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看到最多的是医疗反腐的报道。
一直犹豫要不要聊这个话题。但一想到,人生在世,除了死亡和纳税,诸事无常。随着我们年岁渐长,父母也渐老,总有一天,医疗会成为每个家庭的支出重项。家里有 60 岁以上老人的朋友,感受应该尤其深。
考虑再三,还是觉得这个话题应该聊一聊。
民生政策,和我们的现在及未来息息相关,掩耳盗铃或是盲目看空看多,不是好办法,偏听偏信一家之言,也不是好事。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观点,欢迎留言交流。
一
医疗反腐,政策上,整治的重点是“对生产、供应、销售、使用、报销环节以及那些涉嫌违规行为的关键少数展开系统治理。”
医药的销售一直是灰色地带。据 Wind 数据,2022 年 A 股制药板块旗下,在化学制药、中药、生物制品三大类中的有 287 家公司,销售费用总计,2313.89 亿元。年营收破亿的制药企业有 276 家,其中 127 家,也就是 46%,销售费用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超过了三分之一,前三名分别是,亚虹医药 558.85%、迈威生物 283.20%、盟科药业 171.18%。
医疗系统治理意味着什么?参考咱们熟悉的产业,一众互联网大厂为啥要自己造轮子自己做操作系统做芯片,一众餐饮品牌为啥要布局自己的供应链。
因为从供应链的角度看,上游所有的成本,例如原材料、运输、销售,最终都会体现在产品价格上。上游如果受制于人,下游只能选择被动接受。回来看医药成本,单销售这一项,就意味着,如果啥都不做,我们买 30 块钱的药,至少 10 块钱是销售成本。
这次医疗反腐的目的,我们和前几年的动作放在一起看,很清晰了,昭然若揭:
2017 年,要求各级各类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减低药价成本。
2018 年以来,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的带量集中采购。比如心内科的冠脉支架,骨科的人工髋关节,药品集中采购后平均降幅 52%。之前集中采购,还流传出“砍价”视频,转发点赞很高,当时还刷屏了,应该不少人看过。
2020 年,“惠民保”全国 28 个省区市铺开。2021 年年末1.4 亿人次参保。
2022 年,全国医保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但一些统筹地区基金运行压力较大,个别地区甚至出现当期赤字。
2023 年,医保个人账户改革,个人账户的钱部分放入统筹基金池,“共济保障”。
本质,都是为了系统性地降低医疗成本,从支出和收入两方面,尽量不让全国医保基金赤字。以亿为单位的退休职工数,乘上每年的医保费用,是财政的一笔大支出,一旦亏空,口子可能越拉越大。
因为背后更深层的关键问题是人口。
二
为什么说是人口。这么想,医疗成本调整,影响最大的人群是什么?
是 60 岁及以上的退休老人。
退休老人的医疗支出能有多少?总体看一个数据,《2022 年全国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在职职工 26604 万人,医疗费用 5986.27 亿元,而退休职工 9639 万人,医疗费用 7911.71 亿元。这些数字意味着:退休职工,人数占比 26.6%,但在医疗基金支出占比 56.9%,比一半还多。
我从官网上找了一张图,看灰色的线,在职退休比,逐年下降。
结合我国老年化日趋严重的背景,退休的人年年增多,简单说就是,社会的主力在职员工,人数越来越少。这就是目前更深层的关键问题——人口问题。
人口一直是这几年的焦点。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 2 月份还说,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中国人口多,有着几乎是世界上最突出的老龄化趋势,再加上转轨,养老金缺口更大一些。虽然我国的养老金预筹资金总数有好几万亿,但如果把各国 GDP 作为一个参照系来看的话,多数国家预筹养老金的总量约为 GDP 的 50%~100%,有的国家超过 100%;中国的这个比例较低,约 10%以下,有人说 6%,也有人说 2%到 3%。”
网上有人吐槽,就是因为中国人多,老年人也多,所以没那么多钱拿出来养老了。其实不是。
这里有一点容易被误解。人口问题,最关键的不是数量,而是结构;最关键的不是老人太多,而是“未富先老”。
一个社会,即使老人多,如果青年人更多,经济增速快,比如十个青年人养一个老人,压根不会出现养老金缺口。关键指标是在职人数 / 退休人数,职退比,这个数是多少。
比例越小,老龄化问题越严峻。比如 2:1,两个青年人养一个老人,相当于一半工资要养老,另外一半才能留给自己开支。央视报道过,养老问题已经很严峻了,按上面 2022 年的数据算,职退比已经是 2.76。
预测 30 年后,人口负增长叠加快速老龄化,职退比会从 2.65 降至 1.11,平均一个青年人养一个老人。所以,人口结构很关键。
而在人口结构上,一般死亡率很稳定,生育率指标相当重要。儿童是未来带动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中国过去二十年的 GDP 增速就是人口红利兑换来的。如果生育率过低,劳动力跟不上,经济发展肯定减缓。
日本和韩国,就是前车之鉴。
三
日本,2022 年总和生育率 1.26,低于维持民族人口的最低预期生育率 2.1。
为啥总和生育率最低是 2.1 ?
