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十一人(ID:caijingEleven),作者:不止十一人,原文标题:《网约车司机,比外卖骑手困得更深》;头图来源:视觉中国。
面对强大平台和不公规则,专职网约车司机要么忍受,要么离开。“一些司机就像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情绪失控,就爆炸了。”
网约车给出行带来了巨大方便,但网约车司机的生存处境,却比外卖骑手更加恶劣。
根据滴滴出行4月21日公开发布的数据,仅滴滴平台,累计司机数量超过3100万。其中超过21%的司机以滴滴平台收入作为家庭唯一收入来源。
2020年疫情期间,有超过16万滴滴司机志愿加入医护车队,他们在包括武汉在内的15个城市,为4万名医护人员提供了上百万次的免费接送服务。他们和快递骑手一样,都是无名英雄。
笔者生活在北京,是网约车的重度用户,接触了很多滴滴司机。在北京,专职网约车司机大部分是外地人。本地司机多是兼职,赚点油费。而专职司机,要靠这唯一收入养家糊口。
北京的网约车司机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在35-50岁之间,男性占比90%以上。这群人有个共同特点:上有老下有小,特别需要钱,也特别看重钱。
一个司机曾对笔者说,如果得了大病,家里需要花十万块钱,他就不治了,把钱留给家人。
去年以来,外卖骑手的处境和平台垄断引发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强烈关注,美团和饿了么也多次表态将倾听、改进。人们同情风里来雨里去的外卖骑手,但网约车司机却难以得到同等待遇。
网约车价格动辄超过30元,司机没有风吹雨淋,还有空调控温。在大众眼中,司机有时迟到,有时取消,有时绕路,有时停靠太远,有时态度冷漠,有时会和乘客发生争执,偶尔甚至发生恶性案件。
然而笔者长期接触专职网约车司机,发现他们身陷困境,生存状态比外卖骑手还糟。
在北京,网约车车费里,司机收入约占1/3,平台收入约1/3,剩下的1/3是油费、折旧、保养、保险等支出。如果要净入8000元,外卖骑手大约需要300小时,而滴滴平台的快车司机大约需要350小时。
骑手的送货箱,可以容纳10-15份外卖,每一份都是一单收入。网约车虽然也有拼车业务,表面看,拼车的总收入很多,但收到多少钱和司机无关,平台只按行驶路程和时间给司机付费。
目前找不到中国网约车司机收入的系统研究,笔者参考了美国学者Lawrence Mishel对Uber(优步)平台上美国网约车司机的相关研究。Mishel发现,当扣除平台费用、车辆成本、以及扣除可比的社保福利支出之后,优步司机的每小时收入,处于全社会最低的10%阶层。(Uber and the labor market: Uber drivers’ compensation, wages, and the scale of Uber and the gig economy Report • By Lawrence Mishel • May 15, 2018)
在中国,网约车司机表面上比其他行业赚的稍多一点,其实是用时间和健康换来的。网约车司机和外卖骑手一样,赚钱靠体力,还必须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差评和投诉会对他们的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乘客毫无道理的投诉会带来委屈,带来情绪情感消耗。他们说,这种消耗远比身体消耗更痛苦。
骑手的差评大多来自于超时。而网约车司机的工作环境更复杂,司机和乘客也更容易产生误解和冲突。
乘客给一个本无恶意的四星评价,司机就可能被推到取消资格的边缘。司机只能忍耐着,用几十个五星好评去弥补。
网约车平台的规则不尽合理,而且朝令夕改,司机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如果司乘矛盾激化,心理抑郁的司机有可能做出极端行为。
从来就没有过轻松自由
网约车平台宣传的轻松、自由,从来就没有存在过。
赵师傅住在河北廊坊,他只跑夜车,有两个原因。第一,陪伴孩子。下午五点接孩子放学,能给孩子做饭。
第二,赵师傅身形高大,白天食欲旺盛,在北京吃不饱。跑夜车的辛苦无需多言,凌晨两三点实在太困,就在车上眯一会。
