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已经在攻关3nm、2nm的芯片了。

可是,我们的国产龙头芯片却突然宣布破产重组。

7月9日,常以 “国家队”自居的芯片厂商紫光集团宣布,被债权人申请破产重整。

据媒体披露,紫光集团目前已经负债超2000亿人民币,很有可能会重蹈北大方正陨落的覆辙。

国家和老百姓给了那么多的支持,为什么国产芯片那么不争气?





紫光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都听过,但好像迄今为止,都没有什么标杆性的产品。

1988年,清华大学成立了清华大学科技开发总公司,93年改组成清华紫光集团。

由于出身根正苗红,紫光集团被国家寄予厚望。

2010年,清华出身的赵伟国担任紫光董事长,仗着国家基金的资源,自2012年以来,大举并购投资其他科技企业,发起了超过60起的收购案。



2013年,砸17.8亿美元收购展讯通信。

2014年,砸9.1亿美元收购中国IC设计厂锐迪科,并成功挖角台湾DRAM教父高启全担任紫光集团全球运行副总裁。

2015年,赵伟国曾宣称要收购台积电、联发科,但最终因审查、资金等问题未落地。

资料显示,清华紫光总计入股6家上市公司,包含2家港股和4家A股,其中包括目前真正有技术的“中芯国际”。

总而言之,赵伟国的战略思想就是买买买,而不是自己沉下心来搞研发。

他曾经说过:“中国半导体产业局部过热,但集中在低层次竞争;而且中国半导体业还有非常长的路要走,坐冷板凳还要坐十年。”

大道理谁都懂,可冷板凳这种事情,他坐不来,可能作为国企的领导,快速出绩效才是王道。

但正是由于大幅扩张,清华紫光并没有多少的核心技术,先进的专利,以至于市场表现十分低迷。

什么虎贲芯片、紫光显示器、紫光内存……都称不上什么有竞争力的产品。

投了那么多钱,却收获不了该有的回报,紫光走上了高负债的道路。



据多家媒体援引Wind的数据,紫光集团当前违约本息共计约68.83亿元,2021年底,至少有超80亿元到期债务。

另外,根据其2019年报,紫光集团资产总计2977.62亿元,负债合计2187.47亿元,负债率高达73.46%。

至于2020年的年报,紫光至今都没有公布……

可以想象,数据会更不好看!





其实,紫光在去年年底就爆发财务危机,但很快就被压了下来,毕竟现在国产芯片的呼声那么高,国家并不希望,那么大的企业宣布破产倒闭。

而且北大方正已经凉了,如果清华紫光再凉,这不仅伤害了国产芯片厂商的热情,也让“国家队”脸上无光。

那么,面对高额负债,国家还会继续砸钱吗?

有学者认为,官方应该还会继续注资救紫光,但是,这种资助是在“喂毒”。

也有专家认为,国资会像接管苏宁一样,将整个紫光完全收归国有。

其实从本质上讲,紫光这种买买买的模式并不适应技术型产业。

就比如芯片,从资金的投入到成本的收回需要经历很长的研发周期,往往是五年左右,这是客观规律。对于想挣快钱的企业来讲,这样的投资和等待,没有几个人能承受得起。

而想要短期出成绩,除了靠吹牛,就是靠并购。

但是,这些年我们一些科技企业却急功近利,学互联网企业搞融资并购那一套,其结果,不是破产,就是半死不活。

其实,所谓的“弯道超车”都是有代价的。

一方面,弯道意味着风险,在弯道超车,很容易翻车。

另一方面,当所有人都在迷恋这种“偷鸡”模式,那么“国产替代”只能沦为牛皮。

打个比方,这就像一个人学武,不好好锻炼身体,站桩练功,却天天幻想有什么神功秘籍,九阴真经。

结果,往往是走火入魔。



赵伟国对半导体的投资极端激进,用高杠杆买半导体企业,风险拉满。

如果不是国家一直扶持,紫光早就万劫不复。

紫光之前,已经出现了大量国产半导体公司破产的警讯。

如今,紫光的债务危机,再次向我们证明了一件事:

用急功近利的心态超越时间的积累,只会让一部分人赚得盆满钵满,而让大部分人暗亏一笔!



从今年二月开始,华讯方舟、华晨汽车、河南永煤控股等九起国企连环出现问题,总违约金额近160亿!

据澎湃新闻报道,已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的方正集团申报的总债权金额甚至超过2300亿人民币!

填窟窿的钱从哪里来呢?

说完紫光,无相君突然想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台湾。

那时候,台湾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依靠对外承接美、日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惊人。

所谓酒足饭饱,容易目中无人。

经历了“暴发”阶段后,台湾步入了“自满年代”。



那时候,台湾人飘得很,自以为天下无敌,从来不想着升级产业的事,总觉得自己的成功都是因为自己牛逼,全然没有想到,自己暗藏处处被卡脖子的隐患。

进入90年代,台湾的承接工业优势慢慢削弱,经济转型无力,大量青年失业。



可他们依然没去反思,觉得什么都可以靠外资,只有台积电等少数科技企业看到了危机。

而就在中国台湾陷入自满的时候,中国大陆开启了改革号角,韬光养晦,锐意进取。

现在,GDP的增速,远远拉开了台湾。



时间来到今天,中国也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困难,万万不可固步自封,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