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正在撤退,而且几乎已经撤退完毕。

6月15日,SOHO中国发布了短暂停牌公告。到了16日晚,SOHO中国揭开谜底:

黑石集团将出资236.58亿港元,以收购的形式拿下公司91%的股权,潘石屹目前只剩下了公司9%的股权。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的炒房人,潘石屹所创立的SOHO中国,一度是中国头部房地产公司之一。 

尤其是北京的第一地标望京SOHO,是北京互联网公司的一个标杆之地。



上海的凌空SOHO也被称为“上海最有现代感的建筑”。



每每提到SOHO,潘石屹也是满眼的得意与骄傲。

可为什么,他要卖出自己的得意之作呢?



出售SOHO,最现实的原因是,房地产不怎么赚钱了。

地价越卖越贵的同时,还限制房地产商的售楼价,从面粉到面包,地产公司的加工费越来越低。

为此,不少地产商都减少了自己的拿地规模,并且试着和别的开发商联合拿地,以此来分担风险。



其次,这些年写字楼的空置率越来越高。

SOHO内部财报显示, 2017年到2019年,公司旗下物业的平均出租率为97%、96%、90%,2020年直接下降至82%。

年报还显示,由于疫情影响,近两年的租赁市场受挫,SOHO中国去年全年净利润仅为5.435亿元,同比减少58.83%,直接腰斩。



而且对于租金回报率,潘石屹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吐槽:

“美国办公楼租金回报率接近4%,纽约5%-6%,中国的租金回报率我都不好意思说。”

也正因为如此,SOHO中国近十年,基本已经不拿地了。

他曾在短视频里说:房价是吸毒!

犀利吐槽政府、银行和开发商获得了房地产的大部分红利,其他群体只占一个小头,别人在吃肉,其他的几十个相关行业只能喝点汤。

 “几拨人渴望房价一直涨,永远涨下去,像吸毒一样上瘾了,离不开了。他们一起合谋,千方百计要让自己分得更多的蛋糕。”



从2014年开始,潘石屹开启了自己的大甩卖模式。

2014年,卖掉了上海的SOHO静安广场、SOHO海伦广场,总共近80亿。

2015年,卖掉了将上海外滩国际金融中心8-1地块项目的50%的股权,作价84.93亿元。

2016年,卖掉了上海SOHO世纪广场,作价32.2亿元。

2017年,卖掉了上海虹口SOHO、凌空SOHO,近80亿。

2019年,卖掉了北京、上海的13个办公物业项目。



直至今天,近乎卖光了SOHO。

看来,潘石屹去意已决。

网上一片骂声,潘石屹装作不闻,玩摄影,搞木工,仿佛自己已经是世外人。





SOHO卖了那么多钱,钱去哪了呢?

潘石屹显然是不会存银行定期的,他在国外不断豪掷千金,和自己的偶像李嘉诚一样,开启了海外买买买模式。

2011年,他以7亿美元,买下纽约曼哈顿广场一栋办公大楼;

2012年,又花6亿美元,收购了曼哈顿公园大道广场49%股权。

2013年,以14亿美元收购美国通用汽车大厦40%股权。



当然,还有我们熟知的赞助哈佛事件。

2014年,潘石屹、张欣夫妇向哈佛捐了1500万美元,并成立基金会再次捐助一亿美元给哈佛大学。

后来,潘石屹的孩子,成功成为了哈佛大学的学生。



今年初,新冠疫情在中国肆虐的时候,海内外的捐款和物资不断涌向武汉。

在马云和韩红纷纷捐款的时候,潘石屹没有捐一钱一物!这和他大笔捐赠哈佛态度截然不同。

为此,他被网友痛批“只喊口号,不捐口罩”。



对于商人而言,可能市场才是他们的祖国。

给美国捐钱,会得到政府的税收优惠,在中国捐钱,基本捐了就是捐了,你也管不了钱会用到哪,不划算。

潘石屹的算盘锋利且精细。

割完中国的韭菜,他去给美国人包饺子了。



相信看完潘石屹赚完钱就跑的经历,很多人会忿忿不平,资本家,跑了!

不过,这种道德之骂,对商人资本家来说一般都没什么影响。

尽管,这些年西方的社会出现一些严重的问题,国内民众也普遍认为,外国的月亮已经没有中国圆。

但富商的行为还是让人沉默。

去年年底,西南财大和全球化智库发布了《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20》。

报告显示,中国国际移民约1073.23万,位居移民输出总量的世界第三,国人移民美国的热潮不减!

而且,美、日、加等西方国家仍为主要移民目的国。



另外,中国赴美移民中,直系亲属移民成为主体,呈现了一种“举家移民海外”的现象。

这就是说,某类人群出现了这样的风景:

恨米国,骂米国,却哭着喊着带着全家人都跑去美国了。

报告还显示,近十年来赴美就读高中的中国学生人数增长了98.6倍,本科阶段学生增长了14倍!

前一阵子,也有新闻说清北名校的学生,毕业就出国,硅谷那边,成了“清华天下”,走在大街上都能碰见同学。



为什么要移民呢?

理由我不知道,但危险我是知道的。

我们的国家培养得那么多先富的人,培养了那么多优秀的学子,但优质的资本和科学家,却流到了海外。



先富未帮后富,人才建设美国。

这让人愤怒,更让人担忧。

毕竟光道德谴责是难以遏制这种现象的,如何把资本留住,把人才留住,才是更急迫,更现实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