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化硅到底什么时候能替代氧化铝?判断钙钛矿项目的差异指标是什么?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链爆发拐点在哪?


这些问题不是出现在材料学术研讨会上,而是出现在新材料投资人彼此日常交流里。


投资人向上游卷去,新材料成为风口已经不再是新闻,最火热的仍旧当属半导体设备、新能源产业上游以及国产化替代方向。


财联社创投通数据显示,去年新材料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和金额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高点。今年以来热度依然不减。据埃米空间数据统计,2023年上半年,新材料发生投融资事件总计113项,涉及总金额约140亿元,涉及投资机构及产业龙头企业达228家。


从默默无闻到炙手可热,新材料产业相关公司有了新故事。不过,小饭桌不止听到一个创始人吐槽称“别再光用钱砸这个产业了”“你说产能过剩,他说我们投的都是优质产能”“之前我们活得好好的,现在卷死了”。


当早期项目估值越来越高,产业的虚火和泡沫开始显现,或许这种“卷”才刚刚开始。小饭桌试图回顾风口来临前,探讨新材料产业的投资逻辑变化。


风口来临前,他们过得好吗?


新材料并不“新”。1851年的新材料是构筑水晶宫的钢材玻璃,到了2020年,新材料就成了组成物联网的关键陶瓷材料。


“材料作为制造业的底盘,分散在千百个行业中,几乎每一个行业都有新材料的应用。新材料不一定是全新的材料,往往是传统材料在新的工艺设备出现时,适应了新应用场景的性能需求。”埃米空间合伙人&副总经理袁征博士告诉小饭桌。


回看材料产业过往,龙头企业的发展逻辑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往往是由国营企业转制,或创始人利用已有资源慢慢做大产业链。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如今被称为“铝业大王”的山东魏桥集团。其创始人张士平原为县棉油厂厂长,自建电厂是为了解决魏桥纺织的用电难题,有了电力支撑后才开始向电解铝产业进军。


贸易起家、研发自有产品再到产业链布局,在这个过程中,企业方对市场需求、上下游资源都非常熟稔。“对于企业来说,以往每年的订单基本可以有所预期,并以此安排产能。”资深材料产业从业者告诉小饭桌,这是一个熟人圈。


实际上没被资本关注之前,新材料产业的一些公司活得并不差。“许多公司是挣着钱往前走。”一位投资人告诉小饭桌,他们刚刚投了家新材料公司,今年前 8 月营收超过5000万元,净利润达到了40%。


不缺资金、资源,没有扩张意愿,何必让公司置于证监会、股民的监管之下,还要接受机构各种条款限制呢?因此这类企业以往几乎没有股权融资、上市需求。而五年甚至十年之前,多是战略型投资者基于产业链布局需求,才关注新材料赛道,进行技术买断或者中小企业收并购。


当然,在风口来临之前,也并不是所有新材料企业都过得好。


埃米空间相关报告显示,新材料技术壁垒较高,进入困难,成功概率相对其他产业较小。另外研发投入高,资本需求大,需要持续地研发投入,供应链壁垒高,认证周期长,回款相对其他产业也往往偏慢。


众多原因使创业尤为困难,直观来看每年中国倒闭的企业数量占当年注册的数量的12%左右,而新材料产业倒闭的企业数量占总比例的17%左右。


“新材料产业细分赛道实际需求量有限,天花板普遍较低。材料产业的利润或者价值一定是延伸到下游器件或应用端。”袁征博士告诉小饭桌,要用产业链拆解的思维去看待具体的行业,产业链的稳定循环性再结合生命周期,判断才能准确。


资本“砸钱”,带来了什么?


估值超过200亿元的碳化硅、从5万元/吨最高涨到接近60万元/吨的碳酸锂、因为超导材料,所有人学习了一遍物理化学知识……


当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到新材料,一名深耕有色金属多年的创始人称突然意识到似乎从原来默默无闻变成了战略性行业了,与此同时,她发现内卷也开始了。


“别人比你快半年,还成为大厂的强势供应商,谁能坐得住。”以往新材料产业的周期常常是五到十年,即便是开发一个有价值的客户也需要至少一两年的时间。一旦插上资本的翅膀肯定要比自己跑要快,尤其是同行们纷纷接受融资开始抢跑的时候,即便之前觉得没必要融资的公司,也得走出舒适圈,去和投资人聊聊看。


