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发现mRNA疫苗方面作出突破性成果的两位科学家卡里科(Katalin Karikó)和韦斯曼(Drew Weissman),从近几年来他们屡次荣获科学大奖来看,这次获奖可谓众望所归,略感遗憾的是,同样为mRNA疫苗研发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库利斯(Pieter Cullis)未能分享这一成果。


由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选择规则(每次最多不超过3人分享)和自身独特的评价标准,因此总会有科学家也做了重要工作但不能获得诺奖的青睐。尽管这些与诺奖擦肩而过的科学家是否该得奖有些属于有争议的,有些则更公认为是贡献不够位列前三而已。从事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绝非为了获取诺贝尔奖但诺贝尔奖特有的光环加持效应,可使科学家更容易得到公众关注。


因此,了解那些未能分享诺贝尔奖、但也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也有重大价值。由于未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数量比获了奖的更多,因此这里设定三个标准,介绍2000年到2023年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十一位生命科学家。


选择标准:(1)科学家作出贡献的工作已颁发诺贝尔奖;(2)科学家已得到科学界普遍认可并获一系列重大科学奖项,且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部分重大奖项有交集(即共同获奖);(3)科学家在诺贝尔奖颁发时仍在世,但未能获奖。


1. 洪内奇维什(Oleh Hornykiewicz,1926.11.17—2020.5.26),奥地利生物化学家,1960年在帕金森患者大脑中检测到多巴胺缺乏;1961年首次为帕金森病患者使用左旋多巴治疗并取得理想效果。


洪内奇维什丨图源:沃尔夫奖网站


洪内奇维什相关诺贝尔奖:200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由卡尔森(Arvid Carlsson)、格林加德(Paul Greengard)和坎德尔(Eric R. Kandel)三位科学家分享,获奖理由是“神经系统信号转导方面的发现”,其中卡尔森在大脑中发现多巴胺作为神经递质并调节运动能力,为帕金森病的左旋多巴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1979年,洪内奇维什和卡尔森由于“为左旋多巴控制帕金森病开辟新途径”方面的贡献分享沃尔夫医学奖。洪内奇维什还获得盖尔德纳国际奖(1972年)和沃伦-阿尔伯特基金会奖(2014年),被誉为“现代帕金森病治疗之父”。


2. 增井祯夫(Yoshio Masui,1931.1.1— ),日裔加拿大细胞生物学家,在细胞周期调控方面作出先驱性贡献,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在蛙卵中发现成熟促进因子(maturation promoting factor,MPF)的蛋白质,从而深化对细胞分裂过程的理解。


增井祯夫丨图源:拉斯克奖网站


增井祯夫相关诺贝尔奖:2001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由哈特韦尔(Leland H. Hartwell)、亨特(Tim Hunt)和纳斯(Sir Paul M. Nurse)三位科学家分享,获奖理由是“细胞周期关键调节因子的发现”。1992年,增井祯夫和哈特韦尔、纳斯由于“细胞周期调控领域的贡献”,分享加拿大盖尔德纳国际奖;1998年,增井祯夫、哈特韦尔和纳斯凭借“细胞分裂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的发现”,进一步分享美国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3. 瓦尔沙夫斯基(Alexander Varshavsky,1946.11.8—),俄裔美国生物化学家,20世纪80年代阐明泛素介导的蛋白质降解分子机制,并发现该过程在细胞生长和分裂过程发挥着关键性调节作用。


瓦尔沙夫斯基丨图源:拉斯克奖网站


瓦尔沙夫斯基相关诺贝尔奖:2004年化学奖。本年度奖项由切哈诺沃(Aaron Ciechanover)、赫什科(Avram Hershko)和罗斯(Irwin Rose)三位科学家分享,获奖理由为“泛素介导蛋白质降解的发现”。


1999年,瓦尔沙夫斯基和赫什科凭借“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泛素系统及其在细胞中众多功能的发现”,分享盖尔德纳国际奖;2000年,瓦尔沙夫斯基、切哈诺沃和赫什科由于“调节蛋白质降解的泛素系统”发现,而分享拉斯克基础医学奖;2001年,瓦尔沙夫斯基和赫什科由于“细胞内蛋白质降解的泛素系统及其在细胞调节中关键功能发现”,分享沃尔夫医学奖;2001年,瓦尔沙夫斯基和赫什科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此外2014年,瓦尔沙夫斯基还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和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等。


