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些年,人们总爱把高调反俄罗斯,同时在有关中国内政议题上猛踩红线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三国,戏称为“波罗的海三傻”。

其中,这“三傻”之“大傻”,则被特指——立陶宛。



从客观条件上看,论面积、人口,立陶宛确实比其余“二傻”的体量要大,国家认同感和民族信念也更为强烈。



立陶宛国旗和民族服饰


而从历史文化上看,它在很早很早之前的中世纪,确实做过一阵子东欧大国。

此时,咱们中国正处于大明王朝时代;而俄罗斯,还叫作莫斯科大公国,是个憋屈的内陆国家,长期充当着蒙古汗国的代理征税人的角色,一旦收税不顺利就会被“暴揍”;同时还要把王储送到大汗帐内作人质,将公主嫁给大汗当第N房妻子...



俄罗斯电视剧《金帐汗国》剧照,莫斯科大公女儿康察黑公主嫁给蒙古大汗的场面

那大概是公元14-16世纪,立陶宛靠着做“上门女婿”,曾经当了一阵子“体面的东欧大国”。

立陶宛族,属于波罗的民族,带有部分日耳曼和斯拉夫血统,文化也深受日耳曼和斯拉夫两族的双重影响。

但直到13世纪初的时候,他们还保持着多神崇拜的原始宗教,并未像周边邻居那样沐浴到“主的光辉”。

显然,这样的情况,成了十字军的重点“关照”对象。

为了让更多的“野蛮人”沐浴到主的光芒,十字军的“圣战士”们创建了利沃尼亚骑士团,开始用武力在此——“播撒福音”。



别看如今的立陶宛随处可见天主教堂和十字架,但它却是欧洲最后一个皈依基督教的国家

这时的立陶宛,还不算个正式国家,仅仅以一个松散的部落联盟的形式存在,对付十字军自然非常吃力。

紧要关头,各部落们竟然出乎意料地团结起来,不但数次成功打退了十字军,并在1236年,建立了自己的国家——立陶宛大公国,继续高调坚持着的多神信仰。

14世纪中后期,立陶宛大公国还向东占了不少斯拉夫人的地盘,连莫斯科大公国都不是它的对手....



然而,正是这个时候,它的南部边界,竟然又杀出了一支战斗力强悍、脾气暴躁的基督教十字军——条顿骑士团。

条顿骑士团对时任立陶宛大公国约盖拉放下了一句狠话——要么信上帝,要么送你去见上帝!

为了“拯救国家”,约盖拉大公横下心来,决定——赶紧去结个婚。

很快,已经34岁的约盖拉大公,向才11岁的波兰女王雅德维加发起了猛烈的求婚。

别看这位雅德维加女王才11岁,但早就有未婚夫了。为了对付条顿骑士团,她毅然废掉了婚约,转向了比自己大了22岁多的约盖拉。



抚摸圣经发誓的雅德维加。背景就是波兰女王的那段婚约


就这样,两人带着各自的国家“愉快”地结合了,最早的波兰-立陶宛联邦联诞生。

以咱们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位雅德维加女王,好似是被立陶宛的“坏叔叔”给忽悠了。

毕竟,一个是心身都没发育的11岁女童,一个是见识过大风大浪的34岁成熟男人,立陶宛大公约免不了趁机把波兰逐渐“立陶宛”化。



和雅德维和约盖拉


但事实却是,不但波兰没有遭到“立陶宛化”,反而立陶宛更多的被“波兰化”。

婚后,约盖拉大公带着立陶宛顺势皈依了基督教,主动沐浴了“主的光辉”。

而且,在中世纪的东欧地区,波兰文化一直被认作文明象征,是各国争先效仿的对象。

因此,在波兰-立陶宛联邦中,波兰的文化影响力非常大,陶宛贵族们都爱学说波兰语、效仿波兰人的礼仪制度。



波兰—立陶宛联邦纹章——红底白鹰之代表波兰国王,白色骑士象征立陶宛大公国

直到17世纪中期,通过约盖拉这位主动做“上门女婿”的老祖宗,立陶宛挂靠着波兰,神气了好几个世纪。





波兰-立陶宛邦联面积最大时的领土范围


然而,随着17世纪末波兰的衰落,波兰-立陶宛也渐渐地风光不再。

18世纪末,俄普奥三次瓜分波兰后,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都同时彻底消失在了欧洲地图上,立陶宛全境沦为沙俄领土。



到18世纪末,没了波兰后,距离甚远的俄罗斯和普鲁士成了互相接壤的邻国

不过,跟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相比,立陶宛被沙俄控制,还是晚了一个多世纪。

早在17末世纪的北方大战后,在沙俄的武力威胁下,原属瑞典王国的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就被迫宣布效忠了沙皇。



