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一种充满神秘的色系在时尚界刮起大风。

 

走在路上,你会听到每个人都在尝试用语言形容它的美,

 

可描述到最后,只是脱口而出两个字:

 

高级。

 

今天的主角,很猛——莫兰迪色。

 

1940年,意大利画家莫兰迪的作品突然一路飘红,席卷整个时尚界。





色彩是一半饱和,意境是一半孤独。

 

仔细看,隐秘处似乎暗藏向往黑暗,

 

而又极具先锋性的女性色彩。

也许你会问:

 

莫兰迪色和女性能有什么关系?

 

答案,正出自一个个“她”。

 

 

 

 

奶油绿

 

Why Women Kill?

 

若说有谁是能够代表莫丹迪绿发声,只能是《致命女人》。

 

影片一开场,女主贝丝身着奶油绿长裙走向镜头,

 

打响全剧充满宿命感的枪声。



 

镜头里的如奶油般流动的莫兰迪色,混着60年代的丝滑质地。

 

一幅时代女子图鉴缓缓铺开。





贝丝,曾经作为规矩古板的家庭主妇,

 

是老公一敲杯子,便会自动起身倒茶的贤妻良母。



又在得知丈夫不忠后,手杀四方。

 



任何一个人听完那句:

 

“我想杀了你,但我刚洗了头发”的硬核语录,

 

都会不自觉倒吸一口凉气,又忍不住起身鼓掌。

从开局失意到最后的完美逆袭。

 

仅仅是更换几套衣服的时间。

 

360°,从头到脚,向生活高调宣战。





有时也会收起锋芒,系上蝴蝶结,身披得体同色系套装。

 

优雅从容。

 





不得不说,绿色活跃在她身上,“欲望十足”。

剧中无处不在的莫兰迪风,迷幻且令人沉溺。

 

在贝丝偏离航线的人生轨迹上,添上高光一笔。



那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并不会永远都是正确答案。

 

用所有的抗争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我”,

 

是贝丝作为女性的人生宣言。

也是奶油绿色所代表的“独立宣言”。

 



她们可以游离于人性的复杂,亦可以保持纯粹的天真。

可攻可守,迷魅至极。

人生路上的每一步,踩下去,便不后悔。

每一步,都是大写的“yes”!

勒安蓝

 

意大利托斯卡纳的艳阳下,

 

一位身着浅蓝色古典长裙的女子混入宴会中,实施杀人计划。



 

谁又能想得到,一位淑女竟在短短几秒钟取了宴会主人的性命。

 

巧的是,女杀手伊芙的首场“战袍”,就是勒安蓝。



手起刀落,杀伐果断。

 



单从全球呼声看,这又是一部女性好剧。

 

数千万观众被两大女主相爱相杀撩到腿软。

 

越往后看你会发现:

 

故事虽猛,穿搭更佳。

 

从优雅杀手到英伦绅士;

 

从极具张力的对峙,到各退一步的克制,套套都是高潮。







这场“猫鼠游戏”,在充满不可抗拒的迷之魅力中,

 

在一次又一次的交手中,两大女主的共情点被拉到最大。

 

全剧没有花拳绣腿那一套,只有向内的探索与共生。

 

更加冷静,更加认清灰色地带。

正如勒安蓝背后的迷情宣言:“潜伏与抗争”。

 



 

看似平平无奇的生活,实则充满“奇遇”。

 

看似价值被层层“破格”,可“破格”从来都不容易。

勒安蓝,潜伏着女性微小抗争的生命之美。

 

初遇米

 

身着米色大衣、绿色长裙的麦瑟尔夫人,一路走过橱窗、街道。

 

停在一家咖啡屋前,这是她告别在自己失望的婚姻后,

 

开始的第一天崭新生活。



 

相比《致命女人》,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是另一本六十年代纽约女子的生存图鉴。

 

作为全职太太,女主双商皆高,刚一毕业就嫁人。

 

住最好的公寓,穿最精致的裙子,每天横行上流社会。



 

结婚4年,每天晚上等丈夫睡着才敢悄悄卸妆,

 

早上在丈夫醒来前化上完美妆容,无一日例外。



时时刻刻用尺子测量三围,努力维持恋爱时的身材比例。



五分钟换一套穿搭,把菜场当秀场,堪称骨灰级时尚教科书。



 

从小到大,她的终极目标都是:

 

把自己修炼成一个完美淑女,成为丈夫身边的完美妻子。

 

这样的生活完美吗?至少(她以为)是。

 

直到有一天站上舞台,麦瑟尔曾经标榜的理想生活被彻底颠覆。

 

在一群西装革履的男人中间,

 

试图用脱口秀说清“一个女人如何杀出血路”的故事。



 

在剧中,“麦瑟尔”其实是女主前夫的姓。

 

她却在最后一场脱口秀表演中,突然骄傲而勇敢地脱口而出——

 

我,是麦瑟尔夫人。



 

她身穿盔甲,一路披荆斩棘,

 

捅破大多数人心照不宣的,虚伪的上流社会。

 

在现实与理想的背后,勇敢说出别人不敢说的“真相”。

 

发现了么?

 

初遇的米色,正是对“麦瑟尔们”,传奇人生的完美总结。



 

比起裸露的肉欲之美,她们的性感更隐秘,也更高级。

这种高级感,正来自于——

灵魂上的少女感。

她们行事独立,却从不标榜独立。

 

在打破传统,重塑价值的路上;

 

在与世俗规则的对抗中,

 

告别不再是告别,而是初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