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哈尔滨旅游爆火,相关话题讨论度非常高。有个有意思的舆论现象,正常人关注的都是哈尔滨好不好吃、好不好玩,以及服务质量和节日承载能力如何,有些人却试图论证哈尔滨旅游爆火是因为“消费降级”,因为大家都没钱了所以才选择去东北旅游。
且不说对于南方“小土豆”们,这个元旦假期去哈尔滨的飞机票是什么价,实际上今年的旅游数据无论拿来说明升级还是降级都没有意义,显然今年旅游业还处在复苏期,人次和消费数据都比过去三年高很多,但又还没恢复到2019年的程度,全世界都差不多如此。
今年的舆论场上,消费降级已经变成一种车轱辘话术,一个领域的消费不管是涨了还是降了都可以被人解释成消费降级,降了就是没钱,涨了就是口红效应。出国的人少了是没钱,雅诗兰黛降价了是没钱,罗振宇的演讲没人看了是没钱,反过来餐饮数据涨了是口红效应,票房数据涨了是口红效应,零售数据涨了是口红效应,电车大卖也成了没钱的证据。这种车轱辘消费降级论的意义到底在哪?
其实,消费降级本来就是一个消费主义语境中的伪概念。比如旅游业,对于那些消费降级论的车轱辘脑袋来说,似乎只要旅游者不是去欧洲滑雪,去帕劳潜水,去日本买大几千块的智能马桶和电饭煲,那就是消费降级了。这类概念的潜在逻辑是“贵就是好,便宜就是不好”。“口红效应”也是纯粹的消费主义语境下的概念,这个概念默认人们必须不断追求溢价更高的,智商税含量更高的商品。
然而实话实说,工业社会中绝大部分服务也好,产品也好,在商品使用价值达到边际之后,超出的溢价只有两个作用,即满足富人的阶级隔离需求和满足普通人的虚荣心。即使是在资本主义语境下,产品的使用价值也不会由纯粹的价格来决定。
IT产品就是最典型的代表,在产业规模和技术成熟之后,在商品使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IT产品的价格就是一直在下降的。只要不追求款款都买最新发布,每隔一两年,用差不多的价格就可以买到性能更好的电子产品。如果哪一天我们需要花更多的钱来买同样使用价值的产品,那只能意味着社会的生产力倒退了。
电商平台的平价衣物真的不如商场大牌吗?喝蜜雪冰城就比喝星巴克低人一等吗?这么多年各种花里胡哨的“哪李贵了”到底有多少是智商税,大家心里真的不清楚吗?
剥离消费主义的光环,使用同样多的钱不断获得更好的产品和服务才是工业化社会的逻辑。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自然是要不断消灭由资本主义消费社会逻辑驱动的产品溢价,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社会购买力远超那些人均GDP同样处在一万美元国家的原因。
最近有个生动的回旋镖,知乎上有个2014年的老问题被翻了出来,内容是“什么情况下中国的汽车也能像美国一样卖几万RMB一辆?”,老网民应该还记得当年网上吹捧西方的一大理由就是汽车数码之类的工业产品比中国便宜,显然,这些人当年也认为便宜就是好,然而这才刚过了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汽车最便宜的国家,逻辑怎么又变成了越贵越好呢?
