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开战之后,关于俄军将领阵亡的消息在网上一度很多,尤其是在战争前期,几乎每隔几天就要传出俄军阵亡某某将领的报道。

不过这样的消息来源基本都出自乌克兰军队的官宣战报,由于乌军并没有确认俄军将领真实信息的能力,因此后续大部分都被证伪。

能够得到确认的俄军第一位阵亡将领是第41集团军副司令安德烈·苏霍维茨基少将;第二位确认阵亡的将领是第8集团军副司令弗拉基米尔·弗罗洛夫少将。

第三位确认阵亡的将领是卡纳马特·博塔舍夫少将,这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退役将领,以军事志愿者身份参战,驾驶战机执行任务时被击落阵亡。



截止到5月30日,BBC俄语团队通过收集俄方能够确认的阵亡信息,确认了俄军(含志愿者)3052人的阵亡信息。

其中少将3人、上校16人、中校46人、少校87人、尉官405人、士兵2495人。

由于俄军阵亡军人的信息公开有一定滞后性,同时收集信息也会存在时间差,因此在5月30日时能确认3052人的阵亡,实际上意味着在这个时间点的真实阵亡还要大一些。

当俄乌战局进入到6月,双方在前线依然在血战中,6月5日时又传来了一名俄军将领阵亡的消息。



阵亡的俄军将领是库图佐夫·罗曼·弗拉基米罗维奇少将,最初传出的消息是俄军第5集团军司令,后来又有说法是曾经代理过司令,具体职务待后续确认。

不过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是能够确认的俄军第三位现役将领、第四位战地将领的阵亡,而且这位少将肯定是指挥官。

由于5月阵亡的空军退役少将和这位陆军现役少将都是阵亡在了北顿涅茨克城市群战场上,因此我们也来借着这个机会谈一下如今的北顿战局。

一:北顿城市群基本情况

北顿城市群的情况,我们在之前的付费文章中曾经提过,鉴于有新的读者,以及文章的连贯性,我们简略再谈一下。

众所周知,俄乌目前战事的主战场在顿巴斯,所谓的顿巴斯指的是乌克兰东部的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两州。

这两州并不属于传统上的乌克兰区域,是沙俄时期从克里米亚汗国手中夺下的,因此俄罗斯的色彩非常浓厚。

苏联成立时,这些区域被划分给了乌克兰,由于此时俄乌都是一个国家,因此倒也没有生出多大乱子。但到苏联解体,俄乌分别成为独立国家之后问题就出来了。

各方面的问题在2014年终于大爆发,最终演变为了后来的东乌乱局。



2014年到2015年的东乌战事结束后,卢甘斯克武装和顿涅茨克武装只占据了顿巴斯的一部分,这一部分背靠俄罗斯,处于乌克兰政府军的半包围中。

2022年俄乌开战后,东乌武装在俄军支援下由南北两翼率先实现突破。

其中南翼突破的顿涅茨克武装与克里米亚东进的俄军会师,将乌军在南线的大本营马里乌波尔合围。

马里乌波尔是一个50万人口量级的城市,也是乌克兰在顿巴斯区域内控制的最大城市,它的人口相当于紧随其后的斯拉维扬斯克、克拉玛托尔斯克、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四城的总和,同时这里也驻有乌军第36海军步兵旅及亚速团等精锐部队。