北方大战前版图,沙俄那时还没有出海口


时间再一晃,到了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并迅速陷入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也进入了尾声。

趁乱,1917年12月12日,立陶宛宣布独立,并认了德国为自己的“保护国”。没成想,德军在东线攻势的高开低走,三个月后,立陶宛又紧急宣布和德国脱离关系,投靠了协约国。

随着一战的结束,南边的波兰也于1918年11月11日再次复国。头年“双十二”建国的立陶宛和次年“双十一”复国的波兰这原本一度“合体”的前亲密盟友,还因为领土争端,险些爆发局部战争。



一战后的欧洲


情况比较复杂的是,在早前沙俄统治的漫长岁月里,波罗的海三国都曾被搞过“民族大换血”。

因此,独立后的三国境内,都拥有着一定比例的俄罗斯族和亲俄民众,他们跟这时的西方政权总是格格不入,一直在暗中和苏联保持联系,试图建立亲苏政权。

同期,德国人的那一套极度宣扬民族情绪的法西斯主义理念,在三地也很有市场。

到了二战开打之初,苏联一面跟纳粹德国瓜分了波兰,一面大搞“东方战线”,趁机疯狂地向西拓展边界,一年多的时间里,共增加领土46万多平方公里,人口2200多万,形成了一个广袤的战略缓冲带。



面对逼到家门口的苏联人,波罗的海三国只得先后以超高的赞成比例(上报的投票结果均超过了90%),申请加入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大家庭。

尴尬的是,红色立陶宛政权屁股还没坐热,1941年夏天,纳粹德军又杀了进来。

开始的时候,一部分立陶宛人箪食壶浆,如同喜迎王师一般热情接待和伺候着德国人,将他们视作“解放者”。



1941年11月,开进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的德军

然而,没多久,可是渐渐地,立陶宛人又傻了眼——纳粹德军可不是来做“慈善”的,这些德国人的“解放”,其实只是另一段噩梦的开始....

被纳粹糟蹋了三年多后,立陶宛和另外两个波罗的海兄弟,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最终还是含羞带怯,再....再次投入了苏联老大的怀抱,被苏联人再次“解放”了。

但在立陶宛民间,还有很多独立组织表示“不服”,他们汇集成了一个名为“森林兄弟”的反政府武装,专门跟苏联和亲苏势力对着干,直到卫国战争结束的第十个年头,才被彻底打压。

重新接手后的苏联,在这三个新的加盟共和国搞起了轰轰烈烈的土改;城市地区强制推行“八小时工作制”;落实了妇女的受教育权和选举权、帮助各国实现工业化等等....很多些政策,都带着鲜明的进步色彩。



作为苏联加盟共和国的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国徽


可到了具体操作环节,却又过于简单粗暴,导致大量有产者和中上层人士被扣上了“反动地主”、“反动资本家”、“反动知文人”和“阶级敌人”的罪名,遭受了巨大苦难——他们不但财产被充公没收、公民权利被剥夺,其家属甚至亲朋,往往也都会被连坐。

与此同时,斯大林签署了对波罗的海地区卫国战争时期的“不忠诚人口”进行集体流放的命令。

截至到1953年,他老人家去世的时候,苏联共向中亚和西伯利亚流放了大约五十万波罗的海公民,相当于三国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其中人口最多的立陶宛,占了流放人口很大的比例。

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逐步纠正斯大林的民族政策,大部分波罗的海三国流放人员被允许返回家园。

然而,历尽艰辛回到老家的人们却发现,工作没了、房子和财产也被充公,之前的生活,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他们的民族感情,再次受到了无法弥合的严重伤害。

同时,波罗的海三国对苏联的相关经济、资源分配政策,也长期心怀不满——为了平衡国内发展,苏联每年会对一些发展较差的加盟国进行大量财政支持,并安排发达地区进行帮扶。

这下子,经济相对要发达多了的波罗的海三国,特别是经济条件最好的立陶宛,就非常不乐意了——你凭什么拿我的钱,去补贴其他的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加盟共和国们

所以,在各种旧仇新怨的交织下,他们看似被团结在了同一面红旗下,但心底却早已经结下了世代无法化解的梁子。

立陶宛自然是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中离心力最强的那个,尤其在民间,虽然表面上,看大人们都积极入党,少年儿童都带着红领巾,还为苏联体育事业贡献了不少篮球人才;



