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说iHuman(ID:xinminshuo),内容摘选自《孤独管理》,作者:王浩一(作家、文史工作者,台湾文化旅游类记录片《浩克漫游》主持人),头图来自:《名侦探赛大爷》剧照


我在社交软件上加入了一些群,有父母双方两边亲戚的群、高中同学群、大学同学群、爱喝红酒群、喜欢聊天群……当然也有一些工作群。没什么惊人的族群对话,就是互通信息保持一些关系、互相交换想法,等等。近两年,有几个年纪相仿的老同学,他们陆续退休,有一阵子总会频频在群里讲话,或长或短,他们在群里发的那些类似长辈文的小文章,也很启发我:


人在世间走,本是一场空;不必处处计较,寸步不让。有利时,要让人;有理时,要饶人;有能时,不要嘲笑人!再好的缘分也经不起敷衍,再深的感情也需要珍惜。想得太多,容易烦恼;在乎太多,容易困扰;追求太多,容易累倒。


老同学发在群里的每一段话都是字字珠玑,但是我怎么觉得他们都有了初老征兆?书写的人开始老了,慨然同意的人开始老了,发短信的人也开始老了,他们开始热衷这些言简意赅的小句子,我倒是感慨他们的传讯举动。这些耐人寻味的话语短句,年轻时,都是耳边风;中年时,这些叮咛都是天边云,抬头看觉得爽朗好看,低头问他们刚刚看到的云长什么样子,回答却是不记得了。怎么这些名言、小句子倒像是出自明代洪应明的《菜根谭》(这本书被列为“处世三大奇书”之一),以前没空看,即使看了也仅仅觉得说得好、文笔佳而已。


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菜根谭》中的部分内容:


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适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则无以济人利物。冷眼观人,冷耳听语,冷情当感,冷心思理。


网络上也有关于初老症状的检测清单,当你自觉有初老状态时,有几个日常检查的项目:便利商店的发票变少了?开始携带保温瓶出门了?开始劝诫朋友少喝酒了?喝茶愈来愈讲究,吃饭开始变清淡了?性情变得温驯,不轻易与人发脾气了?跟熟人聊天开始絮絮叨叨,内容都与养生保健相关了?开始觉得江山如画,喜欢组团旅行了?在Facebook上贴出同学会踏青的照片,同时向未出席的老同学喊话:“不要固执、计较、爱面子了!要及时行乐,活在当下!”“已经没有那么多时间了!”


当听到一些与为人处世相关的、仿佛看破一切的人生关键词时,便觉得这些话都好有智慧!以前年轻的时候怎么不多察觉、多警惕?我觉得这一点也是初老现象之一。孔子对于“进化”一词有自己的体会,他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惑,不为外物所迷惑;知天命,懂得自然的规律法则;耳顺,表示自己可以听得进不同意见了。其实,要想真正理解人生智慧,需要走过自以为是的封闭与执着,开始懂得对所来之事不抗拒,逐渐懂得生命无常,并包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可是,当你拍案叫好,急着把深有感触的这些人生守则传给朋友、晚辈时,不在乎他人收到之后的反应,这个举止背后的含义其实是:“这么棒的智慧你怎能不知道?”甚至还会自我追悔:我怎么这时候才领悟?


努力拥有与快乐失去,是人生的一条有趣曲线


其实,人一辈子要追悔的事何其多,大可把不惑、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这几个人生的不同阶段好好弄清楚,理解这是“心境进化方程式”,人生观会随着岁月不同的主题曲,依序顺着拍子起舞,之后,自在过日子即可。


然而对于这些若有所失,又希望亡羊补牢的不自觉行为,一些认知神经科学学者有了答案:演化使人脑不喜欢“失去”的感觉。不喜欢失去青春,不喜欢失去健康,不喜欢失去快乐,当然也不喜欢失去手中的金钱。换言之,“剥夺”所造成的心理不平衡,是很微妙的。企业的管理课程一再论述着一个道理:你给一个人加薪一两千,他所获得的快乐远远不及减薪一两千的愤怒。这个就是失去的严重性。


认知神经科学学者又说,“曾经拥有”与“未曾拥有”有微妙的曲线交叉变化,年轻时对未曾拥有的事物会有渴望,那是人类进步的动力。若太年轻,拥有的仅是荷尔蒙与梦想,而到了中年会勠力赚得最大的拥有,可是到了老年增长了智慧与历练,却又把这些努力拥有的财富与收藏,分享、馈赠或是以爱为名散尽它们。以股神巴菲特为例,可能可以清晰看懂它——这一条有趣的曲线。