随着马里乌波尔战事的解决,顿巴斯南线作战彻底结束,现有战线推进到了顿涅茨克中部,向西联通扎波罗热战线,向东联通顿涅茨克正面战线。

向北翼突破的卢甘斯克武装在短时间内攻城略地,迅速将乌军压缩到了北顿涅茨克城市群中心。



所谓的北顿涅茨克城市群,其实在卢甘斯克州境内,包括鲁比日内、北顿涅茨克和利西昌斯克,三城人口量级分别为6万、10万、10万。

这一城市群的周边还包括大小不等的城镇,城市群通过西南的泽勒特、波帕斯纳亚、斯威特洛达尔西克等堡垒区战线,与顿涅斯克正面战线相连接。

同时开战之后,俄军攻入了哈尔科夫州,随后向南进攻,拿下了顿巴斯集群的北侧门户伊久姆,并在此方向屯驻重兵,向东打通了与卢甘斯克武装的联系。

伊久姆的重要性在于这里原本应该是乌军顿巴斯集群的大后方,是其北路主补给线,而且由于并非是与东乌武装接触的阵地线,因此工事构筑要弱很多。

俄军占据伊久姆之后,不仅直接掐断了乌军的北路主补给线,同时对中路的巴文科夫——斯拉维扬斯克主补给线构成威胁,而且此方向一路南下就会兵临斯拉维扬斯克城下。

我们知道,俄军在顿巴斯的作战目的就是攻城略地,在将南线的最大城市马里乌波尔拿下后,必然要面临两大城市群的攻坚。



其中最大的是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俄军暂时还无法对其发起围攻;紧随其后的便是北顿涅茨克城市群,也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北顿三城及周边城镇。

北顿城市群是目前乌克兰手中控制的最后一块卢甘斯克州地盘,以北顿三城为城市堡垒区,西侧有北顿涅茨克河为屏障,西南则通过泽勒特、波帕斯纳亚等要点与顿涅茨克正面战线联通,其直接后方是阿特木斯克。

这一道防线原本是完整的,卢甘斯克武装在俄军支援下血战多日才拿下北顿三城中最小的鲁比日内,同时轻取鲁比日内以西克里米纳,并与西侧的俄军基本占据了北顿涅茨克河的北岸。

到5月初,俄联军在北顿城市群西南侧的波帕斯纳亚实现突破,并占据了该城。

这实际上是在乌军的堡垒区战线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破坏了乌军的整条防线。此时北顿涅茨克河北岸的俄联军也趁机渡河,期望与波帕斯纳亚方向的部队南北对进,彻底切断北顿城市群乌军的后路。

不过,我们也知道在渡河时俄联军遭到了利西昌斯克(北顿三城之一)乌军的炮击,损失较大。从随后的战线来看,俄军并没有在渡河南下方向取得明显进展。



反倒是在波帕斯纳亚方向形成突破后,俄军迅速向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攻势,形成了所谓的波帕斯纳亚之花。

其北方向的突破直接兵临阿特木斯克(北顿的直接补给基地)到北顿城市群的主补给线T1302,而且炮火可以对经过再北边塞弗尔斯克的补给线进行火力控制。

东方向的突破,直接对乌军泽勒特的侧翼造成威胁,此方向的进一步突破还会威胁到利西昌斯克的直接后方;

西方向的突破,直接将兵锋指向了苏勒答尔及之后的乌军补给要地——阿特木斯克。

南方向的突破,使得乌军在斯威特洛达尔西克经营多年的防线无法维系,只能向后撤退,阿特木斯克也暴露于此方向俄军的攻击路线之下。

这样的话,北顿城市群的乌军情况就非常不妙了,它已经处于俄军的三面包围之下,同时主补给线也受到了严重威胁。另外其直接大后方阿特木斯克,本身也处于要直面作战的态势。

我们在5月下旬时的分析便强调,北顿城市群乌军的去留,到了最关键的时刻。

如今战事又过了十天左右,俄乌两军又有新的动向,我们也来跟进下。

二:俄乌两军的排兵布阵



北顿城市群乌军的兵力是不少的,在其处于危急状态时,城市内有国民卫队第4旅、第15团、第27旅、正规军第79空突旅、领土防卫军第111旅、115旅以及其他可能的领土防卫军的一部或全部。

其中国民卫队和领土防卫军的大部都是乌军从基辅和斯拉维扬斯克方向增调来的,国际雇佣军主力一部也在这里。

在北侧河防位置,是乌军增调来的第58摩步旅,该部原在切尔尼戈夫/苏梅方向作战,俄军在此方向撤军后,乌军该旅也被重新部署到了最前线。

在南侧泽勒特及利西昌斯克,则是乌军的第17坦克旅及第118领土防卫旅及其他可能的领土防卫军。

乌军第17坦克旅是战前仅有的两个现役坦克旅之一,是绝对的精锐。俄乌开战前是顿巴斯乌军的总预备队,配置在第聂伯罗,开战后利用俄军没有及时打击铁路线的机会,增援到了前线。据称在5月上旬时对俄军渡河部队的炮击,就是该旅炮兵所为。

