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整顿校外培训的动作引人注目,社会和资本的反响都非常强烈。
然而,无相君也在过去的文章中分析过,单纯打击教培,并不能从根源上缓解家长的焦虑。
因为究其根本,家长是为有限的录取率焦虑。
促进人口生育,要充分学习大禹治水的经验——宜疏不宜堵。
现在,“疏”来了!
7月28日,四川省攀枝花市召开了一场轰动全国的新闻发布会。
会上,他们颁布了《关于促进人力资源聚集的十六条政策措施》,除了常见的人才待遇激励、创业支持奖励、就业补贴外,最关键的就是:
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攀枝花户籍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也就是说,在攀枝花,每多生一个孩子,你就能得到政府累计1.8万元的奖励。
可以说,这是新中国一个开天辟地的政策——72年的共和国历史,还从未有过生孩子发钱的奖励。
其实,我们也在以前的文章中提过,日韩国家在奖励生育上,就是用了疏导的办法。
日本是幼儿教育全部免费,然后孩子到中学毕业也都有教育补助费,另外,孩子一出生,父母就可以一次性领取42万日元,多生多给。
韩国更是夸张,首先,生育奖励政策就有100多项,投入了近10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000亿元)的经费。
另外,还缩短女性的每周最长工作时间;允许抚养8岁以下儿童的父母每天减少工作一小时;为每个家庭提供看护儿童的补贴等。
我本以为,这些国家的福利,短时间内不可能在中国实现。
没想到,国家对于生育的重视和决心,已经大大超出我的预期。
在本次攀枝花市奖励生育的政策中,我看到了不少日韩的影子。
除了奖励现金外,攀枝花还提供住院分娩免费服务,鼓励企业、单位为职工提供福利性婴幼儿照护服务;还有5折优惠的交通补贴金等支持措施。
万事开头难,攀枝花市的主动作为,值得点赞!
无相君希望,能有更多的省市向攀枝花学习。
除了欣喜之外,我们也要认识到鼓励生育,是一个艰难的系统化过程。
前日本首相安倍说过:
“生不生孩子要交给本人来选择,但我们要为想生孩子的人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
这句话道出了鼓励生育的关键——老百姓真正需要的不是什么政策,而是实实在在适合生孩子的环境。
日韩两国,鼓励生育的投入是我们的数倍,但是,收效还是不行,人口还是往负增长的趋势走。
问题出在哪?
首先,我们要尊重规律。
很多发达国家,他们房价不高,也不限制什么培训班,但生育率还是低迷,为什么?
这个和人们的受教育水平,以及个人意识的觉醒是有关系的。
随着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时下年轻人的婚恋和生育观念已和过去大不相同。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推迟结婚,不少大城市的平均初婚年龄已高于30岁。
在第七次人口普查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透露,中国育龄妇女的生育意愿子女数(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会生多少孩子)仅为1.8,远低于日本韩国(约2.5)。
1.8的数字说明什么呢?
哪怕是家长不缺钱,不缺时间,也仅想生1个孩子或不生孩子。
所以,单靠三孩的鼓励政策,对提高生育率的作用,其实是非常有限的。
其次,除了教培之外,我们始终强调,高房价才是压制生育,乃至消费的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勇气去慢慢挤压这个泡沫,在产能已经过剩的情况下,去进一步刺激产能,问题终将是积重难返。
另外,一个必须面对的人口现实是,中国的出生率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社会老龄化是必然的趋势。
面对这个挑战,我们要拿出针对养老,养老、育儿、教育、医疗、住房等问题的组合拳来。
最后,想说说一点感慨。
其实,从2004年起,就有不少学者便联名向中央呼吁调整生育政策。
但直至2012年,“一胎政策”才真正出现松动。
如今,全面放开三孩,以及目前显得“急吼吼”的措施,我总觉得有一点矫枉过正的感觉。
纵观中国历次人口政策的变化,我们应该学到一个经验。
那就是:人口不是简单的数字,人口的背后是一个个生命和家庭。
各级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应该摒弃功利主义视角,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出发,尊重每个人的选择。
构建一个公正、友善、平等、富裕的社会环境,才是提高生育率的良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