高大的他在车里伸不开腿,落下了头疼病,颈椎病。后来发现了后备箱睡觉方法,情况稍稍改观。
张师傅年近50,当初在“月入过万”,“时间自由”等宣传口号感召下,成为了滴滴司机。然后发现,补贴不断下降,净收入过万非常难,时间更谈不上自由。
张师傅开的是滴滴专车,座驾是一辆新买的帕萨特,花了24万元。为了尽量多赚钱,张师傅平均每天在线15小时以上,3年开了33万公里。在线15个小时,虽然不是开车15小时,但在狭小空间里等单,完全谈不上休息。
“想想坐15个小时的火车,基本就是那种感觉。”张师傅说:“不知道是不是错觉,静止时不容易接到单子。”
张师傅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每天流水过千,每周只有限号那天才休息。3年的毛收入虽然高达90万元,但张师傅算了一下,净收入也就40万元左右。
开了33万公里后,帕萨特故障变多,耽误事,卖了8万元。这16万元就是成本(24-8=16)。还有油费约24万元,保养、保险、修车、罚款等约10万元。总费用约50万元。
36个月净赚40万,平均月入1.1万。这个收入的代价是,每天在线15小时、每周休息一天、三餐不定时、家人难见面。
下面是一个滴滴专车小队的数据。小队当天25人不限号。数据显示,还不到晚上9点,已经有6位司机在线14小时。
根据笔者调查,北京专车司机算是网约车行业中的“贵族”。如果是快车司机,或者二三线城市的司机,想赚同样的钱,就需要更长的时间。
专职的滴滴快车司机,每天的成本超过300元。如果车不是自己的,每天在线15小时,快车司机月净赚很难超过6000元。
滴滴司机几乎不会准时吃饭。在饭点,单会比较多。肚子饿了,往往是面包矿泉水。有时带饭,趁着能停车的地方,匆匆吃几口。吃的时候也要看着手机,生怕错过了单子。
钱师傅是一位很有艺术气质的司机,善于思考,喜欢表达,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他希望能爬山、摄影和朋友交流。四年前看到滴滴的宣传:“受到尊重”,“能结交更多的朋友”。他动心了。
他说,作为专车司机,以前可以和乘客聊聊天,甚至还可以加电话和微信。随着平台加强管理,司机除了规范服务话术,其他只能做回应,不能主动聊天。
他选择这一行,原本是希望时间自由一点,入行后他发现自由是不可能的。平台规定,早高峰,晚高峰,夜高峰的在线时长,对于司机很重要。
早高峰6-10点,夜高峰21-23点。早高峰和夜高峰赚钱速度相对较快。这导致司机一旦出车,基本全天在外。
“平台会不定期考核,如果不达分,会被降低活跃度,减少派单。其实这就是变相强制。即使没有客人,想歇一会,APP必须开着,音量开到最大。其实无法安心休息,生怕单子进来,自己没有听到。”
钱师傅和张师傅一样,只有限号那一天休息。虽然想陪家人出去玩玩,但到了休息日,他早已经累的爬不起来,就想补觉。钱师傅说对不起老婆,早就答应她去杭州玩一次,但两年还没有兑现。
孙师傅给我展示了他的体检报告,尿红细胞两个加,尿蛋白一个加。医生说,40刚出头,这要注意了。原因是久坐,还有喝水少。因为多喝水就要多去厕所......有时顺着导航找到了公厕,但周围没有停车的地方,只能摇摇头继续走。
因为,上厕所的那一小会,就有可能被拍下来。”这个脉动瓶子,是孙师傅的移动厕所。
李师傅原来是个黑车司机,受网约车冲击,黑车不好干了。他说更重要的是,黑车提心吊胆。他想加入平台,能正大光明地做个“白车”司机。
加入之后,他发现自己仍然是黑车。因为外地人,办不下来北京市要求的证件。
罚款可以找滴滴报销,但耽误的时间太多,所以依然要躲避运管(北京交通执法总队)。李师傅说,平台抽成越来越高,约束越来越多,还要说标准话术,真的有些烦了。
他怀念以前开黑车的日子,因为现在有四道枷锁:乘客越来越没耐心,取消订单越来越难,接驾距离越来越长,自由时间越来越少。
他劝45岁以下的人不要开滴滴,很累很窝囊,每天的劳累会消磨斗志。
想多赚钱,就要付出努力和辛苦,这似乎没什么值得抱怨。身体的劳累是自我选择,但让司机们更感到痛苦的,是每日遭遇的恶意差评等各种烦心事。
几乎每天遇到糟心事,情绪消耗过度的司机们,普遍感到心理健康出了问题:焦虑、路怒、狂躁、抑郁。
“感觉自己像狗一样”
由于技术不成熟,平台会给司机带来麻烦。张师傅说,有时系统提供的路线不是最优路线。对于不熟悉的路段,司机按照系统指示去接乘客,耽误了时间。有些乘客会生气,责问司机会不会开车?怎么连路都不认识?
