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ID:Global_Academia),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原文标题:《〈细胞〉重磅:幽门螺杆菌之外还有促癌凶手!这种细菌也可引发胃癌》,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不少人应该听过幽门螺杆菌的大名,作为一种导致人类慢性感染的常见微生物,其全球感染率已经高达50%。这些细菌会定居在胃黏膜,引起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更危险的是它还能促发胃癌,也因此被世界卫生组织归为胃癌的I类致癌物。200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就被授予澳大利亚的两名科学家巴里·马歇尔(Barry Marshall)和罗宾·沃伦(Robin Warren),表彰他们揭示了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之间的关系。


不过根据已有论文的数据,在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的人群中,大约只有1%~3%的人最终会罹患胃癌。这也提示我们,除了幽门螺杆菌本身,在复杂的消化道微生物组中还可能藏有共同促发癌症的凶手,它们可能会协同发挥作用。


在最新的《细胞》论文中,来自香港中文大学的于君教授与沈祖尧教授团队通过分析不同胃部肿瘤发生阶段、且幽门螺杆菌阴性的患者样本,发现有其他病原体同样在胃部肿瘤中高度富集,其中咽峡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anginosus)引起了作者的极大关注。这种细菌主要定植于口腔、鼻咽,可以引起化脓性感染,同时它能够忍受酸性(pH3-5)的生存条件,这暗示咽峡炎链球菌能长期定植于胃黏膜中,引发负面症状。



为了探索咽峡炎链球菌与胃部环境相互作用,以及有无促进胃癌发生的可能,研究团队重新分析了各类胃部样本中咽峡炎链球菌的丰度,与浅表性胃炎样本相比,已经达到萎缩性胃炎、肠化生(胃癌的癌前病变之一)阶段的样本中咽峡炎链球菌数量明显上升,并且在胃癌样本中达到最高。这说明这种细菌在胃癌进展中有潜在促进作用。


▲咽峡炎链球菌能够在胃黏膜中定植并引发炎症(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小鼠实验中,作者尝试给胃部植入了一些咽峡炎链球菌。两周后,他们观察到小鼠胃黏膜中已经生存了许多咽峡炎链球菌群落,26%的感染小鼠存在轻度至中度的急性胃炎,同时促炎的趋化因子显著上升。而在相同条件下,幽门螺杆菌感染小鼠发生轻度至中度的胃部炎症的比例为44.5%。


在长期观察中,作者发现咽峡炎链球菌会在胃部黏膜层持续性扩散,但是不会引起结肠炎症,也不会影响小鼠进食和体重,胃部仍然是受损核心。感染会使得胃部长期处于慢性炎症下,与单独感染幽门螺杆菌相比,两种细菌合并感染会显著增加胃部癌前病变和肿瘤的风险。这说明两者存在协同促癌的可能。


▲研究示意图(图片来源:参考资料[1])


令人惊讶的是,咽峡炎链球菌感染发生9个月后,小鼠的胃部就会出现胃部萎缩、肠化生等严重症状,这无疑为肿瘤发生埋下了伏笔。如果用诱导剂促发小鼠胃癌,咽峡炎链球菌的存在会使得情况变得更糟糕,与仅使用了诱导剂的小鼠相比,感染了咽峡炎链球菌的小鼠肿瘤数量会更多,肿瘤体积更大。


从机制上来说,咽峡炎链球菌想要在胃部定植离不开自己的表面蛋白TMPC,它能与胃上皮细胞的膜联蛋白A2(ANXA2)结合,并激活下游的信号通路。无论是抑制咽峡炎链球菌的TMPC,还是敲除胃部细胞的ANXA2,都会减少细菌的附着和侵袭。


综上,新研究为幽门螺杆菌以外的微生物能促进胃癌发生提出了全新见解。未来的研究将进一步探索,这些细菌会如何与免疫细胞互作,以及益生菌能否阻止这类负面作用。


参考资料:

[1] Streptococcus anginosus promotes gastric inflammation, atrophy, and tumorigenesis in mice. Cell (2024). DOI: 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4.01.00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学术经纬(ID:Global_Academia),作者:药明康德内容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