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争,表面上看是俄军在跟乌军作战。不过众所周知,北约名义上虽然没有派兵参战,但实际上的存在感却极强。
其在军事上对乌克兰的主要支援就有:
第一: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武器支持,其中前期主要是提供各种轻装备及反坦克武器,而且数量极大。现在支援给乌军的反坦克武器,理论上已经是俄军坦克数量的十倍以上。现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正在放开重武器支援的限制,坦克、大口径火炮、装甲车辆的支援正在进行中。
第二: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情报支援,自俄乌战争爆发之后,美国等西方国家的电子侦察机、无人机便高密度地飞行在战场的西部和南部,俄陆军的调动以及海空军的活动情报,都是可以反馈给乌克兰的。这就使得乌军本身的战略侦察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对战场态势的掌握也更为清晰。
第三:向乌克兰提供了大量的培训支持,在乌克兰的国境之外,美国等西方国家军队正在向乌军提供重武器的操作培训,甚至英军的现役特种部队还进入到乌克兰国境内,对乌军特种兵进行针对性培训。
除此之外,很多曾经在北约国家军队中服役的外国雇佣兵,也纷纷进入到乌克兰作战。刨除掉那些网红之流,其在操作西式武器装备方面,是有很大优势的,它们既承担了教官性质的角色,同时也是直接参战者。
按照俄罗斯国防部掌握的情报,来到乌克兰参战的外国雇佣兵有6824人,其中1035人已被打死,另有912人逃离,仍然还有4877人继续作战(4月18日时的报道)。俄方数据仅供参考,但我们从乌克兰方面得到的信息,也不难看到大量外国雇佣兵在乌参战的情况。
综上所述,北约势力的存在不仅仅是引发俄乌战争的关键因素之一,更对俄乌战争的进程造成很大影响。
因此乌克兰就认为,自己是为整个西方而战,其总统泽连斯基在对西方提各项军火需求时,列出的清单也可谓是狮子大开口。就连美国高官到访乌克兰,现在都不能是“空着手”来了。
而在俄罗斯这边的话,也认为跟自己作战的不仅仅是乌克兰一个对手。俄罗斯国防部长绍伊古便认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增加对乌克兰的武器供应是想让“乌克兰战斗到最后一个人”。
所以现在的俄乌战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了北约国家出枪,乌克兰出人的战争模式。乌克兰有底气向西方要求更多的支持,而俄罗斯对于西方军援乌克兰则是极为恼火。
当然,不管各方的态度到底如何,现在这个基本情况是改变不了的。
对乌克兰有利的一方面是,西方在持续不断地组织军援,而且援助的规模和程度在不断加深。比如现在北约各国就在“拼单”支援乌军重武器,同时还在积极培训乌军技术兵种,在西乌编练二线兵团。
但是对乌克兰不利的一方面则是,在西乌能方便地得到西方军火供应,同时也能编练临时动员的二线兵团。可关键问题在于现在的核心战场在东乌的顿巴斯,其到西乌的直线距离在1000公里以上,乌军最能打的部队基本都集中在那里,同时这里的部队也最需要兵员和武器装备。
这1000多公里的直线距离,可不是像有些网友说说话、点点鼠标一样就能“说曹操,曹操就到”的。
反过来讲,我们再看看顿巴斯到俄罗斯的距离,基本就是眼皮子底下,双方军队在战区能得到的供应和支援显然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了。
所以我们现在看顿巴斯核心战场上的交战,俄军推进速度并不快,但是大炮却是一刻都不停,但凡攻占乌军阵地后,后者都是一地尸体。这种依靠大炮兵的作战方式,是典型的俄式战法,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减轻己方的伤亡。
为了破坏俄军的进攻节奏,乌军现在也在积极打击俄罗斯境内的油料设施,甚至还组织了营级规模的地面攻势。
其结果我们也看到了,有成功的经验,如对俄方油料设施的打击;但也有失败的教训,如营级地面进攻惨败,好不容易凑出来的重装备也都被打成了零件。
这说明对俄罗斯本土民用目标的空中渗透还是有机可寻的,但是在地面进攻方面,乌军成建制部队拉出来野战,基本还是找死。