另外乌军在北侧的要点塞弗尔斯克,部署有第128山地旅;在波帕斯纳亚周边则是屡遭损失的第24机步旅;在波帕斯纳亚西南,拱卫阿特木斯克的则是第30机步旅。



很明显,上述乌军的番号及部队为数众多,且有不少都是乌军的精锐部队。因此在其形势处于危急状态时,是战是撤就成了必须要讨论的问题。

如果乌军就地作战下去,那么北顿城市群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马里乌波尔,虽然能守上一段时间,最终结果仍然会是人地皆失。由于这里的乌军精锐部队不少,如果被消灭掉的话会造成斯拉维扬斯克东侧的守卫力量空虚,不利于斯拉维扬斯克的作战。

但是从战术意义上来说,乌军的撤离也并不轻松,俄空天军的制空力量和炮兵封锁力量虽然没有多强,但是乌军大部队撤离的话,必然也会遭到伤亡,同时重武器和辎重必然损失巨大。而且撤离作战不好组织,俄军尾随而至一旦酿成溃败,结果更不堪设想。

因此乌军当时采取的战术是就地防御,而从最近的部署以及作战情况来看,至少到目前为止乌军做出的决策是增加兵力投入,施行积极防御。



就增兵方面的情况来看,国际雇佣兵更多地投入到北顿方向,同时乌军增援了第80空突旅的一部到波帕斯纳亚周边,支撑受损严重的第24机步旅。

另外又增调了此前在基辅方向作战的第10山地旅到阿特木斯克方向,增强第30机步旅的防御,从俄军官报中还发现了第72机步旅一部出现在了苏勒答尔(阿特木斯克东侧屏障,T1302公路上的要点)。

同时俄军在交战中还摧毁了乌军预备役第14坦克旅的坦克,这批坦克是刚刚接装的波兰版T72M1,说明乌军已经将新军投入到了北顿战场。



现在又有报道称,乌克兰议员玛丽安娜·别祖赫拉已经抵达北顿涅茨克,将协调各方指挥,据说泽连斯基近期也视察了利西昌斯克。

玛丽安娜早年间在美国国务院实习,被认为是亲美派的典型代表之一。其在前线除了所谓的协调任务外,实际也负责监军和作战指挥的角色。

因此乌克兰内部也有人指责玛丽安娜参与了北顿军事行动的制定,并绕过了乌军总部直接向北顿乌军下达命令。

所谓的北顿狭义上指的仅仅是北顿涅茨克,我们这里所说的北顿战场其实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意义上的北顿指的仅仅是北顿涅茨克一城;第二层意义指的是北顿涅茨克城市群,即包括利西昌斯克,再加上泽勒特等处在三面包围内的乌军;第三层意义则包含了北顿城市群到阿特木斯克的补给线及作为主要补给基地的阿特木斯克本身,上述各个战场构成了整个北顿战场。

乌军现阶段的情况情况是:



第一:在北顿涅茨克城发起反攻,一度夺回了城区的部分区域,但俄军又说打了回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北顿城本身尚处在反复争夺中;

第二:乌军在利西昌斯克西南的泽勒特也在跟俄军反复争夺,尤其是在极力向西压缩,试图阻止波帕斯纳亚之花的继续绽放;

第三:乌军在阿特木斯克增援部队集结兵力,向东压迫进攻,试图与北顿城市群乌军合力打通T1302补给线,将俄军的波帕斯纳亚之花给打回去。

也就是说从乌军的整体策略来说,是希望通过增兵和反击来扭转北顿的不利局面,而不是消极地死守或撤离。这个方案的关键点就是两个,第一:城市群本身不能失守,第二:要打掉俄军的波帕斯纳亚之花,恢复主补给线畅通。

那么对俄军来说,又有什么动向呢?