4. 罗德(Robert Roeder,1942.6.3— ),美国生物化学家,1969年鉴定出3种真核生物RNA聚合酶,70年代末开始鉴定出多种真核转录因子,从而推动真核细胞转录机制的理解。


罗德丨图源:拉斯克奖网站


罗德相关诺贝尔奖:2006年化学奖。本年度奖项授予罗杰·科恩伯格(Roger Kornberg),以表彰其“对真核转录分子基础的研究”。


2000年,罗德和罗杰·科恩伯格由于在转录机制方面的研究和阐明真核细胞转录基本机制方面的成就,分享了盖尔德纳国际奖;2003年,罗德由于发现“转录基因的蛋白质机制”,获得拉斯克基础医学奖;此外,罗德还获得路易莎·格罗斯·霍维茨奖(1999年)和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2012年)等。


5. 加洛(Robert Gallo,1937.3.23— ),美国病毒学家,1984年鉴定出人类免疫病毒HIV-1,并证明其是AIDS的致病原因。


加洛丨图源:拉斯克奖网站


加洛相关诺贝尔奖:2008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的1/2由巴尔-西诺西(Françoise Barré-Sinoussi)和蒙塔尼(Luc Montagnier)分享,以表彰“他们发现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德国科学家豪森因发现一种致癌病毒而分享该年的另1/2医学奖)


1986年,加洛和蒙塔尼由于“HIV-1作为AIDS病因的发现”,分享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1987年,加洛和蒙塔尼由于“引发AIDS病毒的鉴定和分离”,分享盖尔德纳国际奖;此外1982年,加洛由于“第一种人类RNA肿瘤病毒的发现及其与某些白血病和淋巴瘤的关系”,而荣获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6. 诺勒(Harry Noller,1939.6.10— ),美国生物化学家,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究核糖体结构生物学。


诺勒丨图源:个人主页


诺勒相关诺贝尔奖:2009年化学奖。本年度奖项授予拉马克里希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施泰茨(Thomas Steitz)和尤纳斯(Ada Yonath),以表彰“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2007年,诺勒和施泰茨由于“核糖体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分享盖尔德纳国际奖;此外2017年,诺勒获得科学突破奖(生命科学)


7. 麦哲托夫(Ruslan Maksutovich Medzhitov,1966.3.12— ),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学家,1997年发现第一个哺乳动物先天免疫受体TLR-4。


麦哲托夫丨图源:邵逸夫奖网站


麦哲托夫相关诺贝尔奖:2011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1/2由巴特勒(Bruce Beutler)和霍夫曼(Jules Hoffmann)分享,以表彰“他们在先天免疫激活方面的发现”(另1/2奖项由美国科学家拉尔夫·斯坦曼获得,令人唏嘘的是,他在奖项公布的3天前逝世)。2011年,麦哲托夫与巴特勒、霍夫曼由于“先天免疫分子机制的发现”,而分享邵逸夫生命科学和医学奖。


8. 舍勒(Richard Scheller,1953.10.30— ),美国神经生物学家,20世纪90年代的一系列发现揭示细胞囊泡运输和神经递质释放的分子机制。


舍勒丨图源:拉斯克奖网站


舍勒相关诺贝尔奖:201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授予罗斯曼(James Rothman)、谢克曼(Randy Schekman)和苏德霍夫(Thomas Südhof),以表彰“他们发现细胞内主要运输系统——囊泡运输的调节机制”。2013年,舍勒与苏德霍夫由于“神经递质快速释放分子机制和调节机制的发现”,分享拉斯克基础医学奖。


9. 索非亚(Michael Sofia,1958— ),美国化学家,开发成功丙肝治疗药物索非布韦(sofosbuvir)


索非亚丨图源:个人主页


索非亚相关诺贝尔奖:2020年生理学或医学奖。本年度奖项授予阿尔特(Harvey Alter)、霍顿(Michael Houghton)和赖斯(Charles Rice),以表彰“丙肝病毒的发现”。2016年,索非亚与莱斯等由于“丙肝病毒复制子系统与药物开发”,分享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奖。


10. 张锋(Feng Zhang,1981.10.22— ),美籍华裔神经生物学家,2012年证明基因编辑系统CRISPR-Cas9在真核细胞内的可行性,后续对基因编辑系统进行改进和拓展。


