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以一向“温和”的胡锡进为切口,对当下的一些经济现象,发出疑问,并给予批判。
“胡锡进大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样真的妥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的国策啊!”
文章提到,我们的经济学家,开始不说人话。
比如清华李稻葵说:“抗疫为每一个百姓的平均寿命延长了十天,平均每年5天。”
一个顶级经济学家不操心经济议题,转去谈什么“延长寿命”。
文章提到,年轻人不关心经济了。
财经作家吴晓波发布了一篇文章,说: “做互联网的人畏惧了,做实业的人退缩了,做投资的人迟疑了,在进行创业的人迷茫了。”
但他的留言区被批得体无完肤,就差被说成“资本家的走狗”了。
最后,文章列举了一系列的经济数据——当然都是很难看的。
假借胡锡进之名,抒发着某些不满,这引起了不少人的共情。
但却引起了老胡的不满。
作为一个老记者、老党员,老胡还是知道其中利害的。
前段时间,国家刚出台文件,提醒退休干部,严守有关纪律规矩。
而老胡退休之后,却一改常态,观点逐渐“犀利”,甚至开始被骂“公知”。
胡锡进文章截图
现在,突然被戴上了高帽子,并放在了官方的对立面。
老胡自然是警觉的。
于是发文痛斥:
关心中国经济的岂止老胡!各地党委政府哪有不关心域内经济的,很多专家更是以论述经济为己长。
老胡只是个媒体人,带着自己的敏感,去参与、推动必要的讨论和聚焦……希望评论者尊重基本事实,不要给老胡制造吓人的罪名,也别给我戴什么高帽。
像说“除了胡锡进,没人关心经济了”,明显是夸张之论,甚至是瞎说。这种宣扬对很多人不公!
确实,客观地讲,关心经济的,当然不止有胡锡进。
吃饭消费,工作就业,这都是百姓最基本的需求,老幼妇孺,谁不关心呢?
前段时间,有网友拍了照片显示上海的外滩长草了,就引起了很多人感慨。
“树尤如此,人何以堪?”
当前,无论是官方、学界还是资本市场都认识到了形势的严峻。
国内有机构测算,中国2022年二季度GDP增长有可能跌破4%或3%。
4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6.1%。
有媒体机构给出的青年人失业率,数据十分惊人——16-24岁青年人的失业率为18.2%,创历史新高!
还有智联招聘发布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截至五月份男生签约率仅有22%,女生10%。
经济数据,乍看是一两个点。
但每一个点都牵涉到万家灯火的悲欢离合。
著名经济学家管清友认为:
发展是解决中国诸多问题的关键,关于就业问题,没有增长就没有一切,增长是基础。
而现在的很多讨论,见小而不见大,揪着一个细枝末节长篇大论。
主要矛盾没有人说、不敢说、不能说。
管清友认为,问题的症结出在了法治化和市场化上。
市场经济要想好,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
非洲有个津巴布韦,资源富饶,盛产黄金,是理想的投资胜地。
但一直以来,津巴布韦都是非洲最贫困的国家之一。
因为他们的法律,可以任意解释,说变就变。
最初的时候,外国人在那边投资得好好的,津巴布韦国君突然宣布“国有化”,将欧洲人开的公司,全部收归国有,把外资赶出境内。
过了段时间,津巴布韦再次宣布“招商”,放开矿产,欢迎外资开发。
再没收,再招商,长此以往,外国人不敢再来了。
商业需要的,是“刻在石头上的法律”,是一个稳定的环境。
此外,当前很大一个问题是老百姓不怎么消费,也不敢投资了。
金融、地产、互联网,一级、二级,几乎都在收缩。
一收缩,就没有了流动,如果经济“动脉和毛细血管”都不流动,出现梗阻,后面就很难办。
近日,杭州出现一大批新型穷人,他们有房有车,但存款余额不超过5位数。
为什么?
刚拿到手的工资,就被房贷,以及越来越高的生活成本给抽干了。
怎么办?
管清友的办法是:“印钱”、“烧钱”、“发钱”。
“印钱”是为了继续保持货币闸门相对宽松,美国每次遇到危机,就会大量印钱,避免经济休克。
“烧钱”是做一部分基建投资,这个办法也是罗斯福力挽狂澜的关键,通过政府主导的基建,能够带动一大批的就业。
最后是“发钱”,我国不是福利国家,很难像发达国家那样,无论男女,都按人头发钱。
发钱要讲究形式,讲究分寸。
现在发钱,要给脆弱群体和中低收入群体直接发现金,以此拉动消费。
消费上来了,血液才能流通,各种顽疾炎症,才能被代谢掉。
不过,这些只是权宜之计。
在管清友看来根本之计还是在于:休养生息、宽政待民、保护产权、不折腾。
“大灾大疫之年,要休养生息、涵养水源,不着急、不折腾、不树敌、不空谈、不高调。”
中国人的富裕,源自于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有变,也有不变。
变的是机制,是政策。
不变的是市场,是法治。
我相信,只要做好变与不变,就战胜不了的困难,中国的经济依然会持续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