我们认为俄军在顿巴斯决战开始后的作战采取了缓慢而有效的火力战术,但是这种战术从根本上说,还是俄军现有实力不足所致。

所以在心理上,俄军尤其是东乌武装其实还是希望能打快点的,尤其对于快速拿下关键地盘的心态比较急迫。





所以在5月初波帕斯纳亚方向取得突破之际,北线的俄联军便立即组织了渡河南下的作战行动。这实际上就能看出俄联军比较着急的心态,就想着快速渡河,南北合围。

然而渡河作战是需要周密计划的,在没有清除掉对方远程火力,本身渡河点又在对方火力控制范围之内,组织不太严密的渡河行动,自然是招致了失败。

在渡河作战之后,俄军在波帕斯纳亚方向的四面开花,这个是非常正确的。甚至将来在战史上,波帕斯纳亚之花可能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

但是在波帕斯纳亚之花绽放的同时,俄联军却又发起了直接攻打北顿涅茨克城的作战。

笔者认为,俄联军急于攻城的策略是不合适的。

北顿涅茨克是处于河对岸的孤城,从战略意义来说,这里迟早是可以拿下的,没必要立即投入大量兵力消耗在攻城战中。北顿城市群作战的关键点不在于北顿城本身,而在于波帕斯纳亚之花能开到什么程度。

一旦说这里的俄军能够取得绝对优势,彻底掐断了北顿乌军的补给线,那么无论北顿也好,还是利西昌斯克也罢,都无法长期坚持。

而且利西昌斯克与北顿隔河相望,但利西昌斯克本身有一处高地,它的地势更高,在这里部署炮兵的话,是可以随时打击北顿涅茨克的。俄军在北顿的动向,也时刻处于利西昌斯克的监控中。所以乌军所说的故意让出北顿部分城区,然后再增援打回去,其实倒真未必是在瞎说。



但是无论是俄军在北顿的攻城,还是乌军在北顿的反击,在笔者看来都是过于执拗于一城一地得失,而忽视战场大势的体现,因为关键点不在这里,北顿现在在乌军或俄军手中,不会对战场态势造成根本性影响,它本身已经是一块相对独立的阵地了。

关键点其实在于乌军的主补给线能否打通,能否将俄军波帕斯纳亚压回去的问题。

如果俄军将北顿的攻城兵力投入到波帕斯纳亚方向,那么乌军现在的主补给线形势必将更加危急。现代战争说到底打的是补给,如果俄军能将口子封住,北顿乌军别说反攻北顿城得手了,就是再向东反攻十公里又能如何?

结果俄军在北顿投入兵力攻城,波帕斯纳亚方向又面对乌军预备队作战,仗就打僵了。

而乌军为了所谓北顿城能有几分之几在自己手中这样的“宣传战”,竟然也投入精锐力量进城反击。有战果没有?我相信是有的;但遭到损失了吗?那肯定也有。这种反击除了宣传外,没有多大意义。

乌军在北顿城的正确战术应该是以一部牵制,主力放在利西昌斯克以西,与阿特木斯克的预备队全力攻击波帕斯纳亚俄军,这才是胜负手的关键。

而俄军的库图佐夫·罗曼·弗拉基米罗维奇少将其实就战死在了这一方向,下面我们谈谈俄军少将之死的情况。

三:俄军阵亡将领的细节分析

库图佐夫·罗曼·弗拉基米罗维奇少将,不论其指挥职务是否为第5集团军司令,但可以肯定是一名高级指挥军官。

现在库图佐夫少将阵亡的公开信息比较简单,但我们还是能分析出点东西来。



库图佐夫少将阵亡的地点在利西昌斯克西侧的尼古拉耶夫,阵亡原因为遭到炮击。据俄罗斯战地记者斯拉德科夫所言,库图佐夫实际是带领士兵们发起攻势时阵亡的,属于是带头冲锋的那一类性质。

另外,库图佐夫具体指挥了俄军切断阿特木斯克到北顿城市群主补给线的作战。

关于俄军将领的将领,一般的看法是俄军信息化程度不行,通讯装备较差,故而不得不靠前指挥,这个的确是客观存在。

俄军的通讯及信息化能力确实不怎么样,尤其在协调卢甘斯克等军外武装时,会更加繁琐。

但是,对于将领级的高级军官来说,其实通讯水平再差也不至于非得到前线才能指挥作战。作为高级指挥官,少将级以上将领完全是可以在后方指挥作战的。

但俄军同时确实存在高级军官亲临前线的现象,这其实不光是指挥上的问题,也有部队传统以及鼓舞士气方面的因素。至少这些将领是真敢到第一线,而且抄家伙上的存在。

这种情况在我们看来是不必要,而且不应该的,但是每一支军队都有自己的传统和习惯,倒也不必多说什么。



当然,俄军将领阵亡了,有网友就会猜测是不是又有美军情报的支援或者什么人脸识别了,其实这个也不至于。

因为美军毕竟不在战地,他的情报还无法达到这个地步,另外乌军宣称的击毙俄军将领一个没死,俄军公布的阵亡将领全是乌军没有宣布的,这说明乌军对战场信息的掌握也是有限的,人脸识别这种基本就是网络段子。

