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和哈尔滨大火之后,好多人预测,老牌旅游胜地海南恐怕会失宠。但真正的王者从不惧怕挑战。

在2024这个超长的春节假期里,海南不仅凭实力刷新了旅游收入数据,还成功“留”住了众多旅客。



此处的“留”不止是吸引力,更是一种让你来了就走不了的物理挽留。

由于岛上人从众,那些没订返程票的游客心态崩了。

在打开订票APP的那一刻,他们发现经济舱全部售罄,只剩昂贵的公务舱在狂飙。   



乌鲁木齐的朋友更惨。

如果不想错过开工的好日子,他们一家需要支付近十万元机票费才能回家。   



暴涨之下,必有勇夫。

为了保障行程的性价比,旅客们各显神通,纷纷开启“曲线回家”模式:

有人发现,三亚飞上海要一万多,但三亚飞首尔经停上海只要三千多,那完全可以订这票然后中途回家啊。    



还有网友自称,他和19个游客花3万块包了条游艇,顺利逃离三亚。  



不过,媒体后续跟踪这事儿发现可能是个假新闻。   

更多务实的游客选择把编段子的精力省下来养精蓄锐,因为他们即将通过换乘动车、火车、高铁、飞机回家上班。

(“蓝鲸财经”的报道)

一圈看下来,还是自驾人士被创得最重。

拥堵的港口和长达十多个小时的排队预估,让一些车主决定暂且弃车回家,等节后再托运爱车。



咱也说不清,这算“探险”,还是“折磨”。

而土生土长的海南人平静地表示,他们早就习惯了这一切。  返乡时和游客抢票,返工时和游客拼手速,是他们的假期必修课。

照着海南网友的说法:

“在春节,海南是所有游客的耶路撒冷,却是本地人自己的加沙。”

围观完海南岛上的史诗级拥堵,好多人都在问这么样三个问题:

“为什么不增加航班?”

“为什么不在琼州海峡建跨海大桥,缓解轮渡压力?”

假期出行的标配就是人挤人,“被困的人为啥不能提前预判,错峰出行”?

第一,三亚、海口、琼海的机场就这么大点儿地方,增加航班,飞机也得挤得下呀。

依照海南机场官方披露的数据,这三大机场在2月15日前后的单日运输量都创下了历史新高。

第二个问题,也讨论过很多年了。琼州海峡看起来不宽,但地质环境复杂,建跨海大桥的难度远高于港珠澳大桥。   



(春节期间被船舶挤满的琼州海峡。。。)

而且考虑下海南全省的GDP,斥巨资建这么一条通道性价比并不高。



至于问,大家为啥不错峰出行?

只能说,这就是多数打工人的宿命。



海南的“堵”只是个缩影。

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74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19.0%;

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6326.87亿元,同比增长47.3%,较2019年同期增长7.7%。

人均旅游花费也比2019年有所增长。欧洲人口才7.4亿,4.74亿人出行,相当于大半个欧洲的人都跑出去旅游了,路上能不堵呢?

都说经济不景气,可翻翻最近的新闻,哪儿哪儿都是“历史峰值”:



2020-2022,不能出门;

2023刚刚阳康,不宜出门;

憋坏了的大家只能在2024疯狂出门。

有网友去了开封的清明上河园,现场是这样的:   



原以为画得足够人山人海了,没想到搁在2024,还是小巫见大巫。

张择端看了这人流量,都得连夜加长《清明上河图》。



同样保守的还有《姑苏繁华图》。

在景区半价和公交车免费的优惠刺激下,好多游客感慨,简直有“一亿人”跑到苏州来旅游了。



尽管官方最后统计出的接待游客人次是1400万,离“一个亿”的小目标还差很多,但也比去年翻了个倍。

网友们总说2023是“裁员大年”、“返贫大年”,但大家在欢度春节的时候却没有想象中的瞻前顾后、抠抠搜搜。

美团发布的数据告诉我们:   

今年春节假期的日均消费规模比去年增长了36%,比疫情前的2019年增长了155%。

而且,四线以下地区的消费能力特别强。



即便不出去追求诗和远方,大家也愿意把平时攒下来的小钱钱投到吃喝玩乐上去。

看电影、吃饭购物、放烟花……每一样都值得全力以赴。

梗图告诉我们,我国人民春节放烟花消耗的火药量,足以深深震撼美国和北约:   

   

然而,爱好和平的我们并不想在放假的时候聊国际政治,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的小日子。

一位浏阳的网友说,花炮行业发展了,当地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有盼头。

花炮厂能给出12-15万的年薪,还能给年终奖。

以前村里有不少游手好闲的“街溜子”,现在都靠着去花炮厂打工安居乐业。   

和浏阳一样被泼天富贵砸中的还有山东曹县。

那里制造的马面裙去年销售额超过70个亿,今年春节又卖出了价值3个多亿的龙年拜年服。

   

爆竹声声,是民众对烟火人间的致敬。

穿着汉服接财神,是年轻人追求“龙行大运开门红”的仪式感。



看着4亿多中国人用8天时间玩出了金华一年多的GDP,一直不看好中国经济的外媒也不得不承认今年中国的春节经济确实远远好于预期。

当然,他们还是暗戳戳地来了个转折——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中国完全走出通缩的困境。”“房地产还是很有压力,地方债还是很有压力。”

国内也有一些声音,觉得还是应该理性看待春节经济的热辣滚烫。

一则,旅游业火爆,反映的是中国有消费能力的那4亿人的状态,不具有普遍意义。



(一位降薪网友的灵魂之问)

二则,春节真的很能让人冲动消费。   

返乡的时候吃吃喝喝挥金如土,充电器一拔,回城工作了还是要过“勤俭社畜+关灯吃面”的生活。

这种强劲的消费态势不一定能延续下去。

其实,有消费能力的人愿意刺激消费,对大家来说都是件好事。

如果哪天他们都不愿意在国内花钱了,那才是大麻烦。

如果春节数据处处惨淡,大家还有心情开工吗?还有希望得到老板的开工红包吗?

而且,文旅行业还有其他服务性行业经过三年疫情的打击亟待回血。

这6326亿对行业和其中的从业者来说,既是真金白银,又是实实在在的激励。

退一步讲,部分消费降级的中产把出国游的钱省下来搞国内游也算是变相在为经济数据做贡献了。

   

当然,如何提升旅游体验和自身的行程规划能力,就是另一个庞大的话题了。

有个朋友春节去加拿大走亲访友,回来给我们讲了个见闻:

他某天叫了部Uber,和司机聊了会儿天。

司机说,在疫情之前,他每天工作4小时就能赚300加币。

但现在从早上6点开始做到中午,也只能赚150加币。

后来他还遇到了一位司机,是城市规划专业的博士。因为疫情后没有找到对口的工作,所以暂且干这活过渡一下。

在饭碗问题上,环球同此凉热。

无论如何,现在我们已经走出了“疫情时代”。由静转动,情况总会好起来吧。毕竟,家底还在,人口规模还在,大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在。

衣食住行游购娱,都能为经济提供风口。   



用经济学的术语来讲,还有“大量被压抑的需求有待释放”。



如何释放,我们现在没法预测,就看今年后续几个月的表现了。

至于房地产、地方债这种结构性问题,还有其他转型阵痛,总归也要在发展的基础上求解,靠着经济的活力和韧性去化解。

希望发展能解决更多的问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