所以对于乌军主力现在只能是分散死守壁垒阵地,虽然不是什么高明战法,但其实也没得选择,反倒是这样打会拖得时间更久一点。一旦脱离了阵地,那就会迅速被火力覆盖,连拖时间都拖不来了。
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现在的顿巴斯乌军能拖到这个地步,很大因素还是拜俄军所赐。
我们知道,在俄乌开战的第一阶段,俄军在对乌军战略预判失误的情况下,很大程度是在打政治仗。所以会出现很多从纯军事角度无法分析的问题,也给其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损失。
俄乌刚开战时,俄军打出了只打军事设施的旗号。关键是很多设施其实是军民两用,战时状态下是不好判定其性质的。
乌克兰空军之所以后续一直能活动,很大程度上都是借助没有遭到打击的机场。同时,俄军在第一阶段作战时对乌克兰交通、通信设施的打击力度也很弱。
仅仅就顿巴斯地区的乌军来说,在开战一个月后其铁路、公路系统依然能够有效运转。俄军所打击的只是乌军武器装备的存储点,但没有对铁路系统进行大规模打击。顿巴斯乌军由此可以得到源自后方的兵力和武器装备补充,即便是刨除掉俄军打击的消耗,所能得到的还是不少的。
一直到3月下旬,俄军在打击位于第聂伯罗(顿巴斯乌军的直接大后方)到顿巴斯之间的巴甫洛格勒等地区的铁路枢纽。
但是这种打击对乌军交通系统造成的伤害只是暂时的,至少到4月上旬时顿巴斯乌军的铁路系统尚在运作中。
在战争中,战场不仅仅是在枪对枪、炮对炮的一线,同时也是在打补给、打交通、打通信。一支军队很难在武器弹药消耗殆尽的情况下,还能坚守住阵地。
我们所说的美式战争打法,就是先把对方的后勤补给线扼住,通信全面封锁,然后再以高度猛烈的炮火消耗对方火力。待对方的火力、兵力难以为继时,其才发动地面进攻,到时候才能以极小的伤亡收得较大战果。
俄军没有美军那样的现代战争能力,但是这种思路不能说不知道。
但是由于打政治仗在之前所占的成分高,军民两用的铁路系统便不在俄军的优先打击目标之列。平民自然可以乘坐火车离开战区,乌军同样可以通过铁路输送兵力和武器。
到现在俄乌战争进入了第二阶段,其实这一阶段实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军事仗。
在顿巴斯前线,俄军的打法很简单:炮兵轰,炮兵轰完步兵冲。我们现在看到的战场图像及视频,已经很难看到乌军的有效战果了,反倒是惨烈的乌军阵地图像能够不断看到。
在一线阵地这么打的同时,俄军也将矛头转向了乌军的后方补给线。
当然,这个后方补给线分为战场和战略两方面。
在具体战场上,俄军在红利曼、波帕斯纳亚方向的战斗,明显是在兜北顿涅茨克城市群乌军的底;在伊久姆南下的俄军,直至巴尔文科夫,这里是斯拉维扬斯克城市群的后方要点;而在南方,俄军发起的进攻也有向红军城后方搞乌军后勤线的意思。
在整个战略层面,俄军对乌克兰后勤线的打击已经不仅限于在第聂伯罗到顿巴斯之间的区域了,而是扩展到了乌克兰中西部地区。
4月25日时,乌克兰方面称在一小时之内便有5座火车站遭到了打击,而此时恰逢美国防长奥斯汀和国务卿布林肯到访乌克兰后不久。
众所周知的是,美国是对乌克兰提供军援最多的国家;而另外一个为人所熟知的基本常识是美国的军火都是先运抵波兰,然后通过陆路到乌克兰西部的利沃夫,然后再由这里通过铁路、公路系统发往乌克兰前线。
其中轻武器及单兵装备可以通过公路系统进行输送,但是重武器的大宗的油料、弹药,还是通过铁路输送更为方便。
俄军在回过神来后,主要打击的是从顿巴斯乌军的大后方第聂伯罗到前线的铁路线。
现在很明显,其也加大了对乌克兰西部后勤节点及重要铁路枢纽的打击力度。
如在4月18日,俄军导弹打击在乌克兰西部利沃夫的第124联合后勤保障中心,使得6天来乌军接受的西方武器弹药被一波摧毁。
再加上最近一段时间来,其对乌克兰中西部铁路系统的打击。当然,按照俄军通报的打击情况,4月25日一共是打击了乌军6个火车站的牵引变电站。
这样的打击当然不足以使得乌克兰中西部铁路系统全部瘫痪,因此后续的攻击还在进行。
现在的情况已经很明显了:无论西方支援了什么武器,只要到不了顿巴斯那就发挥不了作用。俄军只要连续打乌军的弹药储存地、交通线,就能极大阻止西方武器发挥作用。
而在顿巴斯核心区,现在基本处于对耗阶段,一旦乌军在后勤不力的情况下难以支撑,后续就可能出现连锁反应。
但反过来说,如果俄军封锁不住,顿巴斯乌军能继续得到兵力和武器供应,那么这仗就还得打上更长的时间。
所以俄乌战争给人的一大启示就是,只有军事仗打好了,别的才好说。军事仗打不好,谈判桌上也没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