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迎新周,布兰迪·E·怀恩特(Brandy E. Wyant)非常想念她的住宿管理员。这种感觉始于一个夜晚。那晚她丢失了钥匙,哭着在宿舍门外等待。住宿管理员出现安慰了她,并邀请她到自己的房间看电影,最后还用总钥匙帮她打开了房门。
在那之后,怀恩特说,“我觉得只有她在我身边,我才能感到安慰。”为了缓解这种焦虑,她不断翻看宿舍管理员的Facebook,一遍遍地阅读她发给别人的邮件(例如:不要把披萨盒丢到浴室的地上)。有时她还会编造一些可以与宿舍管理员见面的借口。她控制不了自己去做这些事情。“这种痴恋的感觉,就像毒品一样让人欲罢不能。看到她,我就会感到兴奋,但是几天之后,我又会因为兴奋感的消退而感到沮丧。”
后来,这位宿舍管理员把她推荐给了一位心理咨询师。不幸的是,怀恩特的状况超出了常见的咨询范围。咨询师并不知道该如何帮助她。
几年后,怀恩特仍然存在这样的感受,这次(痴恋)的对象是她的一位同事。在阅读一篇女性杂志的文章时,她看到了一个可以完美描述她这种感受的术语:1979年的一本书中首次定义了这种状态。自此之后,这个状态就在自助与精神病理学之间的灰色地带停滞不前。
“痴恋”一词的诞生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布里奇波特大学的教授、心理学家多萝西·泰诺夫(Dorothy Tennov)开始研究一种相思病。确切地说,这并不完全是爱恋或者心碎,而是我们有时会对那些感觉不一样的人,或我们不能确定其感情的人,产生的强迫性的、付诸一切的狂热。这一现象并不新鲜,但在泰诺夫的研究领域内,还没有人愿意给它命名。因此,她将其称为“痴恋”(limerence)。
1977年,在世界上首届关于爱情和吸引力的重要学术会议上[1],她这样解释道:“它看起来很美。它在法语中有很多运用。但相信我,它没有词源。” 据《观察家报》记者报道,“与会代表们很快就接受了这个新词汇,会后还会经常听到他们在相互使用这个词进行交流,有人甚至称自己是‘对痴恋无所不知的元老’。就好像他们从婴儿时期就已经熟悉了这个词那样。”
对一部分人来说,“痴恋”这个术语还是很新奇的——这是在用一种夸张的方式来表达歌星或同学对自己的吸引力。它将阴郁与混乱的自我形象联系起来。然而对于其他的人来说,它的影响更为深远。这个词汇本身就证明了你并非孤身一人。它似乎在描述一个完整的情感取向。
痴恋是一种相思病。这并不完全是爱恋或者心碎,而是我们有时会对那些感觉不一样的人,产生的强迫性的、付诸一切的狂热。
关于痴恋的讨论,人们有不同看法。有人将其视作浪漫的象征,也有人将其视作灾难的表现。而对于许多人而言,痴恋既具备浪漫的特质,同时也带有不可避免的负面影响。最近,《大都市》杂志发表了一篇文章[2],将痴恋描述为一种自我再生的、强制性的固执追求,这种追求很少能够带来健康的关系。此外,该杂志还通过一项调查,询问读者对“陷入痴恋”是何感想。结果显示,87%的受访者选择了回答:“要么就全身心投入到痴恋当中,要么就不要浪费时间”。
- Holly Warburton -
虽然“痴恋”这个词的出现已有将近五十年的历史,但当下它才变得格外贴切。它在网络上流行了起来。大数据会模拟痴恋的状态,为你提供更多你喜欢的内容,并鼓励你关注那些你并不真正了解的人。社交媒体可以通过将此人(在专业术语中称为LO,即Limerentenobjekt,痴恋对象)推送到您的订阅中,进一步加强先入之见,并提供潜伏的机会。然而,网络也能提供良好的帮助:为“痴恋者”提供空间,让他们找到彼此,并围绕共同的困扰建立社区。
在撰写本文时,“痴恋心理学”(limerence psychology)的标签在 TikTok 上的浏览量达到82亿次。翻看这些留言,你会发现很多悲伤的表情包(当你意识到他们并不是痴迷于你,而你只是在经历一场苦难),还有一大批自封的专家在背诵着同一定义的各种变体。
当您浏览Reddit或其他论坛时,您可以发现人们尝尝会采用更加正式的口吻,发布着详细的有关痴恋的经验,他们相互支持,常常会充满真正的温情和共鸣。在“r/痴恋”的子论坛中,有一篇帖子这样写道:“有人比你的痴恋对象更需要你”,这个人就是你自己。
r/痴恋论坛的博主丹(Dan)说:“我认为(对痴恋)最大的误解就是,人们只把它当作一种疯狂的迷恋。”大约五年前,他开始负责版块的管理工作,当时的社群成员大约有2000人,而如今该社群成员已经有27 700人,并且仍在不断增加,跻身Reddit所有社群中的前5%。
当然,社群规模的增大也会加重他的管理工作。新的成员经常会提出一些更适合在恋爱咨询论坛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如何能够吸引到可爱的同学或者同事的注意。认为“痴恋”只是一种短暂的、轻率地迷恋的观点,无疑是导致专业人士对其不重视的原因。这又使得寻找有效的治疗或医保报销的难度增加。对于很多深受困扰的人来说,痴恋是他们正常生活的巨大障碍。最重要的是他们想要摆脱这个困扰。在论坛上,他们的这种状况可以受到重视。世界其他地区是否也应该效仿这个例子?