抛开产品价格,我们来看看社会消费数据有没有“降级”。旅游业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而其他消费数据与2019年相比都在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42107亿元,商品零售305002亿元,餐饮收入37105亿元,而2019年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6674亿元,商品零售264109亿元,餐饮收入32565亿元。两者对比,社会消费品总额增长15.2%,商品零售增长15.5%,餐饮零售增长13.9%。
显然,这些数据的增长与通胀关系不大,过去四年我国通胀率一直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尤其在猪肉等食品材料价格大幅下降后,CPI也维持在低水平。电商领域,拼多多对阿里的逼近也能说明并不是因为商品变贵了才导致数据增长。
电影领域,2023年总票房为549.15亿元,这一数据不如2019年,然而主要因素是由于好莱坞电影的拉胯,2023年好莱坞引进电影中没有一部电影票房表现优秀,单独算国产电影票房已经达到了历史最高值。
面对这些数据,一种“疯狂消费是因为没有信心”的车轱辘话术又相应出炉,认为大众消费也好,人山人海的旅游和跨年也好,是因为对未来没有信心,所以及时行乐,提前把钱花完。虽然这和前面“没钱了不敢消费”的逻辑互相打脸,但车轱辘话复读者们只能顾头不顾腚了。
那么,大家把钱花完了吗?数据显然不这么认为。大家都知道疫情几年居民储蓄一直在涨,实际上今年也仍然在涨,2023年前十一个月住户存款增加9089亿元。
现在问题来了,消费和存款都在涨,把这些数据按在车轱辘们的脸上,他们就只能硬着脸皮说因为大环境不好,一部分人在拼命存钱另一部分人在拼命花钱。这种话术毫无意义,不同阶层的储蓄和消费习惯从来都是不同的,处在不同行业周期的人们行为模式选择也是不同的。同样处在2023年,直播带货发财的人和房地产爆雷的人消费逻辑可能一样么?
所以,到底为什么各项数据都不支持的情况下,一些舆论仍然要反复用车轱辘话论证中国的消费力在下降呢?
原因很简单,大量城市的房价已经开始阴跌了,这些舆论反反复复地强调中国消费力下降了,实际上真正想说的是中国的购房消费下降了,话术绕来绕去,最后总是会导向救房地产。(当然,这种舆论不止跟房地产有关,跟金融等行业也有关,房地产是主要因素。)
我们在前天的跨年文章《跨年、烟火与狂欢——2024的寓意》中写到,“普通人想在节日放烟花,有人就要将放烟花说成与国际和自由接轨;普通人买了房不想跌得太快,有人就要大喊死保房地产;普通人说没钱消费,有人就鼓吹减税和放水;普通人抱怨看病难,有人就高呼医疗私有化;普通人想理财赚点外快,有人就要求信托刚性兑付。互联网媒体大发展的十余年,从不缺少自称为民请命旗号的肉喇叭,但这个民绝不是真正的一般劳动人民。”
实际上,国内舆论目前对房地产的态度是比较微妙的,一方面大家抱怨房价高,另一方面已经高价上车的群体并不希望房价现在就跌,起码不希望跌得太多太快。于是,这种矛盾的心态就很容易被舆论利用。这些舆论当然不会公然说房价越高越好,但他们会用各种话术告诉你“中国不能不救房地产”。
很多话术我们之前都批判过,典型的比如“房地产占中国GDP的50%”,实际上我们以房价高企的2020年来看,房地产占该年GDP 7.34%,与建筑业合计占14.5%,这当然是GDP的大头,但显然与房地产一降中国经济就不行了的话术相去甚远。
比如“政府拿走了房地产收入的70%”,我们在《谁在替碧桂园们喊冤》等文章中已经说过,在政府卖地的“毛收入”中,拆迁补偿、N通一平等费用占到80%,政府自身可支配的“净收入”只有20%,地价毛收入和税费加起来也只占到40%左右,而且政府卖地收入多数都投入到了基建和公共服务中,而房地产商赚钱之后又在干什么?
比如“房地产是人民币的价值根基”,这种话就是典型的欺负普通人不懂经济学,混淆了货币创造和货币的价值基础,把人民币的信贷派生机制和货币本身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混为一谈。
比如……
话术实在五花八门,但背后的目的总是在鼓吹保房地产,更准确的说是鼓吹保具体的房地产企业和“企业家”。
正如我们之前所说,既得利益者可以豢养各种媒体和发声筒,而普通人,维持日常生计和家庭忙碌都已经无暇分身了,哪里有多少时间和资源参与舆论发声,又有多少精力和智力资源去分辨各种五花八门的话术?
