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生娃?

除了我们曾经提到过的经济、文化等因素外,可能还有一个因素是——这些年,中国男人的精液质量不如从前了。

这绝不是空穴来风。

而是有明确的数据统计的。

据澎湃新闻报道,目前高龄生育困难、不孕不育等问题愈加凸显,辅助生殖技术随之受到重视。



近日,上海、河北、河南、天津、贵州、安徽、陕西、山西等多个省市发布了“人类辅助生殖技术应用规划(2021-2025年)”。

多地的规划称,目前存在辅助生殖服务需求量大的情况,同时有省份存在地域分布不均衡、服务能力分布不均衡的情况,无法充分满足群众的生殖健康需求。

什么叫辅助生殖服务?

说俗一点,就是帮那些生育困难的人,生上孩子。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这些年,结婚登记女性的年龄占比中,35岁及以上非最佳育龄妇女的占比正逐年增加。

因此,高龄生育困难、不孕不育发病率上升等问题也愈加严重。

北京大学乔杰院士团队发布的全国生殖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从2007年至2020年,我国不孕发病率已经从12%升至18%。



越来越多生育困难的夫妻,需要通过技术手段来获得后代。

女性生殖困难的原因可能是高龄,而男性呢?

曾经学术期刊《生育与不孕》的研究论文显示——中国年轻男性的精液质量正在直线下降。



这篇论文的研究团队成员来自湖南中南大学和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

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创建于1981年,拥有中国最大的人类精子库。

团队成员对该精子库库存样本和数据作了回顾性研究,调用2001年至2015年间、30636名捐精者的血液和精液样本进行物理检查和分析,比照了精液量、精子总数、精子密度、精子形态和精子活力等指标。

发现在2015年的登记捐精志愿者中,只有不到20%男性留取的精液样本足够健康,有资格成为合格的捐精者,而在2001年时,有50%以上的申请者是合格的。



作为呼应的案例。

河南人类精子库曾公开信息招募志愿者。

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些年的捐精状况:“一边是合格率降低,另一边则是需求量逐年增加。”

还有复旦大学人类精子库的人员透露,尽管绝大多数捐精的人在30岁左右,身体健康,但总体合格率不到10%。



这些年,男性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病人明显增加。

另相关统计表明,男性每毫升精液所含精子数量降至目前的2000万到4000万个,要知道正常男性一次射精的精子数在2-3亿才算正常。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男性不育症正日益成为中国的一个严重问题。

2019年,国家卫健委还发布数据,显示当时的不孕不育者已达5000万!



而目前就安徽省发布的5年规划介绍称,近年来,辅助生育需求的增长明显,2019年总治疗夫妻数为12130对,较2015年增长80%!

总服务周期为26800个,较2015年增长90%!



但对于中国男性生殖健康状况如此迅速地下滑。

有研究人员称:包括水、空气和食物污染在内的生态环境恶化,是可能的解释。

比如这些年,转基因食品盛行,在带来丰富食材的同时,安全问题并不能达到保障。

到目前为止,也没有充分的证据保证转基因食品安全无害。



至于环境的污染,我们也是有目共睹。

虽然这些年雾霾见得少了,但碳排放每年都在增加,工业污染排放也一点没少。

排放中的有害物质,终究会达到土壤,被植物蔬菜吸收,最终进入我们的胃,影响着我们的生育。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现在社会,男性的工作压力在变大。

长时间久坐,缺乏运动都会使男性体内激素水平异常,无法维持正常精子的生长发育。



结合我们最近写的一些互联网打工人的案例吧!

拼多多、阿里的996程序员,每天都要坐在电脑前12个小时。

比亚迪加班后猝死的员工,一个月只休息4天,白班夜班都要上。

这些人才是社会的芸芸大众啊!

无论是所谓的底层,还是中产,都在为生活奔波劳累。



去年,北京公布了几个流调病例,两个支撑家庭的中国男人的日常,让人唏嘘。

一个是34岁的奶爸。

一家三代六口人,挤在没有电梯的老破小,每天要在地铁上耗去3个小时。

平时不是在挤地铁去公司的路上,就是在超市买菜排队。

而且都34岁了,还在准备考清华大学的研究生!

还有一个是一个网约车的司机。

他几乎每天早上都是6点出车,然后一直开到晚上11点。

算下来,每天要工作17个小时。



无相君开车两个小时,都觉得腰酸了,17个小时,腰得是什么样?

这些人,吃饭就在路边的炒饭摊随便对付一下,中午就在车里小憩一会儿。

有时候大小便急了,也很难找地方解决。

这些都是体力上的透支,精神上的消耗,生育能好吗?

现实中,绝大多数的中国男人,在社会、房贷、婚姻的压力下,都是在用尽全力的。

中国男人的精液质量可能不行了。

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而事实的背后,就是中国男人的生存压力在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