张锋丨图源:麻省理工学院麦戈文脑科学研究所网站


张峰相关诺贝尔奖:2020年化学奖。本年度奖项由卡彭蒂耶(Emmanuelle Charpentier)和杜德纳(Jennifer Doudna)分享,以表彰“一种基因编辑方法的开发”。2016年,张峰与卡彭蒂耶和杜德纳等由于“作为真核细胞基因组编辑工具CRISPR-CAS的开发”,分享了盖尔德纳国际奖;2016年,张峰与卡彭蒂耶和杜德纳等由于基因编辑方面的贡献,分享阿尔巴尼医学中心奖。


11. 库利斯(Pieter Rutter Cullis,1946— ),加拿大生物化学家,在脂质纳米颗粒领域作出奠基性贡献,该技术对mRNA 疫苗传递至关重要。


库利斯丨图源:英国皇家协会


库利斯相关诺贝尔奖:2023年生理学或医学奖。2022年,库利斯与卡里科和韦斯曼由于高效新冠肺炎mRNA疫苗基础技术方面的贡献,分享盖尔德纳国际奖。


本文选取的十一位科学家,均在生命科学领域作出了重要科学贡献,并得到科学界一定程度认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分享诺贝尔奖。这里不展开分析具体原因,仅为增加公众对他们的理解和认识。还有部分科学家由于中途放弃或早逝等原因,使其成就不仅没得到诺贝尔奖垂青,甚至也没得到科学界普遍赞誉,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克隆完成者普瑞舍(Douglas Prasher)等,这里不再赘述。


参考文献:

[1] Ehringer H, Hornykiewicz O. Distribution of noradrenaline and dopamine (3-hydroxytyramine) in the human brain and their behavior in diseases of the extrapyramidal system. Klin Wochenschr. 1960,38:1236-1239.

[2] Wasserman WJ, Masui Y. A cytoplasmic factor promoting oocyte maturation: its extraction and preliminary characterization. Science, 1976,191(4233):1266-1268.

[3] Bachmair A, Varshavsky A. The degradation signal in a short-lived protein. Cell, 1989, 56(6):1019-1032.

[4] Roeder RG, Rutter WJ. Multiple forms of DNA-dependent RNA polymerase in eukaryotic organisms. Nature,1969, 224(5216):234-237.

[5] Popovic M, Sarngadharan MG, Read E, Gallo RC. Detection, isolation, and continuous production of cytopathic retroviruses (HTLV-III) from patients with AIDS and pre-AIDS. Science,1984, 224(4648):497-500.

[6] Takyar S, Hickerson RP, Noller HF. mRNA helicase activity of the ribosome. Cell,2005, 120(1):49-58.

[7] Medzhitov R, Preston-Hurlburt P, Janeway CA Jr. A human homologue of the Drosophila Toll protein signals activation of adaptive immunity. Nature,1997, 388(6640):394-397.

[8] Bennett MK, Calakos N, Scheller RH. Syntaxin: a synaptic protein implicated in docking of synaptic vesicles at presynaptic active zones. Science, 1992,257(5067):255-259.

[9] Sofia MJ, Bao D, Chang W, Du J, Nagarathnam D, Rachakonda S, Reddy PG, Ross BS, Wang P, Zhang HR, Bansal S, Espiritu C, Keilman M, Lam AM, Steuer HM, Niu C, Otto MJ, Furman PA. Discovery of a β-d-2'-deoxy-2'-α-fluoro-2'-β-C-methyluridine nucleotide prodrug (PSI-7977) for the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J Med Chem, 2010,53(19):7202-7218.

[10] Cong L, Ran FA, Cox D, Lin S, Barretto R, Habib N, Hsu PD, Wu X, Jiang W, Marraffini LA, Zhang F. Multiplex genome engineering using CRISPR/Cas systems. Science,2013, 339(6121):819-823.

[11] Cullis PR, de Kruijff B. Lipid polymorphism and the functional roles of lipids in biological membranes. Biochim Biophys Acta, 1979,559(4):399-420.


本文受科普中国·星空计划项目扶持

出品:中国科协科普部

监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有限公司、北京中科星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返朴 (ID:fanpu2019),作者:郭晓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