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这个春节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现象——电影票价从来没那么贵过!



在北京的石景山万达,《长津湖之水门桥》的IMAX厅最高票价高达139.9元,很多县城的票价几乎都在58元以上,而且没啥优惠。

 

相比于平时,价格直接翻了一倍!

我们知道,很多地方的服务业往往会在春节,抬高价格。

比如出租车,棋牌室,浴室澡堂,理发店等等。

因为在这个时候,大家心情都比较高兴,于是很多店家就趁机抬家,赚个红包钱。

稍微涨一点,也无可厚非。

但电影票直接翻一倍,而且年年都在涨,确实是很过分了。



据灯塔数据,中国春节期间的电影院票价年年上涨。

2018年,平均票价39.72元。

2019年,平均票价44.66元。

2021年,48.88元,2022年,55.2元!

这还是三四线城市的价格,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基本都是百元以上。



整体价格水平比经济更发达的香港都要高出不少。

很多影迷在网上吐槽: “这票价太高了”,“七八十元一张是真的合理吗?”,“算了算了,看不起!”

是啊,平时30多元一张的电影票,春节能涨到七八十一张,全家五口人看一场电影就要花350元。

而在北京、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看一场电影再加上爆米花、饮料等,人均消费就逼近200元了。

谁能看得起?



电影院的心,咋越来越黑呢?

说白了,还是穷怕了,很多电影院都想借着春节大家不差钱的时间段,任性一把。

过去两年,因为疫情的冲击,不少电影院面临着长时间的关停,处于倒闭的边缘。

再加上个别地区的疫情管制,影院限人数,限零食贩卖,干脆一些影院就转移成本到价格上去。



还有一个原因,是最近两年电影的数量也变少了。

一个影视公司高管称:“平时缺片,我们没法活了,只能靠着春节档与国庆档续命。”

确实,因为疫情和内容审核的原因,这两年,无论是海外进口电影,还是国内电影,数量都远逊往年。

没啥好电影看,是很多人的心声。



此外,由于国家重点整治娱乐圈,导致影视行业的大量资本逃离,投资人也不怎么热心于电影了。

最后一点,还是因为个别地区习惯于搞“宁左勿右”的层层加码,对电影院等行业采取的过激管控。

而受波及的影院与其它相关商家往往求助无门,也只能“有泪往自己肚里咽”。

咽完后再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涨个10%老百姓还能理解,涨个100%,老百姓就吃不消了。

与疯涨的票价对应的,是今年春节同期总票房的降低与观影人次的锐减。

据统计,2022年春节档首日票房不及去年同期的16.93亿,观影人次更是减少近900万。

而票价疯涨的恶果也显现在了年初二的票房上,直接雪崩,比去年少了5个亿!

环比年初一下滑33%,同比去年初二下降28.3%,刷新最高跌幅,仅相当于2021年大年初六(9.80亿)。



知乎上有个问题:为什么大年初二,票房就锐减了?

答案其实很简单:买不起。

“人数不够,涨价来凑”的思路不仅没有达到提升票房的目的,连观影人数反而也大幅下滑。

其实,最基本的市场经济规律已经明确告诉我们,任何商品的定价必须维持在一个合理平衡点。

市场本来是聪明的,人数下降,降低票价就行了。

可是,在票价这个问题上,影院的发言权是很弱的。

真正的决定权在片方手里,而片方则带着国家电影局的影子。



片方和电影局居于幕后,站在前台的电影院则一边因高票价承受着来自观众的骂声,一边又不得不在片方和电影局的要求下被迫涨价。

老百姓一看这个票价,得了,看盗版,或者等网上有资源算了。

最终,导致了影迷不满、观影人数下降、票房下滑的多输局面。

大家一起卷入了一场没有赢家的恶性循环中。



在我看来,电影票涨价就是一件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的事情。

早些年,大家都看盗版。

后来,中国的电影市场就因地制宜,通过早些年9.9元、19.9元这样的低廉票价,一步步培育起现在的市场。



民众的选择正版观影习惯是潜移默化培养起来的。

尤其是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低价是培养正版意识的至关重要一步。

可是,我们去电影院看电影还未稳固成一种习惯,就有人想要磨刀霍霍。

这明显违背了市场规律和中央政策的初衷。



高票价会再次打破民众去电影院看电影的习惯,也将严重冲击中国的电影市场,并为中国电影的长远发展埋下致命隐患。

疫情之下,大家都不好过,如果一家几口要花费数百元才能怄气看一场电影,这样的市场会好吗?

会不会像中国男足那样,因为种种不当毁掉了整个电影市场呢?



在票价疯涨的恶性循环里,不会有任何的赢家!

我们希望中国电影的管理者,能够着眼长远,放水养鱼,培育市场,尊重市场规律!

不要把电影搞成奢侈品,也不要把电影内容题材限制得太死。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