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徐沛宇 ,编辑:马克,原文标题:《十堰燃气爆炸,水面下的冰山有多庞大》,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导致26人死亡、138人受伤的十堰“6·13”爆炸事故已过去2个月,当地的重建,整个城市燃气行业的变化才刚刚开始。
这起发生在湖北省十堰市张湾区艳湖社区集贸市场的燃气爆炸事故,是中国天然气行业史上最惨痛的事故,但它只是城市燃气行业安全隐患的冰山一角。
该事故的原因,既有燃气管道老化和违规建筑的历史旧账,也有事故处理不当的人为因素。而这两项因素在整个城市燃气行业里并不罕见。
经过三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的燃气管道正处于事故多发期的浴盆两端,即老旧管道和新建管道均大量存在,这两者发生事故的概率远大于成熟期的管道。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统计,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城市燃气管道总长超过78万公里。其中绝大多数管道使用年限在20年以内,但业界预计至少还有1万公里的管道服役超过20年。一些年限较久的管道由于城市建设变迁,其曾经存在的安全距离、安全环境等可能都已消失,发生“6·13”事故的十堰东风中燃公司的管道就是典型。
尽管多地近年来更换了一些老旧管道,但全国目前约1.5万公里的煤气和液化石油气管道里,绝大多数都已接近或超过20年的使用年限。天然气管道里,则有近4万公里修建于2001年之前。
同时,多地农村近两年大力推行“气代煤”、“燃气下乡”等战略,大量新建燃气管道暴露在地面上,这比埋在地下的燃气管道安全风险更高,相应的安全运行规范标准仍处于摸索阶段。
如今,城市燃气企业面临行业利润变薄和安全压力增大的双重压力。十堰“6·13”事故之后,整个城市燃气行业都感受到安全监管在变严。
气库资讯首席信息官黄庆对《财经》记者说,燃气企业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增加安全方面的投入是大势所趋,否则将得不偿失。
十堰事故暴露冰山一角
“6·13”事故调查报告称,事故直接原因是天然气中压钢管严重锈蚀破裂,泄漏的天然气在建筑物下方河道内密闭空间聚集,遇餐饮商户排油烟管道火星发生爆炸。
间接原因则包括:管道周边违规建设形成隐患、且长期未整改,以及物业管理混乱、现场应急处置不当等问题。该事故被定性为一起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十堰东风中燃公司对事故负有直接责任。
据《财经》记者了解,“6·13”事故管道使用年限已接近28年,兴建于1987年,投产于1993年,历经水煤气、空混液化气、天然气三种介质。事故发生前的6月3日,相关人员对该管道进行了巡查,并未上报安全隐患。
如果事故处置得当,人员和财产损失是能降低的。《财经》记者获悉,在爆炸发生前一个多小时,当地民众报警称疑似有燃气泄漏。接到报警后,燃气公司、物业公司以及社区相关人员均未及时采取处置措施,也未组织疏散人群。
十堰还有多处燃气管道存在安全隐患。该市从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大规模兴建燃气管道,后已改造了部分管道,但使用年限超过20年的仍然大量存在。而十堰的地理环境,以及“先建东风厂、后设十堰市”的历史也使得该地燃气事故多发。该市规划建筑用地面积较小,管道占压现象较多,大量管线被违规建筑包围,缺乏安全间距。
事故管道的运营方的控股公司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燃气,0384.HK)认为,十堰的情况不能代表集团整体的安全管理水平。该司提供给《财经》记者的资料称,十堰东风中燃公司合资成立后,中国燃气虽控股85%,但仍保留了原燃气公司管理层,仅派驻了财务总监和一名副总经理,这在中燃控股的附属公司中是唯一一例,集团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文化在该合资公司没有落地。
但有业内人士认为,类似上述事故的原因,应该从更深的层次反思。不愿具名的某头部城燃公司安全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表面看基层作业者没有遵守规则,是直接责任人,但管理责任远远大于作业责任,应对企业高层管理者更多追责。
十堰的情况在全国并不是孤例,诸多老旧燃气管道存在类似的安全隐患。十堰“6·13”事故的主因——腐蚀锈蚀是老旧燃气管道最大的安全隐患,其具有隐蔽性、缓慢性,一旦引发事故往往是灾难性的。
城市燃气管道包括煤气管道、中低压天然气管道和液化石油气管道三类。中国城市燃气管道最早兴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当时的输送介质主要是人工煤气。
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的统计年鉴,1978年,中国的煤气管道长度为4157公里,天然气管道仅为560公里。在那之后,煤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里程均快速增长;到2003年,天然气管道长度首次超过煤气,达到5.78万公里。液化石油气管道的首次兴建则是在1996年。
