗斯军方承认,“库尔斯克”号潜艇全体118名官兵魂断大海。



据后来的现场推测,两次爆炸后,大部分官兵丧生,但还有23人继续活了将近4个小时。

这时候,一号二号三号四号舱均被炸毁。这20多名船员仍在紧张且绝望的环境下冷静地关闭好一道道隔离门,坚守各自岗位,并最后秩序撤到舰尾。

关于幸存的23名官兵的信息,外界最早是通过最后一页航海日志和一封遗书了解到的。

有个名叫德米特里·科列斯尼科夫的军官设法在灯光渐熄之际,草草写下了最后的航海日志和给妻子奥利佳的遗书。

这时,他刚刚新婚不到4个月。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结婚照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中)生前和父亲(左)以及一名战友合影


当潜水员将科列斯尼科夫的遗体从残骸中打捞出来时,在其口袋中发现了这篇日志和一封写给妻子的遗书。

日志中他写到:“第6、第7和第8隔舱的所有人员均已转移至第9隔舱……这里一共23人……没有人能够出去,我们尽力避免了接下来的损失...”

以及一封充满浓浓爱意的遗书——虽然我真的不愿意想到死亡,可当死亡的时刻悄悄来临的时候,我真想悄悄地对你说:亲爱的,爱你,到永远。



科列斯尼科夫大尉最后的笔迹


打捞人员随后也证实了科列斯尼科夫大尉的说法,这23位忠于职守的水兵,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关闭了核反应堆,从而避免了反应堆温度升高,引发更大的灾难。最终,他们氧气耗尽,活活地憋死在了“铁棺材”里面。

在黑暗和渐渐地窒息中,绝望地等死,这可能是最难面对的一种死亡形式。

根据后来的纪录片回忆,无论是爆炸后瞬间遇难的艇员,还是窒息而死的水兵们,他们最后的状态,都比较狰狞,以至于后来那些参与打捞的挪威潜水员们,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心理疏导....

如今的纪念碑

有关库尔斯克号事故的原因,至今俄罗斯政府并未完全揭秘,一直众说纷纭。

甚至当时还流传着一种说法——一名“库尔斯克”号的艇员是车臣叛军的支持者,故意造成事故,炸毁了潜艇…但很快被证明,这只是个无稽之谈。

其中,有俄官方证实的说法是“鱼雷爆炸说”——泄露出易燃物二氧化二氢,导致鱼雷发生爆炸,爆炸后的鱼雷舱一片火海,舱内温度迅速飙升至3000度高温,从而瞬间引爆了带弹头的实战鱼雷。



另外一种推测是,“库尔斯克”号核潜艇可能是被美军潜艇发射的鱼雷给撞沉,或者击沉的。

不过,有证据表明,在事发地周边,正好有2艘美国和1艘英国的潜艇在观察这次军演。它们分别是美国的孟菲斯”号和“托莱多”号核潜艇,以及英国海军的“辉煌”号。

当时,在事故现场330米的海底还发现了不明潜艇的残留物,有点像英国潜艇的事故浮标。

按照这些线索,法国人在2005年的记录《库尔斯克号》中(电影和纪录片都是法国人拍的),曾脑洞大开地得出过这样的结论——当时有2艘美国潜艇在附近观察演习,其中1艘因为离得太近,不慎撞到了库尔斯克号,库尔斯克号以为遭遇攻击,打开鱼雷发射管。

另1艘美国潜艇见状不妙,就用鱼雷打沉了库尔斯克号。而俄罗斯方面也已调查到了真相,但美国与俄罗斯达成了秘密协议,愿意放弃俄罗斯所欠的100亿美元债务,换取俄罗斯不公布真相。

不过,美俄两国谁也没有回应过这个说法。



悲痛欲绝的家属,他们获得了经济赔偿、迁居安顿、子女抚养等一系列善后抚恤

后来的2021年11月,当年军演的总指挥波波夫海军上将又抛出了一个“北约潜艇撞击说”。但对此,俄官方也没有进行任何解释,这个说法也只能代表波波夫的个人观点。

而且,上述的推断,也颇有诸多不通之处。

首先,“库尔斯克”号体积庞大,旁边那几艘外国潜艇相对小了很多。它们要“碰瓷”撞击“库尔斯克”号的话,就如同小汽车撞大卡车一般,最轻的后果,也会搁浅。而发射鱼雷直接一举击沉这个庞然大物,更是很难成功实现的操作。

此外,如果这样一个作为“国之重器”的核潜艇真的能如此轻松地被撞毁,或者击毁,这让俄熊的老脸往哪里放。

或许,“库尔斯克”号当时也有不光彩的行为...

毕竟,如果真的跟北约潜艇相关,那已经足以引发一场正面战争了。

至于是设备故障还是人为失误,又或者来自“敌对势力的暗中破坏”?这其中的故事,可能远没有“非黑即白”的肇事者和受害者那么简单。

而那个关头,又正赶上俄熊羸弱之时。默默地隐忍,也就成了当年没有选择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