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方随处可见的养鱼池,在逃花滑选手们更是开始纷纷练习起了原地蹲起,开始了3A和4T的技术表演。
处处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如同返乡前的大兴机场。
各大运动专业品牌的滑冰装备,也成了春节假期里最畅销的年货。

局长身边的东北朋友却不屑地表示,滑雪滑冰,本不应该如此复杂。在东北铁子看来,全副武装才敢踏上冰场的人,一看就是嘎嘎新手。
真正的东北人,已经将滑冰写在了基因里。

东北人滑冰装备全靠捡要说冰上花样滑冰哪家强?那一定非东北人莫属。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造就了对冰上运动对东三省民众的致命吸引力。
一到冬天,东北人出行就自动切换为滑行模式,各种花式步伐,根本停不下来。

几个月在冰面上蜂丘鼓蛹,再混吃闷睡的门外汉也能给你摔成个二把刀。

有个传说是:在东三省出生的娃娃,一落地就会向内点冰接勾手跳。

玻璃一上冻,就河沟子满场飞的东北人,不止动作技法熟练于心,就地取材捡装备的功力,更是让东三省的老铁们拥有到了看见什么滑什么的发明专利。
居家生活常备的各种锅碗瓢盆,是滑雪最常见的辅助工具。
当南韩职业选手还在琢磨如何胳膊肘子往外拐时,东北的短道速滑素人们已经学会坐着家用大盆弯道过人了。

这种居家旅行,高台越野必备的滑冰神器,绝就绝在便宜好用还因地制宜。
一米三以下的少年儿童用小脸盆,成年人自觉换上大塑料盆,要成绩不怕墩屁股的积极分子,还会端出家里和饺子馅的大铁盆。
滑的时候专捡河沿边上45°角的陡坡,高高的一跃而下,甭管你的盆底卡出几个憋疙瘩,都能一个出溜滑,直接落地三亚。

用盆滑雪,只是老铁的初级操作。
在东北人的垃圾分类法则里,没有一个纸壳子能顺利走进纸浆回收厂。
冬天盛苹果芦柑的大号纸壳子,旋完摞在里面的水果,把底下的接口处的缝隙粘上几层胶带。
讲究点的还会铺层包水果的网袋泡沫,好将就的就直接蹲里两手扒拉,能垫上旧地毯棉花套子的往往都是大户人家。

严严实实缠成个平底方鼎后,这种见棱见角的异形滑冰神器,就成了不少东北孩子冰上运动的启蒙教具。
人拉肩扛的推到河沟子里,轮流坐庄互相推搡,滑起来的接力速度绝不亚于专业冰场。

想在滑道上赛出成绩的选手们,不约而同地对化肥袋子青眼有加:金坷垃不仅能让小麦亩产一千八,更能让每个把它穿在身上的东北选手,立马化身成冰上精灵。
乍一看仿佛化肥品牌的专场展销,化肥袋子一上冰的丝滑程度却仿佛吃了黑巧。
尤其是擅长的“高台滑冰”项目里,顺坡而下的一气呵成,除了颠得括约肌深处隐隐作痛之外,健儿们脸上看上去还都是一片岁月静好。

双脚套上两个提手,穿戴齐全后搁山坡上后仰式滑下,能打出漂亮的漂移,高低落差带来的拉背感丝毫不逊于短道速滑。
可惜从头至尾的自动5档,只有起步没有减速,碰到个别石头子煤灰渣,只能连滚带爬靠脸刹止步了。
往往一次成功落冰,就会让人直呼:要这尾巴骨有何用?


东北人都是爱迪生除了就地取材,东北人更擅长创造。
在冰面上摸爬滚打半辈子的东北老匠人们,最熟悉不过的就是各种手作滑冰工具了。
在这其中的翘楚,就是正经跑起来一个国家冰球队的主力都拦不住的单腿驴。

一个小如黑板擦的木块,两根铁钎子,蹲在风驰电掣却还不用担心腿麻。

不仅滑起来的速度很快,可与冰刀较劲,而且还非常灵活,可以实现转圈、回旋、过弯等高难度动作,滑得好就是冰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凭借猎奇的外观,反人体力学的玩法,形神兼备的乳名,单腿驴已经成为东三省最常见的花滑装备。

诞生一个世纪,直到近几届才恢复冬奥会竞赛项目的钢架雪车,却在万里之外的东三省一直延续着生机。
姥姥家淘汰下来的小炕桌,修旧如旧地翻过来趴着滑,速度80迈之余,还身体力行演绎了一把“绿色环保”。
扒着磨得溜光水滑的桌子面,来个信仰之滑。忽略撞上队友会脑瓜子嗡嗡作响的负面影响,潇洒程度一骑当千。

想要更加安全和优雅,不妨试试滑冰小马扎。
不过,东北人在冰上玩的小马扎可不是你想的换鞋凳,而是颇有未来科幻感的次世代移动武器。

除了科幻,还有魔幻。
东北的扫帚不光能清洁打扫,还能让胸怀冠军梦的下一代可塑之才,在冰上反复横跳。
蹲坐在扫帚苗之上,气运丹田扎住底盘,再顺手薅两根芦苇杆子,谁看了不夸一句,这不就是哈利波特在追金色飞贼。
不用去环球影城,只要心中有梦,脚下有冰,哪里不能是霍格沃茨。

你还别说,这话还真说对了。

冰上的老铁
和广东人把卤鹅当职称培训一样,东北人考试有短道速滑也不是都市传说。
在东三省想要上个好高中,一靠悬梁刺股, 二靠打出溜滑。
黑龙江省不止要求中小学开设滑冰必修课,打出溜滑过3米线也是中考开卷必选项目。

君不见每年寒假前的东北各大学校,人人两把冰刀,一双雪橇,直让人不清眼前究竟是盐城湖还是七台河。

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广泛的群众基础,再佐以一点强烈的自豪和荣誉感。
也就让辽阔的东三省大地上,自然而然养出了足以撑起中国冬奥代表团的运动选手。
为中国代表团在冬奥会摘得一金的短道速滑混合接力五虎将,各个都是咱东北银。
从小习惯了冰面上的速度与激情,比拼速度自然不在话下。

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赛摘银的苏翊鸣,是吉林人。
不仅是运动员,还是演员,《智取威虎山》里面那个滑雪超过了大人的小栓子,就是他。
从CCTV6一路滑到了CCTV5。

从陈露、王濛等老将,到金博洋、范可新等新人,一代代冰雪项目的冠军让东三省的上空,在每个赛季都洋溢着嘹亮的国歌。


而高纬度寒冷地区常见的高颅顶和立体的眉骨,也让这里的冠军个个头型小巧了,鼻梁溜直。

在别的省市人眼里,本应是独钓寒江雪的茫茫大地,却在冰面上冻的那一刻起,焕发出了别样的生机。
长达半年之久的漫长冬季,让这片土地沉寂了人气也失去了很多活力。
但一辈辈生性乐观的东北老铁们,不止盘活了东三省的户外运动,也让冬天的冰面多了朴实的乐趣。
虽然有人吐槽,这样因陋就简的装备不值一提。更有人揶揄,冰上运动之所以小众,是因为它独属于富人阶层的金丝雀,这种拉低贵族运动的方式太不可取。
你说是野趣也好,乐观也罢,总之在东北人的心里,只要能让自己在冰上滑得舒心,摔得高兴,其他又何必在意。
就像局长朋友常说的那句话:有啥不痛快的来东北滑两溜子,都给你通开了。

编辑 | 喜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