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我们看这些西方军事专家的指导也好,建议也罢,很多东西都是不切实际的。如果这种不切实际的指导真的被落实,那往往就要付出血的代价。
比如在5月初的蛇岛反攻作战中,便有英美军事顾问的参与。乌军为了能够夺岛成功,集中了宝贵的战机、无人机、直升机,同时还集结了海军所剩无多的小型舰艇以及精锐的突击部队。乌军意图就是在俄胜利日阅兵之际,突然拿下蛇岛,在宣传上打一个大胜仗,让俄罗斯难堪。
当然也有网友认为,乌军重夺蛇岛也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因为控制了蛇岛便可有助于乌克兰的粮食出口,如此云云。
但实际上我们摆明了说,蛇岛反攻其实纯粹是一个政治仗。所谓的战略意义,基本是不存在的。
为何?
因为乌军就算反攻蛇岛成功,依照其现有力量也是守不住的,而俄军必然又会打回来。既然连脚都站不住,又何谈什么战略意义呢?
所谓战略意义的发挥,首先自己得站稳脚步,其次还得有强大的体系力量足以使得这个要点能发挥作用。以乌军目前的力量,这两点它是一个都不具备的。它既无法保证自己就能稳固地占据蛇岛,也无法让自己的体系力量由该岛对外辐射,扭转在黑海西部的海空主导权。
所以当乌军重夺蛇岛的方案制定之际,他们自己也明白这就是一锤子生意,只要短暂登岛成功就算胜利。
当然,这个胜利更多是宣传意义上的,后续技术装备和精锐兵员的损失,也会在预估中。因此,在乌军内部也有不同意见,并不认同将有限技术装备和兵员损耗在这种政治仗中。
但是,基辅方面对“国际舆论”和英美军事顾问的“献策”显然更为重视,即便是短暂的胜利起到了宣传上的成效,有点损失又如何?更何况,短暂胜利的可行性还是有的。
因为在4月底到5月初的时候,乌军打击了岛上的俄军防空系统以及周边的小型舰艇,随后乌军用固定翼战机空袭蛇岛,直升机突击部队及海军突击艇协同突进,的确有成功占领的可行性。
随后俄军又利用远程导弹打击了乌军的直升机场以及在敖德萨的武器储备设施及指挥所,致使后者损失惨重。
也就是说,乌军实际连理论上可行的暂时占领其实都没有实现,更别说什么宣传意义和战略意义了。
当然俄罗斯也是头铁,现在一个劲往这个0.17平方公里的小岛堆装备,摆明了也是不松口的架势。后期双方为了蛇岛,估计还会打下去。
而我们单纯评估发生在5月初的蛇岛大战,英美军事顾问参与下的政治仗特性很明显。而单纯就军事部署来说,倒也不是盲目的“反攻”,也是做了准备的。可千算万算,还是漏算了“体系”这俩字。
无论是现代战争还是历史上的战争,一两件先进武器是决定不了战局走向的,关键还是看体系的对决。
在俄乌之战中,俄军因现代化程度不高、投入兵力不足、老旧装备比例过高、战事久拖不决而被评价为“拉胯”。
但这个拉胯其实是相对的,它是相较于世界一流水平而言的拉胯,而非俄军的体系就真的连乌克兰也不如。
乌克兰虽然得到了西方的大力支援,但它不可能直接化身为美军,它在总体上依然是在“以弱战强”。客观来说,这种仗从来都不好打。所谓的以弱胜强在历史上的战争中并非常态,以强胜弱实际上才是通常情况。
打个比方说,俄军莫斯科号沉没了,可黑海的制海权照样还在俄军手里;俄空天军的存在感不高,战机也被击落多架,但制空权也还在俄军手里。
我们当然不能说俄军制空权、制海权的程度能有多高,但是即便它掌握的程度不高,也是要比不占据主动权的一方要有利得多。
在这种情况下误判俄军的体系不如乌军,那么战场是会教育人的。
比如在蛇岛,俄军头铁吃了亏,但不代表它无法利用体系优势去把乌军攒出来的一点精锐打掉。毕竟俄军的远程导弹可以打到敖德萨,乌军能打掉俄军在克里米亚的基地吗?
俄乌在战场上开战之后,舆论战也在网上开打。以往大家以为的舆论战应该是你来我往,至少发声渠道应该有。但这次的俄乌舆论战,西方是可以直接搞“闭麦”的。
这种操作在舆论上的效果不用多说,但也让西方军事专家获取真实的战场信息变得比较困难。尤其是在俄乌开战初期,真是有不少人以为乌军是在频频大捷的。
包括一些外籍雇佣军到乌克兰参战,也是抱着打治安战的心态去的。他们的心理逻辑很简单:既然连乌军这样的部队都可以把俄军打得满地找牙,那么精英佣兵进去,还不更得是刷战绩?
