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朱晓帆,编辑:常莹 孙小婷 朱晓帆,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早上一杯咖啡开启工作,午后一杯咖啡满血复活”,是当代年轻人的工作常态,“到店取单拿走逛街,到店点单聊聊生活”,更成为了年轻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前不久,《中国现磨咖啡行业白皮书》(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0年底,中国共有咖啡馆10.8万家,主要位于二线及以上城市,数量占比为75%。不知不觉中,除了一线城市以外,咖啡消费正在快速觉醒:一些县城小店,几年间出杯量增长超10倍,还有的品牌,在二线城市开出了小型连锁。


一杯咖啡隐藏着一座城市的经济实力,咖啡作为商业数据的载体,展现了一座城市、一个人群的生活状态和消费水准。从一定程度上说,“咖啡指数”已成为直接反映一个地区生活状态的指标,咖啡文化的兴起不但代表着城市发展的质量,也标识着城市文明的边界,正在不断地拓展。


经历了城市文明的打磨,喝咖啡的意义早已不仅仅停留于提神醒脑,更在于它的社交属性:上班时同事之间相约点的一杯外卖,下班后与三五好友的下午茶,或是创业者们合作洽谈的点缀。咖啡已经不单单是一种饮品,咖啡馆也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生活附加品,点一杯咖啡就可以获得办公场所、信息交流、资本沟通在内的各种服务。


随着咖啡文化逐渐进军二三线城市,不论从咖啡馆的数量,还是从咖啡的种类,甚至是达人探店的运营模式,都与一线城市相差无几。年轻人不用“逃离县城”,就可以拥有“北上广深”的同款“朋友圈”。


而互联网的兴起,也让小镇青年与一线城市的鸿沟正在逐渐被填满。一些新媒体平台降低了信息壁垒,使咖啡文化能够更快速渗透至下沉市场,年轻人的社交需求被极大地满足,也让咖啡文化在小镇活跃和兴起有了更多的底气。


对于很多爱喝咖啡的人来说,手中的一杯拿铁或者焦糖玛奇朵不仅是一杯咖啡,更是一份自由与散漫;而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咖啡馆的数量更有着耐人寻味的意义:这些经济上的数字,更是城市自身实力跃升、更加有活力的展现,才能吸引同样活力满满的年轻人们前来筑巢发展。


除了咖啡店,小酒馆、茶饮店、甜品店这些但凡是县城里没有出现过的业态,似乎都是新鲜、独特且被需要的——与其说是年轻人需要这些能与一线城市匹敌的生活模式,不如说是县城需要这些业态来拉进与一线城市的距离,涵盖着年轻人对于更好、更多元化生活的美好期待,也包含着这座城市对于良禽能择其而栖的渴望。


县城里的咖啡馆,是情怀,更是富有烟火气息的生活碎片。而令年轻人心之所向的,或许除了是这样悠闲惬意的生活时光,还有因此所彰显的不同的城市气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光明日报 (ID:gmrb1949),作者:朱晓帆,编辑:常莹 孙小婷 朱晓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