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晋江出了一条新闻,和文学无关,但也足够魔幻现实主义。

事情是这样的,晋江公安发布了通报。



通报里说了几个违反防疫要求的案例,一开始没多少热度。

就像其他几则通告,看似普普通通,不遵守规范罢了,所以这些案例在网络上并未掀起风浪。





但一两天后,最开头的微博被疯狂转发。



巨变的原因在于其中一个故事。

1981年出生的张某,谎称外出买菜,实际驾车前往附近做工。他的行为构成拒不执行紧急状态下依法发布的决定、命令违法行为。

晋江警方决定对张某给予行政拘留5天。



作为处在社会面管控中的男子,他的行为违反了当地防疫要求;作为多日没有收入进账的男子,他又在努力让自己赚钱养家。

现年41岁的张某陷入的现实困境正是如此。

如果只是生活拮据困顿到也罢,并非不光彩的事,可现在他被行政拘留5天。

行政拘留不算案底,却注定对他的未来生活造成不小影响。



问题来了,张某在乖乖坚持防疫时,快生活不下去了,他该怎么办?

同时,就算偷偷打工,他也没作奸犯科,是不是口头警告更合适呢,怎么动用行政拘留了呢?

对此,网友们心生巨大的不理解和强烈的同情,他们还管这叫“恶意打工”“恶意谋生”。



02.

调侃和讽刺背后是网友们的共情。

他们觉得不只是张某,自己在疫情期间,过得也不轻松。

我所在的公寓微信群里隔三差五就有人问,什么时候解封,什么时候可以出去上班。



即使楼外的疫情情况不稳定,很多人也愿意只身去闯一闯,否则他们只能干等着钱财一点点花光。



你不打工,你根本买不起上海的菜,点不起外卖。



你不打工,你根本偿还不起房贷、车贷,付不出老人的医药费、孩子的上学费。

公寓里,8239房间的大叔一天打七八个电话,告诉电话那头的亲人,他还在做保安,对方不知道被隔离的他有没有停工资。

8265房间的情侣打游戏打到凌晨两三点,一阵盲狙背后,又问语音那头,你们领到了各地资助的蔬菜包了吗,有没有好的工作推荐。

如果房间隔音差,你能听到疫情期间的众生相。

在微博等平台上,随便一搜“房租涨价”这四个字,直接出现了大量的打工人的无奈和感慨。





不要觉得危言耸听,对于一些人来说,房租涨到530多元,也可能负担不起。

-“姐房租下个月一起给你行不”

-“好的”-“姐谢谢啦”



比文字的概述更冰冷的是数据的呈现。

2021年开年以来,全国主要城市房租均呈现连续上涨趋势,平均涨幅接近7.57%,多地房租价格已经创下历年来新高。



我当然知道房东的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往往是辛苦所得,但问题是租客收入增长实在相对缓慢。

对于一些人而言,现在能足额领到工资算不错的了。

很多不过是在默默承受减薪的痛苦罢了,“4月1日起日起,职能类70%底薪发放,业务类60%底薪发放。”



这可不是愚人节玩笑。

当房租压力积压在了打工人身上时,他们所欠的贷款可不会因为疫情而停止计算。

你去网络上寻找这样的声音,非常多。





哀民生之多艰。

仿佛是一片欣欣向荣世界以外的另一个世界,不知道图片中的主人公最后会过得怎么样。

03.

这时候有人唱起了“反思”的大戏:

“但凡平时节约那么一丢丢,也不至于一两个月都撑不住”“平时多攒点钱”





他们想象不到普通人遭遇不过如此,不少人是在平均可支配收入以下生活。他们也很难想象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仅1000元的事实。

普通人追求的是安稳的生活,一遇到疫情隔离等不可控因素,积蓄马上见底,叫苦连连。

批评他们超前消费过度消费,有点儿何不食肉糜的意味。

接着有人就问,那为什么来大城市,回农村和小县城不好吗,毕竟那里生活成本小。

为什么呢?

大城市机会多,包容性强,人都是用脚投票的。

再去其中分析个头头道道有点儿老生常谈了,千言万语汇成一句:

因为深圳欢迎您,因为来了就是深圳人。



其他大城市亦如此。

外来人口的力量是城市在改革开放后繁华起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流动的人口做着基建,干着家政,跑来跑去卖菜,他们的细微举动令城市增色不少。

我们也需要去关心这些做出了贡献的普通人。

04.

现在,他们不仅仅被病毒包围着,还被生活生产的压力包围着,他们甚至不知道哪一种危险更严重。

这个时候,他们抱怨了吗?没有。

他们向银行求爷爷告奶奶了吗?没有。

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他们乖乖地执行隔离措施,隔三差五地进行抗原和核酸检测,只等着早一点解封。

即使深处险境,我也相信绝大多数打工人愿意凭自己的努力奋斗和聪明才智去发家致富,而不是空手套白狼。

流调报告就常常流露着普通人的孤勇与哀伤。

浙江上虞,52岁的出租车司机,连续多天从清晨6点开车到次日凌晨2点。回家小睡之后,又在早上8点去菜场买菜。



北京,44岁的农民工,短短18天时间内,他辗转去了30多个地方打零工,只是为了寻找儿子。(事后证实其子多年前已死亡。)



他们往往每天工作13小时以上,完全超出了打工人健康作息的标准。



例子不胜枚举,各有各样,但是殊途同归——

“每个人都活得那么枯燥,  可每个人又都在那么拼命地活着。”

这是勤劳的中国人的本质,这是可爱的中国人的光亮。

但问题是机会在哪里?

更严重的是,就算不在疫情期间,普通人的谋生越来越困难,越来越缺乏机会。

一个是,

上海的一名女子在找工作时,因年纪偏大屡屡被拒,后来她将自己年纪“改小”11岁。但被人发现了。

女子被处以行政拘留五日的处罚。



一个是,

各地建筑业发布清退令,不允许年纪大的男性女性进入施工现场从事建筑施工作业。后来又说,不让超龄员工不能从事建筑施工作业,而工地其他辅助性岗位,保洁、保安、仓管等不受影响。

但工地的保洁、保安、仓管的岗位数量实在太低,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年纪大也不是篡改身份证年龄的理由,年纪大也不是久留在工地进行高危工作的理由。

不过这些新闻某种意义上是在劝退人,让普通人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和如今年轻人经历的“毕业”差不多。



想007干都干不了,996是福报一语成谶。

这些不是我们所愿看到的。

05.

关于社会的文明,我总想起玛格丽特·米德的论述。

有一个人问她,怎么判断一个原始部落进入了早期文明阶段。

陶罐、鱼钩、碾米的石臼、劈柴的石斧?

米德说都不是。

文明的最初标志,是部落里出现受伤后又愈合的股骨。

如果在一个部落的遗址中出现了大量愈合的股骨,就说明这些原始人在受伤后得到了同伴的保护和照顾,有人跟他们分享火堆、水和食物,直到他们的骨伤愈合。

大量愈合的股骨,标志着原始人类开始懂得“怜悯”与帮助他人,而这也正是文明与野蛮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适度的怜悯和有效的帮助才是文明的关键所在。

在防疫事业上也应该体现出文明的取向。

防疫与民生相兼顾说的是,保护普通打工人,意味着我们首先要给他们找一条能养家糊口的路,给他们找一个买菜就医的方法。

而不是不管不顾。

因为疫情期间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病毒,而不是对方。

因为防疫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让人生活,而不是让人失去各种生活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