8月8日,事故责任方十堰东风中燃公司启动为期一年半的老旧管网改造工程,初期投资近2亿元。该司控股母公司中国燃气控股有限公司(下称中国燃气,0384.HK)还将支付约3200万港元,抚恤死伤者及其家属,以及处理善后。
以资本运营见长的中国燃气董事局主席刘明辉对《财经》记者说,中国燃气已将“2021财年安全管理水平进入行业前列、2022财年实现行业内安全管理水平第一”确立为重要战略目标。
刘明辉告诉《财经》记者,公司20年以上的老旧管道将由专业机构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检测, 整改计划会上报当地政府主管部门,政企联动加快整改。中国燃气计划未来2~3年投入9.84亿元全部完成整改;对于经评估后可继续使用的加大日常巡检频次,做好日常维护。
安全不能只靠燃气公司
在没有不利外部影响的情况下,燃气管道使用寿命一般在30年以上。但由于中国城镇建设日新月异,管道周边的不利因素增多,20年以上的老旧管道就已进入事故率上升的阶段。
同时,北方农村地区在近几年大力推广“气代煤”工程,农村新建燃气管道逐渐增多。今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发布了“燃气下乡”战略,将推广农村微管网供气系统,加快实施农村“瓶改管”“气代煤”“气代柴薪”工程。
资智通连数据公司燃气行业分析师施宁对《财经》记者说,为了节省成本,农村新建燃气管道大多以架空的形式暴露于地上,这比地下管道安全隐患更多。农村燃气管道是一个新事物,安全运维标准尚未形成,如何有效监管还需探索。
要避免燃气管道安全事故高发,一方面需要燃气公司要提升安全管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要政府、社区以及用户自身,均承担责任、履行义务。
由于城市燃气新增市场空间逐渐减小,行业内的兼并重组在增多。在此过程中,新组建的燃气公司面临的安全管理难度更大。
十堰“6·13”事故项目原为东风汽车厂的生产、生活用气管道。中国燃气方面称,该项目公司在改制合资后仍保留了较高的自主经营度,管理制度、城市建设等多重历史遗留问题酿成了大祸。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发布的报告认为,各燃气公司应该吸取十堰“6·13”事故的教训,企业并购前的尽职调查应重视安全方面的工作,尤其对原属企业为生产、生活配套设立的应做现状评价,对于必要的隐患整改和安全投入应予以明确。此外,在并购后应加强企业文化、管理方法流程方面的整合、融合。
从历年全国燃气安全事故原因来看,第三方施工、外力破坏是主要原因。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发布的《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1年上半年综述)显示,2021年上半年,因第三方施工破坏导致的事故,占天然气管网事故总数的76.8%;排名第二的事故是因车辆撞击导致的燃气管道泄露;管道腐蚀导致的事故总数排名第三。
在燃气公司看来,治理管道安全隐患最大的痛点在于用户的不配合。广东某燃气公司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说,用户对安全问题认识不足是燃气公司在安全方面最大的痛点。比如泄漏报警器常年不检查,燃气灶具出问题不维修等等。虽然有政策规定用户不整改隐患时,燃气公司可以停止供气,但是迫于经营压力,不可能全部以停气解决问题,使得隐患难治理。
一些工商业燃气用户过度追求低价中标也增加了安全运维的隐患。一些燃气项目的施工和后期日常维护保养会由不同主体单位负责,部分企业则为追求利益最大化,降低项目施工的整体质量标准,以达到最低价中标的目的。上述负责人说,这导致项目后续运营所需的安全维护投入增高,也增加了运营的安全隐患。
业界认为,应该更清楚地划分燃气各相关方的职责。阳光时代律师事务所天然气事业部负责人陈新松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家层面的法规在燃气项目如何解决安全隐患方面的规定很少,现实中,如何监督企业、政府,以及用户落实各自的职责,很难操作。
陈新松举例说,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和《民法典》,城镇居民小区内的燃气管道归全体业主所有,但该管道的维护更新职责却归燃气企业。燃气企业对该部分管道没有所有权,也就缺乏更新维护的积极性。如果能调整所有权的划分,燃气企业在财务上可以更方便地支出安全运维费用,也就会更积极地做好运维。
总体来说,管道安全的第一责任方仍然是城市燃气公司。黄庆建议,大型城燃企业应对不同的管道设定不同的投资回报率。新投资管道和运行率较低的管线,企业应该予以一定补贴,以确保安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徐沛宇 ,编辑: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