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慧扮演的黄柳霜登上奥斯卡的舞台领奖时说:“我站在这里,感到万分荣幸,作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奖的华裔女演员,不是扮演黄种人或东方讽刺形象,而是扮演一个女人,一个有心有灵魂的复杂女人。”
100年前,这个被美国国家肖像馆誉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美籍华人影星”的黄柳霜,曾是东方最亮的星。

01
“黄柳霜,你成了一名电影明星!”
黄柳霜的故事,要从唐人街那家洗衣店开始讲起。 1905年,出生于洛杉矶花街的黄柳霜是当地的第三代美籍华人。 和大多数移居美国淘金的华人不同,她的祖父得以幸运地在美国成家定居,拥有了第一家洗衣铺子。 花街充斥着东欧人、墨西哥人,这个被夹在中间的唯一一个传统中国家庭的女孩,常常蹲在街角观察每个人,又回到家对着镜子,一遍遍观察自己。 她知道自己是异类。




02
东方娃娃横空出世
小柳霜14岁那年,电影《红灯笼》的300个群演中,急需一个东方面孔来搭配。她运气不错,拿到了人生中第一个角色。 扎堆在群演堆里,连个背景板也算不上,可柳霜很珍惜,“当我演出的时候,我有一种绝妙的感觉,就好像我只是在饰演我自己一样。” 龙套跑了几年,对电影的热情一点没减。直到1922年,她才迎来真正意义上的春天——《海逝》。 对于从未学过表演的黄柳霜来说,开场告别孩子时梨花带雨的镜头是惊人的。曾一度被知名电影人评为:达到了大师的水平。


他在挑选演员时,第一个便想到了黄柳霜,于是有了这部让她名震全球的《巴格达窃贼》。 黄柳霜饰演的蒙古女奴香肩裸露,初看有点禁忌的意味。厚厚的齐刘海、乌黑的丹凤眼和细长的眉毛,都在日后成为她最具特色的符号。

德澳媒体期一度以为黄柳霜是日本人,大肆歌颂她是“日本著名的悲剧演员”,连当时对电影并不看好的日本人也直言,“只有柳霜娇美的身躯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
初尝聚光灯的柳霜为演艺生涯迎来转机而狂喜,只是,好莱坞不需要中国人。
03
“死好像成了我的绝活”
“黄祸——中国人杀入演艺圈”。 这是当年《鎏金电影》在评论黄柳霜时,写下的标题。 其实在20世纪20年代初,黄柳霜在好莱坞已经小有名气。国内的前排杂志《良友》、《生活》周刊也开始对她进行持续报道。 可红归红,想在白人的游戏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没可能。

当时,黄柳霜在好莱坞的片酬却远低于同期的白人演员,甚至只能拿到他们的零头。
制片方却善用她身上异族主义的猎奇,常将她作为主角宣传,以利用名气赚取票房,哪怕黄柳霜只在片中客串五分钟。 作为好莱坞第一位华裔女演员,她只能屈从于按西方人观念塑造出的形象:艳丽暴露而软弱。 当时,好莱坞哪部电影需要丑角了,第一个人选就是黄皮肤的柳霜。从妓女到女奴,甚至是鸦片贩子,她不止一次抱怨,“死好像成了我的绝活。“ 以为从此跃入明星梦,却连肤色这条分界线都还没跨过。

消息传得很快,蒙古女奴的裸露让黄家蒙羞,也让大洋彼岸的中国惊慌失措——中国以“鬼片”之名禁映了本片。 媒体群起讥讽她:她的墓志铭上应该写上‘这是她1000次的死亡'。 华人社会铺天盖地谴责她,甚至美国国会1882年通过的《排华法案》也归罪在她,不仅禁止男性劳工出入境,还预判所有的华人女性为妓女。
甚至明令禁止:华人不能与白人有任何亲密镜头,只能扮演配角。好莱坞容不下她,制片人宁可让来匈牙利、墨西哥的演员而非真正的中国人来扮演中国角色。

那些剥夺了她作为一名演员所拥有人权的导演们,又在荧幕下极力宣扬黄柳霜作为中国人,是如何背离了民族大义。 白种人嫌弃她是黄种人,黄种人则嫌弃她是美国人。 好莱坞梦碎,她转头去了欧洲。
04
玫瑰与刺“死磕”
飞机降落德国时,距离黄柳霜主演《海逝》已经过去7年。 头顶仅有的光环早已消磨殆尽,为了快速打进电影界,她开始苦学演技,吃饭也想,睡觉也想。 怎样的发型才更能突显传统东方女性的状态,在爱情破碎后又如何用发髻表现情绪,在反复尝试上百次之后,才有了《唐人街繁华梦》中,她的惊鸿一瞥。

当时吉尔达格雷作为电影中呼声最高的大女主,却被一张东方脸孔抢尽了风头。 《综艺》杂志这样评价黄柳霜的演出:“当黄跳舞的那一刻,她将格雷小姐的《唐人街繁华梦》给偷走了。” 同困难死磕的性子,像天然长在黄柳霜骨子里一样。 曾经有英国影评人在媒体前讽刺她的口音,她抱着书苦学口语三个月。 电影《堕落之爱》上映时,她操着流利的口语,分别用英,德,法三种语言录制了三次,令首映会上的各国记者惊掉下巴。

