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了霓虹灯香港变得陌生了

“几十年历史,说拆就拆?”

这句对白,来自中国香港送选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灯火阑珊》,张艾嘉回忆着香港霓虹灯招牌一步步走向没落,正是现实的映照。

就在最近,油麻地的知名地标——老牌餐馆美都餐室的霓虹招牌被正式拆下,引起了热议。



五光十色的霓虹灯招牌,曾是香港最有识别度的景观。八九十年代其密度达到顶峰,街头巷尾无论大店小店,一块独一无二的霓虹招牌是标配。

对于内地游客而言,如果90年代末千禧年后去过香港,回看当时的照片,满街霓虹灯也一定是最迷人的风光,和维港海景一同成为香港记忆。

在近十年里,这一“霓虹文化”却走向了衰落。如今走在香港街头,已是完全另一番景象。



这一是因为许多上世纪制作的老招牌年久失修,屡屡造成事故,香港政府加强了安全管理,大量招牌被拆除。

另一方面,这项手工传统技法被新的科技招牌取代,老师傅接连退休,断了传承。

香港的霓虹时代结束了,我很想念它。

01

油麻地经典地标被拆下

这家美都餐室位于油麻地庙街,1950年开业,至今已有73年历史。



因为老香港装修风格、彩色格子窗和巨大的霓虹灯招牌,它成为当地热门的打卡景点,《九龙冰室》《追龙》等许多电影都在此取景。

写着“美都餐室”的这块霓虹灯招牌,已经挂在庙街半空58年。

在收到香港屋宇署的拆卸要求后,11月9日下午1点,这块年过半百的灯招终于被拆下。期间不少游客专程来此合影留念,告别一个时代。



这块“美都餐室”其实很能代表香港的霓虹文化发展过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电视机尚未普及,醒目的霓虹灯招牌成了最能吸引眼球的宣传。

无论是餐馆、药房、当铺或商店,只要有买卖新开张,老板就会先找本地书法名家,定好店招字体,然后交给霓虹灯手艺人,靠手工将一根根玻璃灯管加热弯曲,注入气体,拼成独特的霓虹灯招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些霓虹光景代表了香港最繁华的岁月,从市井气息的夜总会、酒吧,到维港两岸高楼上的跨国大企业,正是它们的无数招牌照亮了香港的夜。



从2014年屋宇署出台新的招牌管理条例后,这些年久失修的、尺寸超标的或是废置多年的招牌,被成批拆下,其中包括许多“美都餐室”这样的经典地标。

比如去年8月,同处油麻地的中式裙褂老字号“冠南华”被拆下,就引得不少香港人惋惜。

这组招牌由于“成双成对”,做的又是礼服婚纱生意,一直被称为“最幸福霓虹灯”,见证过无数新人浪漫。外国旅游网站将其评为香港最有特色霓虹灯之一。



今年3月,深水埗“南昌押”典当行著名的“蝠鼠吊金钱”灯牌,以及湾仔庄士敦道“利工民”的著名金鹿招牌先后被拆下。

利工民以透气的金鹿线衫闻名,李小龙穿着利工民底衫亮相大银幕让这只金鹿声名大噪。



三家分店里,湾仔是仅剩的有霓虹灯招牌的一家,也没能逃过历史的车轮。

02

从月入4万到糊口都难

香港青年导演曾宪宁目睹了霓虹文化的式微,决定让霓虹灯在电影里当一回主角,于是有了《灯火阑珊》。

“香港电影和霓虹灯的关系很密切,也是世界观众认识香港的很重要的元素。我想在它们消失之前,在银幕上给它们一个结局。”

任达华饰演一位霓虹灯师傅,意外离世后,遗孀(张艾嘉饰)与徒弟帮他保住工厂,完成重制灯牌的遗愿,带出了一场霓虹灯回忆之旅。



在影片末尾,画面中出现了多位现实中霓虹灯师傅的身影事迹,让人十分动容。

比如已故的尹炳光,享年87岁,入行54年,以制作巨型天台霓虹招牌闻名全港,2001信德中心的999胃泰广告牌,就创下了当时最大霓虹招牌的纪录。



维港两岸楼顶有着不少尹师傅的作品,其中就包括Motorola、Panasonic这样的大公司广告。

Panasonic每个字母高近9米,可惜也在2021年清拆。



还有2017年去世的刘稳师傅,影片中提及的“乐声牌”灯招就是他的屈管作品。

这幅巨大的招牌,用了4000多支霓虹灯光制作,在1973年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轰动亚洲。