“有投资人说我投两个亿,三年内能做到十个亿吗?我斩钉截铁地回答不可能。”上述创始人表示互联网、新消费的砸钱投流量的逻辑,在这个产业上很难实现。


一家新材料企业从开始积累、盈利到上市,正常节奏大概需要15到20年的时间。实际上任何一个基金的周期,可能都没有这么长。而机构想要在持有期间达到增值,便有可能会透支企业潜力。


把本该明年的订单提前到了今年,B轮做的事在A轮就上马,估值上来了。上述从业者表示,这对于企业来讲,违背了自身发展规律。


有机构投了石墨烯相关公司后,投资人发现公司发展情况和五六年前没什么不一样,即便未来会出现爆发式增长还需要很长、很长时间。


资本的优势在于输送资金、补齐产业链上下游、为企业降本增效、输送战略管理人才等等。但有些地方则无法加速,实验就是要做上百次、TO B市场规则复杂。


袁征博士称,新材料产业的早期项目投资与布局需要长期主义和极致主义,传统TMT投资“热点和风口”的逻辑在这一赛道中往往会失灵,需要正视和尊重这一产业的客观规律。


从新能源相关材料产业可见一斑,仅动力电池领域近一年来融资事件已达50起,多是亿元级以上融资。


然而,据24潮团队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动力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与锂电隔膜这5大细分产业链中,企业产能规划均远超2025年第三方研究机构对市场需求预测上限,目前很多核心产业链已隐现产能过剩风险与压力,未来三年内出现严重产能过剩似乎已不可避免。


投资逻辑,变了吗?


新材料产业布局除了了解行业、发掘场景,也在于对未来趋势的判势。而撒胡椒面式的投资方式显然并不奏效,投资门槛愈来愈高,不论是投早、投小,还是求稳往后期看,都面临相应挑战。


迟暮是多年持续关注新材料赛道的投资人。他告诉小饭桌,尽管每个机构的投资阶段喜好和策略不同,现在是本来投早期的便更往早期一步,往后期看项目更要确定性。


“七八年前大家都在投蔚小理,紧接着从最下游一直挖到最上游,投电池、细分材料。再往上没有了,难道去看石油化工吗?”迟暮称,同样的逻辑在半导体、医疗等行业演绎过无数遍。


这两年投资人大多在看未来三到五年才有可能产业化、商业化落地的项目,也有还看不到确切时间的钙钛矿、石墨烯等。


有意思的是常被投资人挂在嘴边的水下项目。投资人字典里的水下项目,大概是那些科技含量高、财务数据好、估值低的风口项目。实际上大多数是被忽略赛道且远离资本市场,没有以下克上能力的项目。


风口之上,也出现很多专为了迎合资本的项目。“最近一两年刚成立,天南海北的人不知道什么原因聚在一起,名头都很豪华,但技术创新一般。”上述投资人称。


也有投资人向小饭桌表示,市面上的项目也会看,但不去凑热闹。“因为只要是一算账就知道肯定是不赚钱,投资还是要回归到最本质的事情上来。”


而有的项目则婉拒了单纯的财务投资人,希望还是尽量产业投资引导基金领投,有下游订单、厂地等资源加持最佳。现阶段有优势的是那些早早抓住了下游,有了产业资源布局的机构。


谁不想先摘去那颗最大且易得的果实呢,只不过增量见顶的情况下,果子也越来越小。


赛道这么拥挤,必然会有人落下去。尤其是新能源上游的新材料领域,价格收缩产量提高,头部企业将对二三线的企业形成挤压。


“一些企业对资金需求非常渴望,未来将出现很多非头部公司逐渐在竞争中被淘汰。”另一名深耕珠三角的新材料投资人对小饭桌表示,机构投进去的风险早已变大,不像早几年每个企业都是100%甚至1000%的增长。


上述投资人称,电池材料相关公司不一定是好的上市标的,因为同质化的企业太多了。他举例称有负极材料相关公司,去年有两百亿产值以及接近二十亿的利润,仍然达不到上市标准。


“项目前期多集中在松山湖实验室这样的国家级科研平台,再到产业化、商业化落地,大家都知道这个周期非常长。”木南资本创始人李雅毅对小饭桌表示,机构方难的是找到性价比高的项目,在合适的时间点参与其中。而留在牌桌上的关键,在于切中产业链上的某一块蛋糕,并占据先机。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迟暮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饭桌(ID:xfzmedia),作者:王露,编辑:张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