有时乘客上车后,系统提示右转,但预留时间太短,来不及反应。这时司机只能绕个圈,有些乘客就理解为司机绕路,就开始冷脸相对、打差评。
有时,平台系统好像傻掉了,给司机派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下图,8点54系统指派张师傅9点4分达到8公里外的上车点接乘客。而系统显示需要13分钟。实际上,由于拥堵,司机用了25分钟才到达。
司机一路上非常紧张,不停和乘客交涉。因为在司机迟到的情况下,乘客取消订单,司机负全责,大幅降低服务分。服务分低了,单子就会变少变差。
如果司机和客户沟通,司机还没有到达上车点,乘客取消了订单。司机可能会遭受另一种降分原因:诱导客户取消订单。
这种情况,很多司机都遇到过。下图所示,司机7点36分接到指派单,需要7点50分到达乘客指定地点,中间有14分钟。而系统显示,这个路程需要21分钟。这位司机后来告诉我,他被判定为有责任,降了服务分。而且,申诉改变不了结果。客服只会说:“我会帮您记录反馈,请您耐心等待。”
乘客有时会犯糊涂,司机赶到之后,发现没有乘客。原来定位错了。然而,乘客不需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
有时乘客说,你停的离我那么远干吗?近处就可以停车啊。其实私家车也许可以停,网约车就会被驱赶,被罚款。
还有时,乘客说,我就在路口左边啊,穿黑衣服,你看不到吗?但是一个十字路口,有四个方向,八个边,司机哪里能看清楚乘客在哪里?
笔者打车时,也曾对司机坚称在自己路南,其实在路北。
这些无心之失,司机都能理解,也都能忍受。真正难以忍受的是有些乘客傲慢的态度、不讲理的要求、和恶劣的语言。
有些乘客定位在小区内,如果小区内部开车方便,这不是大问题。但有些小区进出都比较困难,有些小区很大很绕,司机开着导航也找不到准确的位置。
有些乘客觉得让司机等一会儿没关系。如果可以安心停车,等几分钟没关系。但是孙师傅说,北京停车改革后,只要没有画停车位,所有路段都不可以停车。
“我们司机上个厕所都怕被拍下来罚款。停下来等乘客风险很大,我们只能开着车来回绕圈......有时乘客定位在狭窄处,我们会阻挡别车进出......有时还被保安驱赶,感觉自己像狗一样......不只是身体的累,心理更累。”
孙师傅曾经想做一个统计,看看每天有多少乘客需要等3分钟以上。他统计了几天就放弃了,因为太多了。根据那几天的记录,50%以上的乘客需要等3分钟以上。
北京的网约车司机给我讲了很多糟心的事。
一位乘客没有在约定地点出现。打第一次电话,他要求司机等一下。等了5分钟,打了第二次电话,让继续等。10分钟,打第三次电话,乘客就怒了,说,催什么催,不是有迟到补偿吗?
