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上周大壮回国,他上飞机时比较晚,其他公务舱客人都已经坐下了,眼巴巴等着乘务员来订餐,被告知:中餐都订出去了,只有西式的行不行。大壮撇撇嘴,说西式就西式吧。
乘务员也倒很热心,说您要实在不喜欢,我想办法给您拼一份也可以。他说不用不用,简单吃点好了。
然后给我发微信,说:坐咱们中国航司的航班,我却没有订到中餐,你们为什么不能全配成中式的啊。
大半夜的我被吵到,没好气地说:都差不多的东西,回来我请你吃个够。
第二天早上我醒来,又给他发去问候,说:国外航食做的中餐,只是他们理解的中餐。比如其实同样的食材,配上米饭就是中餐,配土豆泥就成了西餐,味道其实真差不多。
他还没落地,很快回复我,说:牛排看着还行,但切不动,也不好咬。
我:你跟乘务员说呀,换个别的,总不至于饿着。
他:不吃了,反正你说的回去请我吃个够!
我:我就说说,别太当真。
飞机餐,真的是一个永远聊不完的话题。旅客登机前,特别是坐在头等公务舱的客人,有人满怀期待,有人不屑一顾。
但不可否认的是,如今国际航线上的餐食,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连接不同文化的载体。它不仅仅可以满足旅客基本饮食需求,同时也是各国文化的一种展现和传播。
中餐文化博大精深,深受全球消费者的喜爱。从八大菜系到地方小吃,中餐展示了中国烹饪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对于中国航空公司而言,在航班上提供精心准备的中式餐食也是一个很好的展示中国丰富饮食文化的机会。
但是,鉴于航空旅客的多样性,仅提供中餐显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
如同《舌尖上的中国》所讲,千百年来,食物就这样随着人们的脚步,不停迁徙,不停流变。无论脚步走多远,在人的脑海中,只有故乡的味道,熟悉而顽固,它就像一个味觉定位系统,一头锁定了千里之外的异地,另一头则永远牵绊着记忆深处的故乡……
毕竟国际航线上的乘客来自世界各地,有着不同的饮食习惯和文化背景。因此,提供西餐或特殊餐的选项同样重要,这不仅是对乘客多样化需求的尊重,也是航空服务国际化的体现。
所以我们肯定要在保持中餐为主的同时,同样提供西餐选择。
以海航为例,在伦敦-长沙这条航线的公务舱餐食菜单里,有开胃小食、前菜、沙拉、主菜、芝士、水果、甜点、小吃、轻食,以及各种饮料酒水。
不论是中式还是西式,菜肴种类都比较丰富:
需要说明一下,这份“菜单”中开头那个“随时用餐”(Dine any time)是指公务舱没有固定用餐时间,旅客不需要跟着乘务员的服务流程走,可以随时要求上餐。
其实作为公务舱旅客来说,不管中式西式,只要你想吃,这一路可以不停地吃,嘴巴都忙不过来。
但客观来说,毕竟飞机厨房的储存空间有限,西式或中式、米饭或面条,都会按照一定的数量配备,就像饭店一样,偶尔会遇到某种热门菜品售罄。如果没有提前预订,旅客有时候也会遇到想吃面条只剩米饭、想吃中式只剩西式的情况,这都十分正常。
而站在航司的立场,他们也一直在探索多样化的餐饮服务,用数字化的方式满足旅客需求。以东航为例,在其官方App上,旅客可以提前浏览所有航班的详细餐谱。
这一功能不仅允许旅客在出行前了解将被提供的餐食选项,包括公务舱和经济舱,也包括中餐和西餐等各种菜品,还能查看特殊饮食需求的可用选项,如素食、儿童餐或特定宗教餐食等。
旅客只需要在乘机前某个时间段内提前向航司预订自己想要的特殊餐食,乘务员一般便会按照特殊餐订单向预订的旅客优先提供(各航司情况不同,以各航司实际规定为准)。
当然,飞机上也会遇到飞机餐不符合旅客的宗教用餐习惯、旅客对某种食物过敏或旅客身体不适(比如低血糖、糖尿病)等有特殊用餐需要的,乘务员往往会通过将机上其他富余餐食重新拼装组合,或善意让出自己的机组餐中适合旅客的菜肴,来尽量满足旅客需求。
但我们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说过,不提倡乘务员在非必要情况下给旅客提供机组餐,本来“帮你是情分,不帮是本分”,一旦助长极个别人养成“把你的机组餐开给我,不然我就投诉你”的习惯,于公于私、对人对己都是弊大于利。这是另一个话题,本文不做过多赘述。
总之,中国航司的飞机餐服务的策略应该是一种文化和市场需求的平衡艺术,通过不断地创新和优化,不仅能够展现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多样,也能够为全球旅客提供更加美好和难忘的旅行体验。
我们很乐意看到中国航司在改善飞机餐品质方面投入越来越多的诚意和情感,让游子体验到异国的风情,体会明天的去向;让归客感受到家乡的味道,不忘昨日的来处。
吃得开心睡得香甜,飞行中小确幸,大概就是如此罢。
2020年之前的图,所以我和她都没有戴口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停机坪 (ID:tingjiping789),作者:停机坪大表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