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俄军进攻开始后的情况来看,目前的攻击进度是不快的,其主要原因有两方面。
对俄军自身来说,第二阶段的作战明显改变了战术,它不再像前一阶段作战那样不顾后勤地穿插猛进,而是采用了稳扎稳打的战术。即在确保己方后勤能够承受的极限内,注重发挥炮兵火力,稳步推进。如此可以大大减轻己方伤亡,但是推进速度却不会很快。
同时对乌军来说,顿巴斯战局至关重要,除了在战区内的原驻军外,现在正在动员中西部地区的部队前往增援。由于乌军重武器损失很大,而且重武器的支援通道受阻,因此目前这些援军大都是以轻装并加强了单兵反坦克武器后,前往顿巴斯增援的。
所以,顿巴斯的乌军兵力依然相当雄厚(但兵员质量和士气下降不少),其现在采用的基本战术就是通过城区及壁垒地带死守,尽可能通过多点防守,消耗和迟滞俄军的攻势。在这一过程中乌军前线兵力伤亡惨重,现在属于添油拼消耗的阶段。
单纯从乌军基层部队的作战能力以及战斗意志来看,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正规主力部队依托固有阵地,给经验和装备不足的卢甘斯克武装造成了不小的杀伤,使得其后继攻击乏力。同样,顿涅茨克武装的伤亡也很大,骨干部队的攻击能力大为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俄军就不得不动员更多部队参战。以美国国防部掌握的情报来说,俄军投入的营级战斗群已达92个,比之前通报时增加了很多。
但是俄军部队虽然有所增加,可针对大规模筑垒地带的攻击,仍然需要更具优势的兵力和火力。以现阶段的俄军部队来说,它在可动员和参战兵力方面,依然是捉襟见肘的。
因此,尽管俄军选择收缩到了在顿巴斯地区作战,但其优势依然不大,甚至在可参战兵力方面或许还不如乌军。以这样的实力对比,展开攻坚作战,情形大致就是当下这种现状了。
现在乌克兰还在西部动员和编练二线兵团,同时其接收的西方武器数量日趋增多。俄军便明显加大了对乌克兰中西部地区铁路枢纽的打击,以迟滞和减少来自西乌方向的增援力量,为在顿巴斯打消耗战减轻压力。
而对于乌克兰来说,现在的战略意图有以下几点:
第一:顿巴斯的作战集团,尽可能起到拖住和消耗俄军的目的;
第二:在西乌尽快组建二线兵团,并在适宜的时机投入战斗。
同时,为了求得西方更多的支援,乌克兰迫切需要战场上的“大捷”来提振信心。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打“政治仗”的情况。
之前关于俄军在第一阶段打“政治仗”的案例,我们简单介绍过了。其结果就是俄军付出了更多的伤亡和代价,反倒是加强了乌军的作战信心和实力。
比如在顿巴斯地区,直到3月中旬时,乌军的铁路运输都是畅通的,在此期间乌军得以有大量的时间从后方得到战备补给。
同时,顿巴斯乌军得以在西南和北方原先没有构筑多少阵地的区域,强化防御,这些都为现在俄军的进攻作战构成了极大的阻碍。
现在,当乌克兰需要“胜利”来对内鼓舞信心,对外争得外援时,一系列不切实际的“政治仗”也就来了。
前段时间,乌军集结了宝贵的营级重装部队向俄境内发起冲击,结果遭到了惨败,有限的重装备都被打成了零件。
之后在赫尔松方向不断宣传“反攻”,当然这个我们在国内网络上几乎天天都能看到。但直到现在,赫尔松的反攻依然未能得手,反倒是一些主力部队在此间作战中遭到了不小的损失。
同时在顿巴斯战区,这样的“无脑”反攻,竟然也是存在的。
注:北侧两个箭头指向处,但实际上南侧只是火力控制
最近的消息源显示,在顿巴斯战区北线伊久姆东侧的奥斯基尔有一股1000余人的乌军部队陷入了困境,据称被俄军三面包围,另一面则环水,处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消息源称这支部队是加强了装甲和炮兵的乌军国民卫队第1旅,其在4月20日时受命向伊久姆进攻。谁都明白这个任务是自杀性的,但为了基辅的公关,部队还是执行了任务。
