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漂多年的王茉,回家待了两年。再回上海的时候,习惯性去自如挑选可以合租的房间,却发现刚过完四十岁生日的她,已经失去了合租的资格。


有相同遭遇的不止她一人,不少租客都发现自如在合同中明令限制40岁以上人员参与合租。


工作人员解释说,合租者的年龄需要在18~40岁内,这是一直以来的规定。而整租则没有类似的限制,可以随意选择。


乍一听,这话好像没什么错,只是提供了“差异化服务”。


可仔细一想才发现,从不久前的青旅入住限制,再到如今连合租权都被剥夺,中年人的社会生存空间,似乎正在不经意间被一次又一次压缩。


40岁的优秀舍友


王茉的老家在甘肃天水的一个小县城里,七年前来上海打拼。


因为还是比较注重生活品质,所以她一直在自如的平台上合租。虽然价格稍高一点,但是住起来省心,有一种安全感和熟悉感。


两年前,她因为家庭原因回家待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擅长的工作在老家并没有对口岗位。思来想去,她还是决定回到上海。结果却出现了开头一幕。


小城市普通家庭出身的她买不起房,也没打算婚育,而且年过四十要考虑到存钱,合租其实是很划算的选择。


知道自己年龄大,和小一辈有代沟,她就在生活中尽量招呼着年龄偏小的舍友。


自己下班早,有时候做好饭等舍友一起吃。


因为租房经验丰富,有各种漏水、家具修缮问题,她也总能快速想办法解决。先是自己上手处理,实在不行就打电话叫人,基本轮不到舍友插手。


同住的小姑娘社恐,入职的时候不知道怎么开口,她热情提供建议,因为“在她身上看到了年轻的自己”。


平心而论,她觉得自己绝对算得上一个不错的舍友,可是“一刀切”规定下,她还是被划到了既定用户之外。


和年轻人合租,有生活习惯差异


必须承认,一部分中年人的生活习惯的确和年轻的单身租房者会有冲突。


林紫就不止一次抱怨过她的合租者。


24岁的她为了攒钱,合租了个一室一厅“老破小”里的小卧室。没想到原来室友到期后没有续约,房东把客厅改造成的主卧租给了一对中年夫妻。


一开始,她虽然有点不适应,但还觉得这没什么,毕竟每家都有自己生活的难处。


结果住了不到一个月,她发现自己简直无法忍受这对室友。


因为自己做饭少,不大的厨房便全部被对方东西塞满。有一天打开冰箱想放点剩菜,才发现对方完全没有为自己预留空间。


而且中年人睡眠少,又勤快,不是早起洗衣服,就是晚上剁肉,这让林紫觉得家里好像永远没有安静的时候。


更糟糕的是,最近这两人还接来了放暑假的孩子。看起来不超过5岁的小男孩,正是精力最旺盛的时候。每天哭喊、奔跑、打闹,好像永远有用不完的力气。


于是她从此过上了不用闹钟的生活,因为每天早上六七点,必然会有小孩哭闹或者尖叫的声音吵醒她,紧接是大人斥责或安抚的声音。


听着隔壁洪亮的喊声,林紫抱着枕头无奈地看着天花板,天知道她已经多久没有睡过好觉。


或许正是因为这样较大的生活差异,才有了开头自如的严格规定,直接切断了中年人的合租权。


被拒绝的不止合租


其实近年来,将中年人“拒之门外”的不止自如。之前,就有北京多家青旅拒绝35岁或者40岁以上人士入住。


上海、广州、杭州等多个城市的青旅也都存在入住年龄限制,大多限制都在40、50岁以上。


当问及理由时,店家的解释基本都是“年龄大的人住上下铺不方便”,以及“青旅主要面向年轻人,而中年人和年轻人的作息存在差异”。


身边经常单人旅行的朋友感叹说,十几年前旅游住青旅的时候,各个年龄段的人聚集在一起谈天说地,一直是心中的美好回忆。


没想到如今自己到了中年,却连入住资格都没有。


青旅和合租虽然“闭门”,但至少不是大多数人的刚需。对于很多人而言,职场对中年人的排斥,后果更加严重。


没有企业会直言“我们不要中年人”,但是“35岁是一道坎”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四川大学的研究报告显示,上海八成以上,成都七成以上的岗位都要求应聘者年龄不超过35岁。


智联招聘发布的问卷调查也显示,80.1%的中高龄求职者认为找工作最大的是年龄限制。


“中高龄”在过去指40岁以上,现在已经变成了35岁以上。


年龄限制尤其体现在互联网这样迭代更新较快的行业中。到了35岁还没升到管理层,不仅更容易被“优化”,也更难在行业中重新应聘。


两年前脉脉数据研究院的一项“大型互联网企业员工平均年龄”调查,让所有人为之唏嘘。


被调查的是国内最有代表性的20家企业,其中以字节跳动、美团、滴滴等为代表,超过一半平均年龄都在30岁以下。


字节跳动和拼多多的员工年龄单拎出来还要更低,平均在27岁以下,连30岁都不到。


于是似乎也不难解释,为什么腾讯T13级技术专家黄希彤会在47岁这年被裁。就算是前端最高级别的专家,也被认为敌不过“年龄优势”。


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中年人更容易伤病,更难适应高强度的工作节奏,会增加公司的用工成本。


而且这些企业本身产品就更多面向年轻人,本着“年轻人更懂年轻人”的原则,招聘时也更喜欢去应届生中“掐尖”。宁可对优秀应届生开出高薪,也不愿留住“老人”。


从生活到职场,中年人被迫一退再退。


每个人都是主角


被忽视的中年人,本来也是社会主角之一。


在青山资本的调查中,如果将35至60岁人群定义为中年,那么中国一共有5.3亿中年人,占总人口的38%。


无论放在哪里,这都是不可被忽视的一股力量。


但也是这样一群人,最常被人忽视。


在互联网上,中年人是被“吐槽”的那一批。


在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论坛中,他们常以“东亚父母”的负面形象出现,备受谴责。


在生活中,中年人又切实承担着更多家庭重担和社会压力。


既要照顾长辈身体,带出门一起医院看病,出行旅游。


还要应付家里的吞金兽,几万块钱可能是几个月的工资,但对孩子的辅导班、暑期研学来说只是“洒洒水”。


再加上房贷、车贷,中年人的生活确实没办法像年轻人一样恣意挥洒。


到如今,一些不友好的社会限制让本就压力巨大的中年人选择更少,一点点压缩着他们的生存空间。


都说未来属于年轻人,可是再年轻也有会变老的一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外滩TheBund (ID:the-Bund),作者:海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