中国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蔡昉解读,一对夫妻,要生育两个孩子,才能把自己的两个劳动力替代掉,才意味着长期来看人口不增不减,加上一些统计的摩擦系数,官方把基础替代水平的生育率定成 2.1。总和生育率在 2.1 以下低生育水平,1.5 以下很低生育水平,1.3 以下是极低生育水平,而且生育率会落入“陷阱”难以回升。
人口连续 14 年减少的日本,今年 7 月份数据,人口降幅创下了自 1968 年开始统计以来的新纪录。日本国民人口降至 12242.3 万人,较上一年减少了约 80.1 万人。据预测,2025 年,会跌破一亿。
由于新生儿持续减少,而“一代婴儿潮会在 20 年、40 年、60 年后,逐渐成长为劳动力、退休者和高龄老人。”20 年后,劳动力缺乏,1991 年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失落至今。
再看另一个前车之鉴,韩国。
2022 年,韩国总和生育率 0.78,世界倒数第一,也是唯一的总和生育率跌破 1.0 的国家。人口 5174 万,出生人口 24.9 万,死亡人口 37.28 万人,被称为正在“消失的民族”。
别看韩国现在生育率低,他当年也搞过计划生育。1950 年代,韩国大力搞经济发展,政府发现一个家庭平均有 6 个孩子,有限的国土对比庞大的人口,好像该抓一抓生育了,于是 1960 年开始喊口号,不节制生育的后果就是乞丐;1973 年,一对夫妻一对娃,生儿生女都一样;1980 年,优育 1 个女儿强过 10 个儿子。
计划生育政策下,韩国生育率哗哗掉,只是人口结构的变化速度之快,政府毫无预料。于是,2004 年突然发现生育率过低,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了,又开始疯狂刺激生育,口号是:爸爸,我一个人很孤独,我想要弟妹。但大家都不愿意生了。
中国的计划生育是 1966 年实行的,二胎政策是 2015 年实行的,间隔年份和韩国一样。
但五十年后,人口拐点出现,政府积极鼓励生育,这个时候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生育了,也像韩国当年一样。为什么?
四
生育率问题的背后,实质就是一系列综合生活成本太高。
三育成本,生育、养育、教育,想生得买房,生了得把娃养大,送娃上学抚养成人,对应家庭支出,关键就是“三座大山”里的两座:房价、教育。
还是看日本和韩国。
比如教育,日本有句话叫“四当五落”,意思是一天睡 4 个小时,就能够考上大学,一天睡 5 个小时,就会落榜。韩国,说个数据吧,教育局规定补课结束时间,小学不晚于 9 点,初中不晚于 11 点,高中不晚于 12 点。
再比如房价。以东京为核心的全日本地价和房价年年创新高,东京房价属于世界最高的一波,一平米,超 10 万元。人住在外围,每天上班靠地铁通勤,日本官方统计,全国上班族平均一天要花 1 小时 19 分钟通勤。
而韩国,过去 5 年,房价平均涨幅 80%,是全球最热的地区之一。
房地产,是大笔资金最好的蓄水池之一,因为居住属性和产权属性是剥离的,产权,也就是说地段,是唯一的、稀缺的,所以房子天然有金融属性。
把房子看成商品,价格就由供需决定,出价高者得之,所以房价不是向平均工资看齐的,而是由精英阶层的平均收入决定的。一旦贫富两极分化严重,脱离普通人收入和借贷能力的高房价,是必然结果。
对韩国来说,虽然 GDP 高速发展,但政局被财阀控制,普通人根本享受不到发展红利,努力只是为了活着。穷人愈穷,富人愈富。韩国电影《寄生虫》,就在这样畸形的社会背景中诞生。
当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转差,只能期待一夜暴富,彩票会成为经济的晴雨表。据韩国银行,韩国物价上涨率已创下 24 年来的新高,五花肉、炸酱面等 8 款韩国最具代表性的菜品,均价上涨,最高涨幅达 16.3%。同时,韩国彩票销售总额约为 6.43 万亿韩元,也创下历史新高。
国内彩票业的数据也很有意思。今年 4 月,财政部公布全国彩票销售 503.26 亿,同比去年多卖了 192.54 亿,暴涨 62%,而且今年连续 3 个月同比增幅超 50%。前段时间去旅游,年轻人扎堆的小吃街里,都能看到几个刮刮乐店。
日本和韩国的人口问题,影响了经济发展,养老问题也越发严重。
反观我国近几年焦点中心的人口问题。
2022 年,我们人口是 14.12 亿,出生人口是 956 万人,对比 2016 年峰值 1883 万人,差距明显。低生育率,背后是种种不言自明的社会现象,比如高房价,学区房价格居高不下,养老保障不完善。
在这个大背景下,为了保生育率,必须降低房价、教育、医疗的成本。
再看之前的一系列政策,今年的“最强”医疗反腐,前两年的教育改革,再之前的房地产整顿,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而且现在这个时间节点尤为重要,提振社会信心需要走出第一小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