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不见了啊朋友们!感谢你们断更这么久也没有取关。


好多催更的小伙伴问我们这是去哪了,怎么消失这么久?——一方面,我的工作确实忙到飞边子;另一方面,前段时间我一直在和鹿sama复习统计学和测量学来迎接考试。


由于我们白天要工作,晚上要忙活家务忙活孩子,只能趁孩子睡了才开始学习,而在客厅里讲题又怕吵着家人们休息,诺大一个家只有卫生间是我俩的容身之所……于是,我就每晚坐而论道——坐在马桶上授业解惑传道~


家人们谁懂啊,人到中年下班回家,不仅要给孩子辅导功课,还要给老婆辅导功课还不能着急不能上火的感觉是什么啊!


有一些同学说,羡慕鹿Sama能不断提升自己,觉得这是理想的生活。


其实我知道她也是经历了挺大的压力,毕竟考研人哪有不疯的。甚至在她备考过程中,我看到了她出现的种种典型防御行为。


一、 焦虑阶段


1. 逃避


任务难度过高,往往会让实施者因为恐惧失败而难以启动计划。鹿Sama为了减轻自己在统计测量中感受到的挫折和痛苦,开始想方设法将自己与书本分离。


比如鹿老师说要开始看书,结果却开始修指甲、涂指甲油、全屋整理大扫除,甚至把我睡衣上的破洞全都补好了。


她说她要熬夜刷题,结果过了半个小时我去看,发现她居然正在看一锅番茄汤放屁的视频。看了一下浏览记录,短短半小时她还看了吃菌子中毒、劝恋爱脑分手、卷王公鸡打鸣到昏厥、道长追了三里地打吐辱骂者、职场甩锅话术生成器、婚礼表演放屁喷火、男子和峨眉山猴子互殴、强迫症兔子铺床……当时我是真的有点哭笑不得:“考试都火烧眉毛了,结果你熬着大夜,却宁可在这里看番茄汤放屁也不去复习。”


2. 补偿


人在面临焦虑情境时,有一种防御机制叫做“补偿”。当鹿老师发现她难以啃下统计测量的硬骨头,就开始转而采取其他方式来代偿这种缺憾——她开始每天不停购物,或者一口气吃掉一整袋巧克力。


鹿老师说:“学习不仅费脑,还费钱。我这复习压力还带来了一系列次生灾害。”


一开始她是在PDD上买一些十块八块的小玩意儿,后来她说:“这些东西带来的快乐和解压感好像持续不了多久,过后就会成为一堆垃圾。我觉得我应该去买金买钻,可以带来持久的快乐,自己美够了将来还能留给儿媳和孙女。”


其实,适度的补偿行为可以说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它可以弥补压力事件带来的缺失感和无力感,减轻焦虑、自卑感和不安全感,来获得即时的快乐、满足和控制感(题外话:事实证明鹿老师是对的。考试结束之后,PDD上的小玩意都进了断舍离名单,但金子和钻石却一直熠熠生辉)


但“过度补偿”则可能在短暂的快乐之后给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和麻烦。比如如果购物成瘾,超出经济承受能力,或者引发暴食癖,超出身体能负担的范围之外,则会后患无穷。


3. “发疯”+愤怒


当一个人的需求被压抑过度,或目标长期难以实现,潜意识会为了保护自我而产生攻击性——对内攻击,就成了“发疯”;对外攻击,就成了“愤怒”。


她复习看书的时候,一会儿揪自己的头发,一会儿在椅子上金鸡独立,一会儿做出各种高难度瑜伽动作。(我算是知道娃学习时的怪癖都是哪儿来的了)


忽而她对着书本捶桌飙泪:“这都是些啥呀!我为什么要自讨苦吃啊!!”又或者对我怒吼:“你不要再讲了!我不想听!”过一会儿又说:“我不是在跟你生气,我是在生自己的气。”


当攻击的状态出现,就说明当下的状态已经开始损害个体的情绪了。情绪感受到了威胁和入侵,于是会萌发出攻击姿态来抵抗这种入侵,将不良情绪释放和宣泄,减轻压力的毒。“发疯”或是“发怒”,其实是一种不自知的自我防御。


我对她说:“现在这个时候你需要休息。”


结果她又趴在地上阴暗爬行,道:“学统计测量以前我以为我是美貌与智慧并存的……学了统测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我只是个笨蛋美人……”


我叹息:“得,又学疯了一个。”


二、求助阶段


当应激事件在短时间内得不到解决,压力不断增加的时候,人们往往会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这个外部支援可以是亲人、朋友、师长,以及一切你可以求助的对象。


在收拾过心情之后,鹿老师又重新整理好所有的学习材料,笑嘻嘻地找到我:“统计测量太难了,还得是你教我。有时候在一起生活久了,我都快忘了你有多聪明多厉害了。”


说到这里,我的回忆嗖地回到了十几年前开始恋爱的时候。那会儿刚好赶上她期末也要考统计,一个周五晚上她突然神秘兮兮地对我说,要带我去深圳度过一个难忘的周末。我兴高采烈地跟去,结果到了酒店放下书包,就开始没日没夜给她辅导统计学……


每当我提出质疑想要休息一会儿或者想出门玩一会儿的时候,她就会笑嘻嘻地说:“哎呀,你是一个兼具了潘安之貌、柳下惠之德、卧龙之智、子建之才的男孩子,你把别的男生打游戏的时间,都用在了提升女朋友的知识上,这是多么崇高的品格!”终于,在一句句彩虹屁的吹捧中,我被蒙蔽了双眼,像头驴一样在知识的磨坊中拉了两天的磨。


我突然醒悟:“我怀疑你和我好,就是想骗我教你学统计!你这是不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她说:“不。这属于‘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三、成长阶段


抑郁需要休息来缓解,但焦虑需要行动来对抗。经历了上述种种之后,最终帮助鹿老师扛过这段压力时光的,还是她脚踏实地的行动。


我眼看着她每天背书、刷题、整理错题、画思维导图、听网课、记笔记……也眼见着她提的问题越来越像样,与我讨论学术越来越专业。


压力可以算是一种交流状态,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博弈和交流。


应对困难时,经历过了逃避、焦虑、畏缩、愤怒、求助的阶段后,如果心态调整不好的话,人可能会进入一个“摆烂”或“崩溃”的境况。


但如果挺过了这几个阶段后能调整好状态,人就会进入一个成长和蜕变的状态,这个时候个体开始接纳现实、重新认识自己、重新整合及制定适合自己的方案。曾经不能承受的煎熬最终变成沉甸甸的收获。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作者:白鹿、张昕(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