其实迟到补偿杯水车薪。乘客迟到10分钟,司机只能收5分钟的钱,按照标准,只有不到4元。来接的路上,3公里花费5分钟,这样算下来,如果算上油费,司机连人带车15分钟,赚了不到3元。
一位乘客,10多分钟,打了三遍电话都不下来。一上车就要司机快点开,说自己要迟到了。司机说有限速,拒绝开快,乘客就威胁要给差评。
一位乘客要求司机开到小区楼下再打电话。打了几次电话之后,乘客说有别的安排,取消了订单。
李师傅说,有次开了2.5公里的距离去接。乘客定位于小区里面,开到以后会堵别的车子,就来回挪车。平台要求到达之后等10分钟才能取消,期间打了两次电话。
从接单算,那时肯定过了15分钟了。李师傅又联系乘客,乘客说马上了,他想已经折腾这么长时间,就再等等吧。又过了6分钟,乘客还是没出现。打电话,乘客说我正在方便。那一刻,李师傅感觉自己很卑微。
李师傅还遇到过3个大人带着3个孩子要一起上车,被拒绝之后大吵大闹。
有些乘客无视交通规则,要求司机必须按照自己的指挥走。司机不愿意,乘客就说司机绕路,要投诉,打差评。
有时,车子已经达到了下车地点,司机已经停止计费,乘客还要求开进小区,多走一会。
有时,因为堵车,乘客大发雷霆,说刚才走另一条路就不会堵车了。
有时,乘客要求快车司机帮忙搬运,快车司机其实没有这个义务。
王师傅说,有些乘客真的不讲道理。一位大姐打的拼车单,她上车后,死活不让我去接下一位乘客。
有的小朋友穿着鞋踩在座位上,大人不说,司机也不敢说。有的乘客问司机:“我想抽烟,您介意吗?”有的乘客把果皮、瓜子壳扔在地上,甚至用垫子擦鞋。“敢怒不敢言,只要乘客没有打司机,发生任何问题,都是司机的责任。”
张师傅说,最怕遇到喝了酒的乘客。乘客会在车内留下酒味,还可能吐在车里。喝酒过量的乘客,行为不受控制。曾经发生过多次醉酒乘客殴打司机的事情。
笔者有次坐飞机,起飞前听到一位乘客和网约车司机沟通。估计司机是问乘客是否能准点到,西装革履的乘客突然发飙:“你丫傻了吧(当时的真实话语更加难听),飞机是我开的吗?你愿意等就等着,不愿意等就取消。”
对于一般的预约单,司机到了约定时间,等15分钟可以取消。而在机场,滴滴规定,必须等60分钟。
除了亲耳听到司机师傅讲述种种故事,各种无理顾客的视频在网络上也随处可见。
一个司机驱车40公里,又在酒店楼下等了半个多小时,乘客才姗姗来迟,却因为司机没有主动帮她搬行李,就取消了订单。在此期间,司机被酒店保安驱赶了三次。司机情绪失控,大骂乘客缺德。最终,该乘客只是被扣费21元。
杭州三个醉酒的女孩,上了车。到了约定地方,司机停车结束行程。女孩说我们不在这里下车,让司机继续开,司机不同意。女孩就报警,说司机打她,并且摸了她朋友大腿。后来调取监控,发现都是子虚乌有。
司机们的心理负担普遍很重。李师傅说,我们也是人,出卖劳动,不想出卖尊严。他说,北京乘客的素质普遍很高,以前不文明、不讲道理的比较少。但最近,越来越多的乘客开始没有耐心,开始理所当然地让司机等待。
他遇到的委屈事越来越多。“有很多次,我都准备不干了,乘客太不讲道理,平台永远偏袒乘客,太生气了......冷静后,想想家人,又要忍着。” 李师傅觉得自己有点抑郁了。“受了一天的气,回家不想和老婆孩子说话,只想静静地发呆。”
孙师傅说,每个司机小组大约有30个人,这30人会有一个群。在群里可以感受其他司机的喜怒哀乐。最近一段时间,群里经常有司机情绪失控。群里的对话让他害怕。有人说,想带把刀,捅死几个混蛋乘客;有人说,想撞死几个运管。
有时争执的起源是网约车司机的错误。比如接乘客耽误了时间;快车有异味、不够整洁。这个时候,乘客如果不想包容,当然可以通过评价系统给出差评。
但关键问题在于,如果错误在于乘客,司机没有抒发情绪、争取公正的渠道。平台的客服好像受过某种指示,对于司机的冤屈都视而不见。
目前,网约车平台的规则不公平,明显偏袒乘客,纵容乘客。短期看,这似乎符合乘客的利益。但长期看,不公的规则却会酿成大祸。孙师傅说:“一些网约车司机就像定时炸弹,不知道哪天情绪失控,就爆炸了。”
如果真的发生恶性事件,平台能逃脱责任吗?