果不其然,反攻被打退,然后这支部队被压缩在奥斯基尔。被围部队向总部求援,但乌军总部拒绝接应突围。
这个消息是很有意思的,因为国民卫队第1旅原本不在顿巴斯集群的作战序列中。
在之前基辅方向作战的时候,国民卫队第1旅和第4旅是乌军首都防卫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旅属于是加强了重装的机动作战旅,因此实际跟正规军相差无几。
作战中,这两个旅的重装受到了很大损失。按理说应该进行较长时间的休整和补充,以利再战。但是此前第4旅出现在了卢甘斯克方向,如今又有第1旅参战的消息。
由此可见,自基辅方向作战结束之后,这两个旅没有经过休整补充,即以残兵状态或者临时补充动员兵之后就被投入到了顿巴斯方向。
因为重装损失严重,所以只能是通过加强技术兵种后,恢复进攻能力。
顿巴斯乌军的指挥官倒也是不客气,将刚增援来的部队,一个扔到了北顿涅斯克城市群前线,一个则扔到了伊久姆前线的奥斯基尔。
我们看看地图就知道,这个奥斯基尔距离俄军进攻的主要基地伊久姆只有不到10公里,距其外围甚至只有几公里,作为进攻出发地显然是很方便的。
但是伊久姆的俄军少说也有上万人之众,让刚增援来的残兵就去打反攻,无异于是以卵击石。
乌军参战的部队也明白这一点,所以进攻根本就打不动,还被压缩了回来。更搞笑的是,从伊久姆南下的俄军占领了奥斯基尔的左翼,同时主力向巴文科夫——斯拉维扬斯克之间的补给线进发。
而奥斯基尔的右后方,原本是有乌军重要据点的,但是其在另一路俄军的进攻下,阵地已被拿下。这就使得奥斯基尔的守军处于被俄军包围的态势,唯一没有堵住的南侧也处于火力控制中。奥斯基尔乌军突围只能是向南,还要渡河才能南撤,但河上的桥梁也被炸掉了。
突围需要通过这一地带,分散突围应该也能出来不少
因此这股乌军请求接应突围,其实很合理。但是,乌军指挥部却没有响应,很显然是想让这支离伊久姆最近的孤军尽可能死守下去,牵制周边俄军,为南线乌军组织防御争取时间。
说得难听点,这就是把刚增援来的部队直接拉上去当炮灰了,无怪其抱怨连连。
单纯从军事角度讲,防守一方的部队千万不能死守,一定要打反击,这是常识。这样的反击未必一定求得成功,但牵制了敌军兵力,打乱了其进攻节奏即可。
但反攻千万不能是把己方的有生力量徒劳地损耗在了不切实际的目标下,这样只能损伤己方实力。
同时让部队死守在一个点也是不理智的,至少要有防守的规划以及后续撤退的方案。否则的话,精锐部队尚能执行死守命令,精锐耗完后补充兵力可就要乱套了。
现在乌军的老牌精锐处于不断损耗中,剩下的战斗员和补充兵再执行此类任务可就意见大很多了。此前俄军俘虏的第79空突旅的补充兵,就怨气很大。
最近还出现了号称精锐的第93机步旅第3连拒绝执行任务的情况,因为该连损失已达60%,缺乏武器,没有轮换兵力,还要执行完不成的作战任务,索性就撂挑子了。
这说明一线的乌军在伤亡巨大的情况下,已经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按照乌军惯例,正规军战损后番号还在,但会不断补充动员兵参战,尤其习惯把领土防卫部队补充到正规军。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不少被俘的乌军,不是大叔级就是大爷级了。
从乌克兰后方反馈的消息来看,就连外喀尔巴阡的第101领土防卫旅也有部队要被拉到顿巴斯。结果,还招致了当地人的反对。
所以说顿巴斯一线乌军虽然通过巨大伤亡延缓了俄军进攻,但自身的状态也很不好。再加上乌军指挥部的一些“微操”,着实是让不少部队白送人头。
战争终究是残酷的,我们之前看多了那种低烈度的“放羊战”,此次的俄乌战争算是还原了战争的本色,为人们提供了真实的观察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