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超模”这一词早已不新鲜,甚少有人记得她的由来。

事实上,世界第一位被称为超级名模的正是Gia Carangi(吉雅·卡兰芝),“Super Model”的说法从她开始引入并流行起来。

而做到这件事,她仅花费了3年的时间。







风头正劲之时,Gia当过Armani、Versace及Diane von Furstenberg的代言人,各大时尚杂志争抢着让她上封面。

无数摄影师视她为宠儿,并称“The woman that everyman wants to sleep with”,在当时,她一天就可以有一万美元的收入。





而这仅是Gia的A面。

在她的B面,她脆弱、颓靡,公开喜欢同性,被视为异类,迷恋毒品、私生活混乱,年仅26岁就香消玉殒,是美国第一个公开死于艾滋病的女性。

大起大落间,她在风暴之中,比烟火更绚烂,也更寂寞。







1960年,Gia出生于费城的一个意大利裔家庭,父亲经营一家三明治店,母亲是一名家庭主妇。

然而父母感情不睦,经常吵架甚至动手,小小年纪的Gia常常害怕又无措。

终于在她11岁的时候,父母选择离婚,很快母亲便重组了家庭,对于Gia来说,她比任何小孩都渴望爱与温暖。



由于缺乏家人的关注,进入青春期的Gia异常叛逆,她崇拜摇滚歌手David Bowie,常常夜不归宿,和其他摇滚迷混在一起,酷爱中性打扮,如同一个浑身长满刺、桀骜不驯的野小子。

而此时,Gia就已经确定了自己的性向,她喜欢女性,并公开追女孩子。





在16岁时,她被伯乐莫里斯·泰纳鲍姆发掘,签约她进了模特公司。

而在当时,大多数的模特都是金发碧眼的尤物,Gia显得如此与众不同。

她有着一头棕发、深色眼眸,总带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素颜不化妆,第一次进入光怪陆离的模特圈,却丝毫不露怯。



她的不驯与野性在镜头里成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拥有着雌雄同体的发光魅力,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很快,Gia迅速蹿红,成为了那个时代最赚钱的模特。

短短几年,各大时尚杂志,她几乎上了个遍,一线奢侈品大牌争相邀请她当代言人。

在Gia身上,人们可以看到一种无所畏惧的美,兼具力量与性感,真正的美人可以造就了审美与时代,Gia做到了。







那时的Gia几乎拥有了无数人渴慕的一切:金钱、名利、地位……更有无数异性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据说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把自己酒店房间的钥匙给Gia,暗示得再明显不过,可面对大人物的垂青,Gia却不以为然。



她从不避讳自己同性恋的身份,最让她难忘的是与化妆师桑迪的感情。

可由于桑迪是双性恋,在与Gia的交往的同时,也与其他男性约会,两个人的感情无疾而终,为此Gia心碎不已。



这样的Gia仿佛有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

镜头里,她是天生的发光体,是让人无法抗拒,当之无愧的超模,就像她所说:“可以变成任何你眼睛想要到的样子,这就是我的工作。”



可生活里,Gia却像一个尚未长大的孩童,紧握一丝一毫的温度,她会半夜给朋友打电话找上门去,仅仅因为想要一个拥抱。



人们只看到Gia那一袭华丽的袍子,却未曾知晓上面爬满了虱子。

她如同一个溺水之人,渴求一块浮木求生,最终选择在毒品里沉沦,成为了一个瘾君子。

不久,由于吸食毒品,Gia在拍摄现场精神恍惚、还打起了瞌睡,完全无心工作,积蓄也快速挥霍一空。

1981年,Gia已经完全无法继续模特工作,生活也一团糟,只能返回老家费城,进行戒毒治疗。



因此,她结识了同为瘾君子的爱丽莎,两个人相爱后一切却并没有好转,情感上分分合合,对于毒品也越陷越深。

一代光芒四射的超模一步步走向了消亡。

由于注射毒品,她患上艾滋病。在1986年,年仅26岁的Gia由于艾滋病的并发症躺在病房里,浑身插满了管子,唯有她的母亲在她的身旁,直到她的心跳停止。



可悲的是,Gia去世的消息几乎无人知晓。

在她的葬礼上,没有一个时尚界人士来参加,甚至直到她死后几个月后,人们才得知她的死讯。



世人似乎已经渐渐将她遗忘,可她又似乎一直都在。

大名鼎鼎的辛迪·克劳馥刚刚出道之时,一直被人称为“Baby Gia”。

1998年,HBO出品了传记电影《Gia》,美艳叛逆的安吉丽娜·朱莉正值颜值巅峰,凭借出演Gia一举摘得了金球奖,可还是有不少人评价,纵然美人如朱莉,比起Gia还要失色三分。



短短26载,Gia从平凡走向辉煌,最后输掉了自己所有的筹码。

她曾攀上了模特行业的金字塔塔尖,风光无限,却又重重地坠了下来,粉身碎骨。

悲剧的伏笔早已写下,那个在费城坐在街道上看着父母吵架哭泣的女孩从未再长大。

而她早已为自己的一生写下批注——

“这一切终究还是值得的,因为我已体会过了人间的地狱,体会过了人间的天堂,又回到了地狱,又回到了天堂。轮回、煎熬、隐忍、彷徨、穿越、陷入……最终,我在这世界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