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无论是西方军事专家对战情的评估,还是西方雇佣军具体的参战经历,往往都与设想的大相径庭。
我们国内的一些网友历来都是参照西方军事专家评估的,甚至于他们“小作文”的核心内容恐怕都是引用人家的观点添油加醋。结果俄乌开战至今,越打便越对应不上。
如果大家要是注意最近西方国家及所谓军事专家口风的话,便会发现,他们对于乌克兰战局的评估已经不太乐观了。
有些专家就建议,顿巴斯的乌军赶紧撤退,将现有生力军重组打造第二防线。
我们在之前的文章中就说过,这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俄军打的就是顿巴斯,乌克兰的主要壁垒阵地和主力部队也在这里。直接撤退的话,乌克兰怎么向国内外交代?
而且现在顿巴斯战线犬牙交错,乌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怎么全身而退?所谓的第二防线,乌军又有足够的时间去构筑吗?难道说俄军会等着乌军好好撤走,构筑好防线了再进攻吗?
还有西方军事专家评估,乌克兰新军组建完成就能如何如何。
可新军哪是那么好打造的,波兰的T72M1+美国的M113+“万国造”的榴弹炮,这是个啥怪胎,已经不用多说了。
问题是就算这样的怪胎,现在乌克兰手中的硬货都没多少。将其组合起来勉强参战就不错了,完整战力根本不可能在两三个月内形成。
说到底,乌军现在是凭借全国总动员的人力数量优势,用残存的主力部队+持续不断的动员兵依托固有的壁垒地带在死拖着,它的状态是真不乐观。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军事专家给的指导多少会有些“何不食肉糜”之感。
这样的指导要说在网上随便讲讲还好,但有些西方军事顾问是真的可以影响乌军决策的。在脱离实际的指导下,基层乌军往往都是付出大量鲜血和生命,碰了南墙才不得不回头。
难道说西方军事专家就一点不懂军事?那自然是不可能的,但他们不懂得如何以弱胜强倒是真的。
自二战结束至今,西方国家对外开战的次数是最多的,但基本都在以强打弱。其中包括踢到了铁板的那几次,也是预判对手的实力不强才有动作。
当然吃亏之后,西方国家倒也在不断反思,反思的结果就是,一定要捡真正的软柿子捏,而且还要大锤砸核桃才行。
1991年海湾战争,伊拉克军队纸面实力不错,但多国联军集结的力量可也十分庞大。具体到双方实际参战的力量,后者更占明显优势。
而且中东国家军队的战斗力,有时候不能光看纸面力量,由于种种因素,它的实际战力是要更弱的。
我们看看自海湾战争以后30年时间中,美欧等国的战争对手都是谁,这些国家的军队战斗力又如何,其实不难得出一个尽捡软柿子捏的结论。
那么一个很有趣的事实就出现了:对于一帮只会群殴小孩的壮汉来说,他们的经验只是打小孩,要说让它在小孩对抗壮汉上“建言献策”,那就有些为难了(当然乌克兰这个小孩不太小,俄罗斯这个壮汉不太壮)。
比如壮汉打小孩时,重拳出击是常用的手段,可你让小孩子跟壮汉对拳去,那是要吃亏的。回归到乌克兰现在的作战中,大反攻出重拳的情况比比皆是,结果是自己的拳头反倒被锤烂了。
再如壮汉打小孩时,不想打了尥蹶子就跑了,后者也追不过你。可是让小孩在壮汉面前说退就退,那哪是那么容易的,主动权在人家手里呢!
我们现在看乌克兰军队的一些战法,很多是不符合其实力的。反倒是乌军按照自己的轮战经验和风格打,倒是能坚持得更久些,也能多打出些战果来。
而且说实话,乌军精锐部队其实打地面战的经验和韧性比北约地面部队反倒还好,后者专注于治安战多年,也没有强大对手的压力,在基础地面战方面,倒真是有些虚。这时候,你抱着以往“倚强凌弱”的经验,去指导自己从未打过的强大对手,那就很容易理论脱离现实。
所以我们看俄乌之战中,西方军事专家的不少观点,最后都证明是错的。反过来说,俄乌之战作为近年来少有的大规模正规战争,的确是可以给人们更多观察和思考空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