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了两篇关于 Notion 的文章,还不过瘾。同样在创业路上,当看到 Notion 的发展路径和曾经的困境之时,我有诸多共鸣,以己推人么,似乎能理解他们的心情和选择。
现在,Notion 如日中天,估值已经达到了 100 亿美金,是一个十足的成功者。我写文章时,特别担心自己会陷入马后炮式的因果总结之中,毕竟,人们总是乐于为每一件事找到逻辑关系。特别是对于 Notion 这样已经取得诸多成就的公司,那种因果关系似乎总是更容易找到——毕竟人家已经成功了,怎么总结都行。
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认为,“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作者将其提供给读者,便于他发现没有这本书的帮助他就发现不了的东西。”是这么回事,我看 Notion 的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对内心已有想法的印证,或者补充。
希望我的几篇文章,也能对你有类似的启发。今天,我想再以零碎的、列表的方式,把前两篇文章没有着重提到的感受再做一次梳理,算是 Notion 系列文章的完结吧。
1. Notion 的产品是一步步长出来的。0.5 版本时看起来是文本编辑器,1.0 版本加入了 List 和 Wiki 的特性,2.0 版本又引入了 Database。但从采访来看,其实创始人 Zhao 一开始的构想至少是 2.0 版本时的样子,一款 All In One 的协作工具。
2. 但他们并没有一步到位,而是先从 0.5 开始,一步一步往前滚。这样做,核心的原因是他们人力有限,同时又需要快速获得市场反馈,所以,只能把大的构想,拆为多个连续递进且可用的版本出来。
3. 试想一下,如果 Notion 一开始就有 30 个工程师,那很可能就是另外一种路径。墨问西东也是这样,我们这一年半,从墨问便签开始,一步步往前走,直到下个月,才能算初步实现了我们创业时的构想。
4. 没办法,资源有限,这种路径是深思熟虑之后的平衡。但同时,我也坚信,资源有限不是坏事,它确实可以倒逼我们思考什么是重要的。Notion 的迭代路径,也让我想起来一张曾经在产品圈子里流传的图片。
5. Notion 最开始的几年时间,一直围绕着文档能力进行迭代。但在它问世的那个时代,文档市场早已经是红海了。Microsoft Office、Google Docs、Evernote 等等产品已经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书写和协作需求。
6. 那为什么 Notion 能从夹缝中长出来呢?我想了很久这个问题,得到的答案是一句宽泛的话,源自张小龙: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产品。这有点像王兴说的“没有人永远年轻,但永远有人年轻。”
7. Notion 独有的 All-in-one 体验、灵活可拖拽的块编辑器,以及双向链接等特性,对于其他成熟产品而言,完全是代际之间的差别。用 Ivan Zhao 的话说,“像微软 Office 这样的守旧派已经被拆分成许多独立的文档、电子表格、笔记等应用程序。这种设计并不一定合理。”
8. 有人反驳,Notion 的功能并不是首创的,为啥能如此成功?比如双向链接,是 Ted Nelson 上个世纪的发明;批注式、修改记录、文档副本的协作功能,2013 年发布的产品 Quip 是鼻祖;2.0 版本中 Table 和 Database 的五种视图,首创也另有其人,Airtable。其实,这是对创新的误解。
9. 就像 Paul Graham 说的,创新,并不意味着旧东西不存在,而是新东西的存在。在产品功能上,Notion 借鉴已有的 Block、Wiki Database 理念,形成了自己的 Block- Page-Database 风格,而且 Notion 在产品理念方面是有创新的。Google Docs 在 Office 的基础上完成了线上化和同步协作的蜕变,但它的设计仍然可以理解为是对 Office 的迭代。而 Notion,则是重新对文档做了定义,打破了人们已经形成的固有观念。这一点,实在太厉害了。
10. Ivan Zhao 其实非常坦诚,“我们的灵感来自历史。坦诚讲,Notion 并没有发明什么新鲜的事物,只是在复刻历史。”因为他清楚,对 Notion 来说,功能是否首创并不重要,产品体验才是重点。这是被很多人误解的。
11. 业界都认为产品的功能远比体验重要,理由是产品经理在前端设计师的上游,干的活自然也高别人一等。Zhao 的观点是:“相比开发,我更多参与设计。因为 Notion 本质是一个工具。工具意味着什么?必须好用,对吧。就像一支笔,任何笔都可以写字,这是它的功能,但一支笔有多好用,核心取决于我们拿在手里时的使用感有多好。所以,Notion 的团队,我们非常关注细节,比如写文档的时候手指感觉如何,分享文档的时候是否简单流畅。”
12. 他还提到一点,我认为是被不少产品人忽略的——做工具必须有趣。“这代人有 Instagram、Snapchat、Facebook 陪伴,习惯了有趣的软件。所以,Notion 不仅要使用感好,还要有趣味性。我喜欢类比乐高,耐用、简洁,富有趣味,而且你可以用任意方法搭建出任意模型,就像 Notion 一样,用户可以搭建自己想要的生产力工具。既然人人喜爱玩耍,喜爱玩具,为什么不让工具更像玩具一样呢?”