巴菲特上中学时,除利用课余时间做报童外,还与伙伴一起将弹子球游戏机出租给理发店老板,赚取外快。他的夫人回忆他年轻时的趣事:“大多数孩子都心满意足地喝着从机器里倒出来的汽水,但他们从来不去多想什么,只有巴菲特捡起汽水机旁被人们丢弃的瓶盖,把它们分门别类,并数一下各种瓶盖的数量,看看哪个牌子的汽水卖得快。”


他不仅对投资理财有一套独特哲学,生活的语言也充满睿智,有人将他给年轻人的生涯忠告整理出来,看得出,那是他自己年轻时的心得:“永远不要放弃寻找你真正有热情的工作,和你喜爱的人交朋友,做你喜欢做的事。”要“慎选学习典范”,从你选择的学习对象,就可以看到你未来的发展。结交比你优秀的人,你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


这位传奇股神自谦地说:“我很理性。很多人比我智商更高,很多人也比我工作时间更长,更努力,但我做事更加理性。你必须能够控制自己,不要让情感左右你的理智。”他也说:“这么多年,我的工作是阅读。我阅读我所关注的公司的年报,同时我也阅读它的竞争对手的年报,这些是我最主要的阅读材料。”这位长者在职场奋发工作,已经超过六十年了。


在2008年的福布斯富豪排行榜上,他的财富超过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2017年7月路透社报道,八十六岁的巴菲特自2006年以来已经捐款2754亿美元,其中捐赠给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约219亿美元。根据《福布斯》杂志的排名,巴菲特在捐赠大笔善款后,身家在全球仍居第四。拥有需要靠智慧与毅力,失去则需要勇气和爱心。


年岁与财富齐飞,2017年,八十七岁的巴菲特说:“时间是精彩事业的朋友,但却是平庸事业的敌人。”时间,对人们来说,的确是最公平的东西,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小时。人们容易懂得马克·吐温所说的“黄金时代在我们的前面,而非在我们的背后”,那是对时间的珍惜与乐观。可是,当察觉世事变化之快,深深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多数人不免务实地对余命多了焦虑感,少了安全感。在一场记者会上,记者问巴菲特,希望后人如何追念他?巴菲特回答:“这个嘛,我希望牧师说,‘我的天!他真老!’”对生死的豁达与幽默,大概对那些常常在意失去的初老的人们,或多或少有些启示。


对于“拥有与失去”的哲学问题,在每个人开始察觉自己初老后,答案都显得不一样了。他们陆续在网络上转发别人“写得真好”的文字,除了为转发的文字配上“未曾拥有,现在懂得不迟”的分享文案,也多了“青春已逝,可惜当时未能明白”的遗憾。


更残忍的是,他们已经领悟,人生最遗憾的从来不是失败,而是我本来可以。时间,真的是最公平的东西。人们失业或退休的状态,就像是退去的潮水,最终谁没有穿裤子一眼便知。


潜孤独,长期被惆怅感笼罩,是一种不舒心的感觉


当初老已经来敲门,潜孤独也无声无息地到来了。我这样描述潜孤独:说快乐嘛,没有!说不快乐嘛,偶尔还是会开心,只是长期的惆怅感笼罩,是一种不舒心的感觉,但是又谈不上郁郁寡欢。感兴趣的东西渐渐变少,取而代之的是莫名的忧心,对于青春岁月有更多的缅怀,对老年的孤寂有了担心。简单地说,淡淡的哀愁,有时猝不及防,对逆境、选择、和解和死亡,有了新态度。


现代社交网络的沟通方式,几乎已经取代电话功能,人们巧妙地躲在3C屏幕后面,避开一些尴尬见面、多余对谈的社交活动,甚至有时敷衍地发一个表情包,就可以省却文字的来来回回。所以,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潜孤独开始滋生。各个年龄层都有可能遇到潜孤独,初老期应该比例最高。


从潜孤独到真正的孤独,人们似乎都站在拔河长绳会输的一端。


想检视自己接近寂寞的潜孤独程度,可以自问:是否一个人去吃烧烤、去KTV、去打保龄球、去海水浴场、去动物园、去水族馆、去游乐园……是否独自这样离群索居,或是猛凑热闹?这些情形都很极端。


但是,我们可以明白,人们在越需要朋友陪伴的这些场所,似乎越能映衬出自己的寂寞。


心理学者卡西欧普建议,如果想告别孤独感,不能急着立刻找到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而是应该一步一步慢慢尝试。当已经察觉自己陷入潜孤独之际,不急,不慌,它就像是个旋转门,对准方向,一推,就可以轻松走出去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民说iHuman(ID:xinminshuo),作者:王浩一(作家、文史工作者,台湾文化旅游类记录片《浩克漫游》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