每每中央发布一些稳健性政策,这些舆论一定会往“保房地产”的方向解读;而对于“防范重大金融风险与道德风险”原则,他们不断过度解读前者的同时,刻意地对后者避而不谈。
的确,房价如果短期内剧烈波动会产生金融风险,但防止金融系统出现问题的同时,不代表不需要清算有些人之前的不当牟利,而且,一个行业在野蛮生长到极限后,对此前不当牟利的行为进行清算才能让行业回到正轨,继续健康发展。
我们可以看看瑞幸的例子。2020年左右随着半佛仙人等UP的传播,瑞幸“美股杀手”的名头深入人心,当时大家都以为这家公司命不久矣,结果三年之后,瑞幸却实现了逆风翻盘。原因何在?其中关键因素是及时进行内部整改和重组,调查和清算了之前靠财务造假圈钱的陆正耀,重新树立了内部纪律。虽然对陆正耀的清算并不完全彻底,但也让瑞幸走回了正轨。
很多中国资本家总以为大众想对他们劫富济贫,实际上是他们自身获得已经超出均衡的收益之后,还要进一步攫取远超“应得”的利益,最终引发经济上和法律上的反弹当然是必然事件。
如之前《国家曾给教培台阶下,教培却把台阶当迪吧》一文中写到,从2018年到双减前,国家三令五申禁止无证执业、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大额长期预收款等行为,结果教培行业置若罔闻,最终引来了所谓的“一纸禁令”。
比如蚂蚁金服,如果不是因为手伸得太长,也不会引发后来的监管处罚。再比如某国民公公,前几年曾经被认为是地产行业内“断臂求生”的典范,为什么今年又被卷进漩涡中?本质上是均衡的弹弓强力反弹的结果。
当然,个人意志很多时候可能无法左右资本逻辑的驱动,但食得咸鱼抵得渴,出来混总是要还的,这个行业内的风云人物们享受过的荣华富贵是普通人几辈子努力也无法得到的,既然不能激流勇退,就要有愿赌服输的预期。
过去二十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伴随着房产价格的快速上涨,房地产业的发展又快速提升了中国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的红利在房价上的体现非常不均衡,小城市与大城市之间,先进城者与后进城者之间天差地别,不过无论如何,对于那些以自住为主,不靠房产获取资本利得的家庭来说,房价带来的红利整体上都可以算是凭自身劳动和机遇所获得的分配。
但显然,如地产商、收租者、炒房团等群体的所得是远超本身劳动贡献的,而这些群体也成为了金融风险和道德风险的重要形成因素。处置过往的不当得利问题,正是为了不让风险为普通人买单,也是为了树立正确的激励导向。
在过往,房地产充当了金融投资品的角色。未来,随着国家经济和金融结构的调整,房地产终将回到大宗消费品的本质。一鲸落万物生,背靠中国强大的工业链与广阔的市场,从畸形房价中释放出来的平价购买力将会重新定义”消费升级”的概念。
笔者15年购买55寸彩电要三千,去年中购买65寸性能更好的彩电只要不到两千,这才是普通人的消费升级
普通人需要的产品不是各种奢侈品和智商税,而是强大工业产能可以广泛提供的物美价廉的产品,正如迅猛崛起的国产汽车。普通人需要的服务不是欧美天价教育医疗和各种资本主义人上人服务,而是充分消灭资本和阶级溢价后的平价亲民服务。
在充分消灭垄断运作、金融投机和消费主义制造的种种溢价后,中国广大群众会真正实现“消费升级”,大市场内循环的格局也将由此完成。而这一切,要从推动房地产从金融品向消费品的转变开始。
所以我劝车轱辘喉舌们也不用急,等房地产彻底变成消费品了再鼓吹呐喊也不迟。
毕竟,按照著名的张话理论,房价降级了就等于消费降级了,都是机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天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