《灯火阑珊》的技术顾问胡智楷56岁,是当今香港为数不多的尚在壮年的霓虹灯师傅,入行37年,曾参与中银大厦的霓虹工程。

胡师傅说,在八九十年代鼎盛时期,香港约有100多名霓虹灯手艺人,超过300间灯招制作公司,3000多名从业人员,生意忙到做不过来。



“80年代一个霓虹灯师傅能月入4万,那时候普通打工仔还只有几千工资。除了店招牌之外,红磡每晚都有演唱会,舞台背景也要靠霓虹灯。”

行业的转折点出现在90年代,随着LED(发光二极管)兴起,很多商家开始转向更便宜、更便于维修养护的LED招牌,霓虹灯手艺人纷纷转行。

到了如今,老一辈陆续离世,全港仅剩下七八名霓虹灯师傅,最年轻的也年过40。“过去十几年里,香港90%的霓虹灯招牌都被拆了。” 胡智楷无奈地说。

现在他的工作除了做霓虹灯牌外,还在坚持开班带徒弟,想把这门手艺传承下去。电影里任达华、张艾嘉烧灯管的动作,也是他手把手从零教会的。



香港人信风水讲吉利,曾经银行、珠宝金行做霓虹灯招牌还会“斗大”,师傅们也乐于挑战极限。

到了现在,只有一些店家会出于情怀,制作一些小型霓虹招牌放在店门口,留在顾客的社交网络里。

03

只剩500块霓虹招牌

在这次美都餐室招牌被拆后,有网友称香港“引进内地城管制度,采取大规模执法行动将霓虹灯招牌全拆掉”。

对此,香港屋宇署回应称,其实从没有针对霓虹灯招牌采取大规模执法行动。

在过去十几年里,户外霓虹灯招牌之所以被大量拆除,其目的无外乎只有两个字——安全。



老招牌通过金属支架连在建筑上,支架日晒雨淋难免生锈,香港每年又要经历大强度的台风天。

2008年,湾仔道一家泰国餐馆的巨型招牌塌落,一名路人被砸中不治身亡,震惊全港。此后香港政府开始着力整顿,一年里拆除了6000多个有安全隐患的老旧招牌。

2010年,屋宇署实施小型工程监管制度,根据《建筑物条例》明确了霓虹灯招牌的一系列规范,包括外墙延伸少于4.2米、离地多于3.5米、离车道多于5.8米等。

从2014年开始,依照这类标准,香港有安全隐患、不合规的霓虹灯招牌开始大规模被清拆。到了2022年,全港大约还剩下500块霓虹招牌。



在《灯火阑珊》中,也有对这些管理非常直接的描述,任达华徒弟凭着一腔热血想做灯牌,师傅女儿却泼了他冷水:

“做完要装在哪里?业主同不同意?建筑物条例呢?小型工程执照是什么你又知道吗?”

影片中任达华有一句名言,也代表着香港很多商家的执念:“有招牌,就有生意。”

其实反之亦然,有生意,才能保住招牌。

除了维护巨大的霓虹灯招牌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商家有足够的声量地位,社会民众就更倾向于呼吁保留其招牌,政府会多一分考量。

美都餐室就是个典型例子,作为庙街地标,这块招牌曾一直得以留存。而到了2020年疫情来袭,客流骤减,停业数月。



去年10月,美都餐室原址重开,前来捧场的老主顾们却连连失望,吐槽其变得“又贵,又唔值得食”。

“唯一可取之处只剩怀旧的装修,适合拍照打卡,食物质素实在一般,餐厅员工态度极差。”

“本地香港人恐怕朝圣一次就够,中过伏后便不会再去帮衬,这间餐厅只能继续‘劏游客’(宰游客)赚钱。”

香港霓虹灯招牌的时代虽然过去了,但就像电影《灯火阑珊》所做的那样,还有许多香港创作者在试图用其他方法留住这些光影记忆。



越来越多的经典霓虹灯招牌进入了美术馆展览,老师傅和年轻的艺术家们也在用新的形式,比如霓虹雕塑等,来拓展这门传统手艺更多的可能。

下一次去香港,请留意街头巷尾为数不多的霓虹灯招牌吧,这些可真的是时代的眼泪了。

文、编辑/Cardi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