欧洲市场很快拥抱了黄柳霜,著名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登门拜访,只为一睹芳容。本雅明称赞她的名字“一杯茶中的花蕾,渐渐绽放,充满了月光,了无花香。” “衣服绝妙地穿在她身上,但更美妙的是她的娇容。”

走在街上,少女们争相模仿黄柳霜的肤色,买来颜料拿回家把脸抹成象牙白,起了个名字叫“黄氏肤色”。又把刘海剪齐,遮住前额,称为“黄氏发型”。 黄柳霜成了镜头前的宠儿,她被《Look》杂志评为“全球最美丽的中国女子”;《时代》杂志整日跟在身后捕捉她的一举一动,逮到机会就猛夸,“一朵透过象牙散发红光的玫瑰”。

她甚至受到邀请,出席英国皇室宴会。那个年代,华人女性得此礼遇是天方夜谭。 被鲜花与掌声拥簇层层的她,很快意识到根深蒂固的种族偏见不会就此退潮。
在《堕落之爱》中,她仍然饰演一个为了白人男子付出全部最终自杀的华人女子。 而《唐人街繁华梦》中,她为了引诱白人老板,在与其恋人的争执中被对方失手开枪打死。与男主仅有的一段吻戏也在上映前被删掉。

可黄柳霜并不在意,影片在伦敦公映期间,她每晚都准时出席放映会,如同一个勤勉的工人。 虽有磕磕碰碰,原以为10年明星梦可以就这么做下去了罢,可没想到,至暗时刻紧跟着来了。

05
“东方不是这样的”
黄柳霜旅欧3年在纽约上岸后,片约立刻如雪片般飞来。 正在她犹豫是否要重返好莱坞之际,她在欧洲的荣耀让派拉蒙对她另眼相看,安排她出演西方近现代文化里著名的亚洲反派人物“傅满洲”的女儿。还是作为头号女主。 这道橄榄枝诱惑很大,片中她戴着京剧头饰,却西式地裸露双腿。


如果说其他的华人在欧美受到排挤,尚有朋友可依靠,黄柳霜则完全没有这样的待遇。
1927年,《中国鹦鹉》在中国上映,中国杂志发表了一张她赤裸背部的照片,称其又一次丢了中国的脸。 宋美龄访美那次,特别叮嘱不能邀请黄柳霜出席任何公开活动。 尽管黄柳霜曾竭尽所能去支持祖国,多次在电影界的宴会发表演讲,呼吁美国人民积极支持中国抗战。将自己的珠宝拿出来义卖,所得款项一个不留,全部汇回中国。 甚至通过自己的游说,拍摄了正面反映华人形象的《上海女儿》、《重庆英烈》,扮演有智有谋充满爱国气节的女子。

如美剧《好莱坞》中“黄柳霜”角色所言:她所扮演的,是人们所希望的。

等她终于有机会出演好莱坞电影为东方正名时,现实又一次捶打了她。 1936年,获得普利策奖的《大地》将由米高梅翻拍成电影,原作者赛珍珠在中国度过近40年时光,记录了一群有血有肉的中国人形象。 人人都觉得凭借黄柳霜的演技与肤色优势,女主阿兰的角色非她莫属。 可最终片方却定了德裔女演员路易斯•蕾娜,出演这个淳朴的华人农民角色,连斩当年五项奥斯卡提名。

06
“打倒黄柳霜—侮辱中国的小丑!”
同年,黄柳霜回到战火连天的祖国大陆。 船还未靠岸,人群中便有人高喊:“打倒黄柳霜——侮辱中国的小丑!” 她深知背负多年的“罪名”难以洗刷,可她不在乎。一声不吭地投入救国行动中。

炮火中,她辗转汉口、哈尔滨等地演出,通过义演和出售签名照等方式,将筹集的款项捐助祖国抗战。 国人恶语相向,她抹一抹眼泪,假装不为所动。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黄柳霜忧心如焚。她在新闻稿中写道:“虽然像父母一样在美国出生,但我却是一个纯正的中国人,比任何时候更中国。” 她真希望自己生在中国。

死后葬于洛杉矶母亲墓旁,墓石上没刻一个字。

《世界华人周刊》写下祭文,试图总结她的一生:“从14岁开始,黄柳霜使出浑身解数,想超越自己的时代,可她到死都被时代的网罗罩住。” 一生都在找寻文化认同的黄柳霜,默默承载着沉重的中国期许与美国偏见,演绎了这出时代悲喜剧。 面对非难,她斗争过。“要是我的灵魂和你们的不一样怎么办?那是我的错吗?我不是彻头彻尾的中国人,也不是彻头彻尾的欧洲人。时也命也!我的灵魂的这两部分如猫狗般的争斗着。”

有人曾经写过一本关于黄柳霜的书,书中有这样一首歌:


参考资料:豆瓣-良家蘑菇大师:杀死一只黄柳霜
知乎:黄柳霜:被放逐的好莱坞巨星人物推荐:黄柳霜,我的故事伴我长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