13. 之前我们和第四范式的联合创始人胡时伟聊,ToB 和 ToC 的软件差异,最明显的其实就是用户体验。咱们回忆自己每天使用 App 的体验,下班的时候所有的软件都是把我们当上帝服务的,生怕你跑了,用各种算法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但上班的时候,所有的系统都是必须用,不用不行。天差地别。这也是 Notion 做 ToB 的优势所在。
14. 所以 Notion 的产品魅力,一部分源于对使用感的极度关注,一部分源于对人性的捕捉。在设计上,Notion 找到了两个长期不变值得坚持的原则,然后一以贯之,这是多么聪明,又有智慧的做法。新的风口来去匆匆,想做一款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产品,就需要保证产品的内核是长期有竞争力的。
15. 同样都是基于文档的团队协作工具,比如国外的 Google Docs,国内的石墨、腾讯文档,为什么 Notion 能值 100 亿美金?评论区有同学问。我是这样理解的,投资人的估值逻辑是参考 Slack 和 Zoom,他们属于一类产品。虽然现在 Notion 有很多个人用户,但其实,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 SaaS 公司。
16. 说到 SaaS,我想表达另外一个观点:ToB 的产品,离业务越近越刚需,离钱越近越刚需,越能嵌入到客户的业务流程中越刚需。Ivan Zhao 曾经谈过他们发展的三个阶段:1.0 的核心是 List,2.0 的核心是 Database,3.0 的核心是 Workflow。
17. 从一开始 C 端用户很喜欢的生产力工具,Notion 一步步长成了 B 端的知识库软件、项目管理软件。现在,他们切入到了更大的市场,定位是一个应用构建工具,就像软件世界的乐高一样(software tool-making)。企业可以基于 Notion,组装出来各种各样的业务系统,或者与五花八门的系统集成。
18. 你看,是不是越来越刚需,越来越嵌入到企业的业务流程中?有时间的话,你可以看看飞书、钉钉类的产品,这些年他们迭代思路也是这样。从一个 IM 类的用于提高团队的协同效率的产品,逐步延伸到更接近业务场景的功能。
19. 更让我有启发的是,Notion 这家公司始终在经营上保持克制。它在 2.0 版本发布之后就开始盈利,创始人的逻辑是先盈利,而不是先扩张。这种想法在当时那个时间段,多多少少需要一些定力。毕竟很多资本驱动的公司都不是这么玩的。
20. 在产品没有找到 PMF 之前,忍住不去扩张,保持较小的团队规模做事情。我知道,很多创业公司的经营方式是这样的:定一个激进的目标,拆解路径和要做的事情,拆解完之后,发现想完成这些事,需要招几个人。最后,逻辑变成了,想完成某个目标,必须加几个人。他们总是想着通过加人的方式解决问题。
21. Notion 的社区做得很好,我认为是它独特的制胜法宝,塑造了一批黏性极强、自主推广、周边赚钱的“精神股东”。这一点,墨问西东也还在学习之中,这一点,等我们实践一段时间后再回来细聊。总之,它的社区构建和给用户的参与感,值得我们借鉴。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