平台规则不公,激发人性之恶
福利经济学告诉我们,从长期看,公平的规则往往是社会发展的最优规则。不公的规则产生不公的行为,进而积累怨恨。怨恨爆发时,各方利益都会受到巨大损失。
笔者问司机:“为什么乘坐网约车,没素质的人会比平日里多?”司机们普遍认为是因为不公平的规则。例如:
第一,司机达到预约地点,要十分钟以上才能无责取消。
随着规则不断向消费者倾斜,司机明显感觉迟到的人越来越多。就连平日很有礼貌的人,也认为让司机等待是理所应当。
开始,滴滴快车到达约定地点之后,需要无偿等待5分钟,然后有偿等待2分钟,司机可以无责取消订单。后来改为,无偿等5分钟,有偿等5分钟。再后来改为,无偿等待300秒,有偿等待300秒。这乍一看,300秒和5分钟没有区别。其实,这次改动里面藏有玄机。
以前等待了5+5分钟之后,会有提示,司机就可以安心取消。而现在,提示不见了。很少有司机能够精确地把握时间,担心万一时间不够,取消要扣分。一般都会多等上2分钟。
以前,专车的无补偿派车距离是3公里,现在改成了4公里。规则的变化对司机越来越不利。早晨拥堵时期,司机开4公里到达目的地,要10分钟,然后等待12分钟才敢取消。这时已经消耗了22分钟,收入几乎为零。
如果在这时,乘客还继续拖延,司机还被其他因素烦扰,比如来回挪车、保安驱赶,司机就容易情绪失控。
以上说的都是实时单,预约单的规则更让司机难以理解。对于预约单,平台规定的等待时间是15分钟。对于预约单,司机们都会提前几分钟到。而乘客既然预约了时间,为何还要迟到呢?
最让司机痛恨的是“专车指派预约单”。这种预约单对于司机,非常不合适。往往要花一个多小时完成一个订单,又赚不了多少钱,所以没人接单。
这时,平台就会强行指派司机,司机无权拒绝。这种单子的无补偿派车距离是8公里。在高峰时期,司机为了接这种单,要花30分钟才能到达地点,这期间很容易遇到意料不到的拥堵,乘客一般赶时间,也很容易取消订单。
为了保护司机利益,缓和司乘关系,平台应该缩短无偿等待时间,或者调高等待费用。做到公平之后,乘客如果愿意让司机等待,那就是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而不是平台为了讨好乘客的肆意压榨司机。
第二,乘客可以给司机打分,而司机无法给乘客打分。
成立初期的滴滴平台上,司机可以给乘客打分。据说,司机还可以选择不服务低分用户。平台出于所谓的服务理念,把这些功能取消了。现在系统中,只有乘客对司机的单向评价。
顾客是金主,平台规则想要讨好顾客。平台追逐利益最大化,把风险留给了最弱势的司机。但是,简单逻辑指导的行为,在产生短期利益的同时,会产生长期的代价。规则不该过份欺负无力还手的一方,这是文明社会和丛林社会的区别。
社会里有素质低下的人,但绝大多数都是兼具善恶两面的普通人。平台规则对乘客的纵容,无疑会激发人性中的恶。当作恶没有代价,社会就开始变得不稳定。
某些乘客,明明知道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但容不得司机提醒或制止。稍有不顺意,就给司机差评。笔者遇到过这样的乘客:给了司机差评之后,自己又后悔了。这个乘客说:“我知道自己不对,但当时在气头上,没了理智。”
无数心理学、社会学实验告诉我们,不要去试探人性的恶。如果作恶没有成本,很多人都会去试试。
网约车平台应该建立司机和乘客的双向评价机制。当乘客知道自己会被司机评价,其行为就会更文明。
第三,乘客投诉司机容易,司机申述却很难成功。
