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体育迷来说,这两天的情绪是低落的——跳水、乒乓、排球,接连失去金牌。
其中,乒乓球混双决赛,许昕/刘诗雯因不敌日本组合,最令人遗憾。
赛后采访中,刘诗雯直言“对不起整个团队”,中途也几度落泪。
这个时候,网民们愤怒了,一些极端分子跑到日本运动员伊藤美诚那进行人身攻击。
或质疑比赛不公。
或跑去骂主教练马琳是傻子。
为什么只有乒乓球有那么多情绪的宣泄,显然是因为,它承载了我们的奥运尊严,甚至,是国家的尊严。
为什么担此大任的,偏偏是乒乓球?
今天,无相君就和大家好好聊聊这件事。
其实长期以来,乒乓球就是中国的“国球”。
在改革开放前,世乒赛几乎是中国可以获得体育冠军头衔的唯一渠道。
1959年,珠海人容国团先后战胜各国乒坛名将,为中国夺得了第一个乒乓球男子单打世界冠军,也成了新中国体育史上的第一个世界冠军。
那时候,举国沸腾,作为一个新兴国家,我们在圣·勃莱德杯第一次刻上了中国人的名字。
国际自信心,荣誉归属感,民族自尊心都得到极大的鼓舞。
自此,乒乓球开始成为了全民运动,几乎风靡所有校园、体育场。
容国团之后,名将庄则栋接过球拍,在1963年的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获男子单打冠军。
1971年4月,在日本名古屋的世锦赛中,他冒着极大的风险,勇敢地与美国运动员科恩交朋友,打破了政治隔阂。
后来,这件事得到了毛主席的表扬,他说,这是小球转动了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友好的大门。
这就是史书所记载的“乒乓外交”。
因为乒乓球,中美之间打破了僵局,开始有了联系。
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来到北京,中美两国领导人的手握在一起,结束了20多年的隔绝状态,中美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这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国际大企业们蜂拥而至,争抢着中国这块庞大的市场……
改革开放后,中国也重新回到奥运会。
1988年起,乒乓球项目进入奥运会,自此,乒乓球项目成为了中国奥运军团“得金量”最坚实的支撑点。
东京奥运会之前,奥运史上一共有32枚乒乓球金牌,中国队拿下了28枚!
很长一段时间内,似乎只有中国队的内部矛盾可以削弱“统治”地位。
日本曾经这样形容中国乒乓球队大满贯选手张继科的可怕——“帝国的绝凶虎”。
仿佛,他们就是大boss一样的存在。
其实,中国乒乓球队也没有那么“凶”,相反,因为代表国家的整体形象,中国乒乓球队还有让球的传统。
当两位中国选手相遇时,中国教练组往往安排默契球,让更有希望的选手晋级。
当然,这也引起了一些有胜负心的选手不满。
20世纪80年代末,曾经的女国手何智丽因为对让球要求不满,随丈夫加入日本籍,代表日本队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击败邓亚萍夺冠。
何智丽在得分后用日语怒吼“哟西”的画面,深深留在一代中国人的心中。
在那之后,中国队的让球有所收敛,内部也显得团结了很多,这就更杜绝了金牌外流的可能。
但是,这也催生了危机的另一种面相:
某个奥运项目如果长期由同一个国家“统治”,难免招来别国嫉恨,甚至被投票驱逐出大赛。
对于乒乓球这种商业化程度不高的项目来说,奥运会这个平台极其重要。
为了回应不时出现的“乒乓球离开奥运会”流言,也为了提升比赛观赏性,国际乒协曾陆续进行多项改革:
把球的直径从38毫米改到40毫米,降低中国选手的快攻威胁;
把每局21分改为11分,增加弱势选手爆冷的概率;
禁止在发球时用手遮挡,增加回合数等。
另外,在赛制上也进行了颇多改革:
奥运会团体赛取代双打;同一协会只能派两位选手参加同一届奥运会,且只能分配在同一半区等等。
这一切都是为了帮国外选手加分。
然而,在举国体制加持下,中国的乒乓球队仍然显得不可战胜。
似乎只有刘国梁主导的“养狼”——即把中国队的训练方式和技术手段传授给外国选手——才能让这项运动显得稍微平衡一点。
即便如此,在当下的世界乒乓球界,也只有日本拥有略微接近中国队的实力。
今年的东京奥运会,国乒痛失金牌,从而衍生一系列的乱象。
我觉得,大可不必如此。
我相信,大部分叫骂的人,本质上还是因为热爱国家,热爱荣誉,想让中国队赢的。
因为结果不如意,心里产生落差,找地方需要发泄,也能理解。
但是,既然知道国乒对于中国的重要性,也应该明白,它也代表了中国的形象。
无论如何,搞网暴是不行的,更不要把不好的素质展现给国外人看,落人话柄。
正如《半月谈》所说:
殊不知真正的爱国绝不是偏狭与仇恨,更有一些人不过是为了宣泄情绪图口舌之快……不能任由网络暴力披着“正能量”马甲肆意蔓延。
不论胜败如何,中国乒乓球队的选手们,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偶像。
他们年轻帅气,球技傲立世界之巅,即便输了几场比赛,又有什么关系呢?
如今的中国,已经强大,已经不需要几块金牌才能证明自己了。
希望我们能和国家共同成长,大国的人,要有大的胸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