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不知知网”事件之后,一个翟天临倒下了,千千万万个毕业生倒霉了——每年毕业季,翟天临微博下都会出现无数学子的问候:“hello,你睡了吗,我还在查重”。最近留学生中也出现了个翟天临,面试作弊、学术履历造假,居然还能拿到超牛offer?!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一起来看看吧!

“捞女”来自广东方言,意指“抛弃自己的尊严以换取利益的女人”。

而昨天曝出来的纽约大学诈骗王的瓜,直接刷新了“捞女”二字的定义——



这位被曝的诈骗王aka北美女版翟天临,本科毕业于UIUC,现就读于NYU Data Science,当事人的LinkedIn名为Bella,目前处于公开状态——



如果没吃到这口瓜,那我替你简单复盘一下。

原贴爆料人称,Bella“靠作弊成功入学纽约大学Data Science项目,作弊水平堪称出神入化”。

由于是跨专业找工作,Bella的在线面试(Online Assessment,一般由在线算法题组成)“全靠骚扰身边超过20多个本科、研究生的同学完成,以得到后续的面试机会。”

实锤已由爆料人在Instagram @nyu_cheater 通过聊天记录、朋友圈截图和邮件内容等方式晒出,可以说是拳拳到肉——



“因为没有完成面试题,所以来朋友家放松心情”的操作,着实令人瞠目结舌。

难道现在都流行自己的活儿不干,留着让别人买单吗?



除了面试题不写,Bella同时还活跃于各种面试群,只是,她不屑阅读同学整理的面试经,而是直接要求同学把答案一字不落地写给她。

如果对方不愿意,Bella就会哭天抢地、博取同情;如果对方的答案有问题,或者没有答应帮助,Bell转头就会说对方的坏话,上演现实版《农夫和蛇》——



爆料人在帖中继续写道,由于Bella不想刷题,自2020年秋招到2022年春招,Bella百战百败,光Amazon就挂了至少5次,其中包括但不限于Software Development, Data Science, Business Intelligence Engineer等全职。

但Bella依然对自己的水平很有信心,经典语录包括但不限于“亚麻保底”“Tech半天准备就够”“不是我的问题,是面试官故意为难我”等。

“他运气好”“这个人不如我”是Bella最爱发出的声音——



其实,看到这里,Bella同学还可以洗一洗,毕竟找人代写面试题,打感情牌索取面试题答案,或者看到别人拿了好offer酸一下,只能算是人品一般、态度不端,不上升价值评判。

但后来,爆料人还放出更大的瓜:

“更可耻的是,发展到2021年底,Bella的面试作弊已经不仅仅限于找人代写面试题了。

2021年11月,Bella在面试Bloomberg的过程中,勾结内部HR员工,后者为她泄露题库和面试考题,在确认了Bella的面试官后,他利用自己的职权,查看这位面试官过去的面试记录,将这些信息全部提供给Bella。

这位HR员工让Bella把答案记下,背熟,但可惜,在手握原题的情况下,Bella依然面挂了。

2021年12月,这位HR员工和Bella的联合作弊行为被Bloomberg抓包,Bella被公司永远拉黑,这位HR员工随后也离了职。”

看到这里,我先是笑得不行,手握原题还能菜成这样,又气得不行,凭什么别人辛辛苦苦刷题,你大张旗鼓搞利益输送?

这就好比,你好不容易排位打到钻石晋级赛,结果对面AD直接开脚本,还在对话框里说“ezaf”。



除了面试作弊外,Bella还涉嫌严重的学术造假。

她的LinkedIn上出现了这样一段经历:



在伊利诺伊几何实验室当research assistant,是多少数学专业同学梦寐以求的履历。

但Bella的本科同学告诉我,这几段project写的东西,没几个字是Bella真的做过的。



在伊利诺伊几何实验室的官网中,你可以看到每个学期的项目手册,以及每次项目的人员名单,我查了查这一年半里的所有名单,也问询了和她产生过关联的项目的参与者。就算是挂了名的项目,大多也是搬运的别人的成果。

关于这一点,我在@nyu_cheater 的主页中也得到了证实——



在这些项目当中,有多少是Bella真正参与的,不得而知。

当然,要说这种“简历润色”罪不当诛,那么直接作弊、被学校抓个正着呢?

2019年春季,Bella美本在读期间,曾在一门课上被判定为抄袭作弊 (Student Code 1-402b, Plagiarism),且留下了记录——



看到这里,我追溯了一下Bella在LinkedIn上的毕业时间。

2019年春季,正值Bella即将本科毕业、申请研究生期间。大胆猜测,习惯走捷径的Bella故技重施,直接抄走了Coursehero(一个学术网站)上的考试答案,被教授一眼识破。

至此,这节课码1开头的天文学基础,成了Bella的学术黑历史。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Netflix热播的一部剧Inventing Anna ,讲述了震惊纽约的“假名媛真骗子”安娜德维尔的故事。

安娜自称是一名“拥有6000万美金信托基金的德国贵族”,在精心的包装下,混迹于纽约名流圈,无论是银行界还是时尚艺术圈,都被她骗得团团转。



剧中有一集讲述《名利场》编辑Rachel DeLoache,受邀与安娜前往马拉喀什进行一场奢侈之旅。旅途中,安娜屡屡付不出饭店费用,Rachel被逼得只能先上缴自己与公司的信用卡,最终被诓骗6.2万美元。

和安娜一样,Bella也习惯从身边人下手。从借名牌包包发Instagram,到让大腿请吃米其林还嘲笑难吃得想吐,对于朋友的利用如出一辙,且游刃有余。

剧中,安娜的律师Todd Spodek这样声辩: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点Anna的影子,每个人多少都会说一点谎。

从工作履历灌水、推销商品,或是玩社群媒体,人们将自己包装成一个形象,投射到这个世界。

但这些都在大众可接受的范围内,也在法纪的范围内。

对于这样的人和事,我们或许会调侃甚至声讨,但不会把他们详刑慎罚。但有些人把法纪玩弄于手心,将手段看做是美德,视不劳而获为命运的嘉奖。

这我绝对不同意。



到现在,这件事已经发酵了超过24小时,事件主人公也在微信群里回应:



Bella声称自己“在努力按照我的规划达到目标有错吗”,孰是孰非,让事实说话。

最后,有朋友推荐这样解决:



据说很多公司已经启动了对Bella的调查,有证据的朋友,可以直接走程序。

我想,矛头不应该仅仅指向Bella,还有那些因为他们手握更多资源和权力,就肆意妄为的人。

希望这样的个人行为不要破坏整个华人群体在北美努力公平竞争的形象,不要抹杀那些真正用勤奋申请学校和工作的同学的努力。

如果放任这样的行为,那我们都终将一无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