网上有个让人动容的视频:一个网约车司机吃着水泡饭,配菜只有咸菜。司机说拉了一个乘客,有高速费,那个人不给高速费,还投诉,搞得司机封号。司机哭泣着说自己怎么那么惨。
乘客随便找个理由就可以投诉网约车司机,司机轻则被降低服务分,重则被封号。乘客说谎的代价几乎为零。而司机申诉却很难成功。
如果不公的规则长期存在,司机的怨气得不到疏解,有些司机会出现心理问题。
滴滴平台设立了专门的司机心理建设辅导。但有司机说,这种洗脑方式的心理建设只会增加怨气。辅导员只会说:“服务业就是这样!受点气正常”,“钱不是赚到了吗?那还生什么气呢?”
如果餐厅老板制定了不公平的规则,员工可以选择另一家餐厅。但滴滴平台在很多城市处于垄断地位,滴滴平台制定了这些规则,司机能怎么办呢?
司机们知道自己处于弱势,和滴滴没有商量的余地。司机说:“平台不担心没司机,你不干,总有人干。”
有些司机没有别的技能,必须靠滴滴养家,也就必须选择忍气吞声。可以说,滴滴平台不公正的利用了它的垄断地位。
2021年1月20日,重庆市江津区一份起诉书显示,网约车司机杨某某在制止两位乘客抽烟时,被乘客殴打。杨随即拿出匕首刺乘客,造成一死一伤。
3月14日凌晨,福州长乐区发生一起滴滴网约车司机冲撞乘客致其死亡案件。一名网约车司机与乘客因订单问题,发生了争执。乘客多次用语言辱骂司机。司机情绪失控,采取了过激的行为,开车连续3次撞击这名乘客,最终导致乘客死亡。涉案司机有19年的驾龄,此前没有犯罪前科。应该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问题。
今年的这些事件应该引发思考:如果平台的机制公平,也许这些惨剧就不会发生。
全职网约车司机不是雇员,没有社保
在身体疲劳和心理压力之下,专职网约车司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容忽视。然而他们没有五险一金,因为平台不承认雇佣关系。
大多数专职滴滴司机只购买了平台要求的“车主保障计划”,也就是每跑一单,扣一毛钱。此保险的广告说:“轻松解决司机的后顾之忧。”
然而,大多数司机的保额非常低。比如赵师傅,4年时间里已经跑了2万多单,保额只有13万。在医疗费用高企的今日,13万远不能“轻松解决后顾之忧”。
平台往往通过第三方的租赁公司或劳务公司来管理司机,通过否认与司机之间的雇佣关系来降低用工成本和用工风险。而租赁公司和劳务公司也都不给司机上社保。但是,根据原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的认定标准,对于全职司机,滴滴等平台应该担负起劳动雇佣责任。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中,对于劳动关系的认定主要参考以下三个标准: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在滴滴出行平台与专职网约车司机的案例里,目前的争议只在第二个标准。
事实上,滴滴通过平台发布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都适用于司机,司机不同意只能离开。同时,滴滴通过各种方式管理司机。司机要接受驾驶员管理员的领导,要参加例会、培训、考试。由此看,第二个标准完全符合。
在美国和英国的类似判定里,网约车平台和全职司机之间,已经被认定为劳动关系。中国的网约车平台也不应继续借“共享经济”外衣来逃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