实际上俄军少将阵亡这个情况,最有可能的就是乌军侦察到了某个区域有俄军活动,直接引导炮兵打击。乌军未必知道这里就有俄军将领,只不过炮弹打过去了,总会有死伤罢了。

一位将军如果永远都呆在后方的掩体内,那么他是没有阵亡机会的;但是只要是出现在了前线,一颗流弹、一颗地雷,都有可能要命,这就是真实的战场。

我们注意到库图佐夫少将阵亡的地点是在尼古拉耶夫卡,大家看到这个地名无非就是过眼了事,但从地图上看看就知道不一般了。



前文所述,库图佐夫少将是指挥俄军切断阿特木斯克到北顿城市群乌军主补给线的指挥官之一,这条补给线就是我们提到的T1302公路。俄军的北路先锋目前已经攻击至公路附近,同时对左右段以及更北侧的补给线可以实现火力控制。

很显然,这里的威胁最大,所以也是笔者认为俄军和乌军应该将自己的全部力量投入的方向。只不过俄军忙着打北顿涅茨克,乌军也忙着搞北顿反攻,都浪费了不少兵力。

不过乌军在北顿反击投入的主要是原驻军,其在波帕斯纳亚周边投入的却是预备队,俄军由于北顿分出了不少兵力,因此现有的兵力要面对乌军三面攻击,其实压力很大。

这里的俄军不说继续发展攻势,起码要保住现有成果,以待增援,所以它的三面都要作战。



库图佐夫少将阵亡的尼古拉耶夫卡,距离T1302公路只有3公里,到利西昌斯克只有12公里,中间只隔着一个沃夫乔亚里夫卡。无论是向西控制北顿乌军主补给线,还是向西南侧击泽勒特乌军,还是向东北利西昌斯克推进,都是必经之地。





在利西昌斯克的中部其实是一处高地,包括尼古拉耶夫卡背后的沃夫乔亚里夫卡侧后地势也稍高,乌军部署在这里的机动炮兵完全可以打到尼古拉耶夫卡的前沿。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多次说过,俄乌之战中炮兵是给双方造成最大损失的兵种,因此开战后双方都在不断投入炮兵作战。

乌军在东乌8年轮战的炮兵具有相当高的作战经验,开战后给俄联军造成的损失很大,但同时自身的损失也很大。

为了补充火力,乌军不得不向西方求援,并将尚未形成完整战力的炮兵投入到战区。

在北顿涅茨克城市群战场,俄军具有火力优势,这一点令当地乌军深有感受。但同时俄军的反炮兵能力并没有很强,它也一直无法消除掉乌军炮兵的威胁。

无论是一个月前的乌军炮击渡口,还是这次的炮击俄军将领,其实都可能是在利西昌斯克高地上的乌军炮兵干的。

如果俄军有足够察打一体无人机无人机,对乌军炮兵实施游动猎杀的话,不至于如此;如果俄军的炮兵足够信息化、数字化,具备很强的反炮能力,也不至于如此。



俄军说到底是在用炮兵的体量优势跟乌军拼消耗,而不是从物理意义上在步兵接触前就能清理干净乌军炮兵。

所以有俄军将领恰好在前线指挥,遭到乌军炮击而亡,倒也不是很离谱。

当然,现代的军队也不会因为一名少将指挥官的阵亡就失去了指挥能力,只不过在宣传上不太得利罢了。

话说回来,俄军阵亡的那位退役空军少将,也是在北顿城市群战区上空被击落的。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俄军阵亡的4名将领中,有3位可能都有空军/空降兵的背景,也算是传统中的传统了。

俄军将领阵亡这个事儿,属于是突发事件,所以时间上搞得比较紧,一些细节也来不及仔细推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