汉城奥运会夺金的苏联队中,有四位立陶宛人


但内心深处,很多立陶宛人世代都对苏联,尤其是俄罗斯人,怀有很大敌意,即便莫斯科方面为立陶宛的建设发展,也曾经非常的用心和下本儿。



1989年8月,压垮苏联的第一根稻草——波罗的海之路,就是立陶宛人率先发起的。

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到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200多万波罗的海人民手拉手组成人链呼吁独立~其中,爱沙尼亚70万人,拉脱维亚50万人,立陶宛则“贡献”了100万人。



波罗的海之路现场

次年3月,立陶宛第一个宣布独立,推到了苏联解体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

独立后的立陶宛,开始不遗余力地抹掉苏联的一切印记,恨不得把所有跟沙俄/苏联和现代俄罗斯相关的事物,都贴上“世仇”的标签,俄语更成了他们的语境中的“敌对语言”。

如此不友好的环境中,大量俄罗斯族立陶宛人不得不陆续迁出,再加上长期的黑化苏联和“仇俄”教育,如今立陶宛人的民族情绪和内政外交都愈发偏执,甚至屡次做出一些在旁人眼中很“无脑”的举动。

爱沙尼亚和拉脱维亚的情况,也是差不多,但牵头的,一般都是这个立陶宛。



立陶宛民族舞蹈,别看他们跳得欢实,该国可是欧洲自杀率最高的地区

近些年,国土不过6.5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也才280万不到的立陶宛,以一个弹丸小国之力,总在频繁挑衅联合国五常中的“两常”....

这就有了人们常常调侃的——“波罗的海三傻,立陶宛为大傻”一说。

但是你说它傻吧,还真有点小聪明——比如,蹭苏联的“余热”,靠“黑”苏联挣钱。

30年来,立陶宛一边在极力抹去苏联痕迹,一边却又在充分挖掘苏联相关的旅游素材,拿曾经的克格勃审讯基地和苏联时代的地堡搞“浸入式”旅游和cosplay项目——这些旅游景区,都非常火爆,人气远高过那些源自中世纪的历史文化古迹。

大量西方游客都爱来这里体验做苏联人,甚至是被克格勃审讯的“刺激感觉”。



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郊外,由苏联地堡改建的“克格勃主题公园”,是该国最热门的景区,没有之一


而且,这些景区还公开售卖仿制的苏联红旗、红领巾、勋章、海报、红头文件等等——这些带着“苏联符号”,上面写着俄语的东西,放在别处,就属于妥妥的“违禁品”;但搁到景区里,却成了名正言顺的“创收项目”。



到处都是“苏联符号”和俄语标识

苏联已死,却仍在用“余热”来支持着立陶宛的旅游业。



游客们穿着大棉衣,带上红领巾,在立陶宛排队体验做“苏联人”的感觉

而此次立陶宛对俄罗斯“飞地”,加里宁格勒的“断路”之举——确实让俄熊非常棘手。

苏联时代,加里宁格勒和俄罗斯本土的交通并不存在障碍。

但自从立陶宛成了“外国”,特别是一个“不友好”的“外国”后,过境就不那么顺畅了。



长期以来,货运的话一部分走海上路线;另一些多会通过穿越立陶宛的铁路运输。

一般的人员往来,则是搭乘飞往白俄罗斯、俄罗斯境内的航班,或者坐火车过去。

此次立陶宛掐断的,就是这条来往两地的铁路线。

这做得相当绝。

不过,俄罗斯方面,也下手也不含糊——你断我路,我断你气!

尽管这么多年来,立陶宛一直极力在摆脱对俄能源依赖,试图融入到欧盟能源体系中,但尴尬的是,整个欧盟能源系统的主要依赖对象,就是俄罗斯!

别说立陶宛了,就算是没有完全断气,还在悄悄用卢布买能源的德国人,都有些要重新活回老祖宗的样子了——开始烧劈柴,出门11路....



欧盟老大德国尚且如此,立陶宛人将面临什么处境,也就不言而喻了。

更何况,它无礼挑衅过的联合国大国,可不仅仅是俄罗斯。

再者,立陶宛作为北约国家,按照北约“攻守同盟”原则,一旦立陶宛真的俄熊兵戎相见,那就成了俄罗斯与北约全体成员开战,弄不好,有可能会演变成货真价实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了。

显然,那些北约成员们是绝不会为了立陶宛,而直接放弃本国核心利益的。特别是那些欧洲国家,还被俄熊卡着能源脖子,原本日子就不好过。

他们需要的和最“擅长”的,就是按照带头大哥的“要求”——把对抗的气氛造起来、搞到位。



很明显,立陶宛,就是这么个“搞气氛”的角色。至于它所付出的代价,将拿到什么结果,北约并不太关心,只要不卷入与俄罗斯的直接军事冲突即可。

俄熊拿钱路过,立陶宛不让过;一旦俄熊拿刀过,立陶宛能拦得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