- Holly Warburton -
并不是那样无害
当《爱与痴恋》(Love and Limerence)于1979年首次出版时,学术界对其反应平淡。泰诺夫的一个关键发现是,有些人从未经历过痴恋,并不能与这种经验产生共鸣。她猜测,在20年后,其中一些批评者可能是“非痴恋者”,他们将她的发现解读为某种独立的病理症状。有些人认为她只是为“爱”与“迷恋”创造了一个新的词汇——一位评论者认为她的文章“在很大程度上是语义性的,而非科学性的”。
在20世纪70年代,浪漫情感仍然是一个研究不足的主题,许多人认为它属于文学领域,而不属于心理学。泰诺夫指出:“大众的看法似乎是:浪漫的爱情是不可思议的、神秘的,甚至是神圣的,似乎不可能受到科学探究的冷静审视。”因此,她的叙述非常文学化。这本书是献给斯滕达尔(Stendhal)的,她将他的观点运用到了文章中。
《爱与痴恋》是一项质的研究:是一篇篇幅长,描写生动并且有许多第一手资料的记述。泰诺夫采访了300名被试者,并向800名受访者发送了调查问卷。她用了很少的时间和篇幅来寻找病因,就更不用说治疗的可能性。然而,在这本书的最后她呼吁做进一步的研究。
听从这个号召的人是布兰迪·怀恩特,她曾经是她的住院医师,现在是马萨诸塞州的一名心理治疗师。
两年前,她发表了一篇关于认知行为技术治疗痴恋的文章[3],并提出了一种评估病情的筛查工具。她以自己为案例进行研究。怀恩特自小以来就一直经历着痴恋。她所追求的LOs(痴恋对象)总是在具有权威或导师职位的女性身上。这种痴恋从未涉及性,然而它们远比她对男性产生的浪漫倾慕更加强烈。这些经历并非无害:它们给她带来严重的痛苦、焦虑和混乱。这是一种“可怕的羞耻感”。
Wyant BE. Treatment of Limerence Using a Cognitive Behavioral Approach: A Case Study. Journal of Patient Experience. 2021;8. doi:10.1177/23743735211060812
泰诺夫坚信,痴恋并非“精神异常”,而是“一种既极端又平凡的体验”。然而,由于很少有人对她的研究进行扩展,这一观点在几十年间基本上没有受到反驳。直到2007年,圣心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阿尔伯特·沃金(Albert Wakin)回忆起了她们在1970年代的短暂合作,并主动联系了泰诺夫。几个月后,他收到了她的儿子的回复,告知泰诺夫最近去世了,并邀请沃金查阅她的文件。
通过研究她的文件和采访记录,沃金最终认为痴恋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无害。许多与泰诺夫交谈过的人都描述了那些对他们的生活产生了长期的、明显的破坏性影响,有时这些经历甚至让他们变得非常虚弱。与一位研究生武·杜延(Vo Duyen)合作中,沃金提出了一个替代性的痴恋模型[4],将其假设为同时具有强迫症和物质使用障碍特征的疾病。
他们写道,痴恋源于对情感回应的强烈渴望,并通过不确定性的驱动来实现这种回报。就像对毒品上瘾一样,当你受到痴恋对象的关注(即认为他们可能会有相同感受)时,会欣喜若狂。随着时间的推移,你需要这种关注才能感到“正常”。你会花费大量时间来策划如何获得下一次“关注”,而当未能如愿时,您还会出现身体上的症状。与强迫症类似,经历痴恋的人会有一种强迫性的行为,或者说是“心理行为”,来减少不确定性,也就是他们会不断和朋友谈论那些他们所渴望的食物,多次阅读他们的短信,故意经过那些他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明白这一切既不健康也不理性,但却无法停止。
- Holly Warburton -
痴恋将人的情绪与他人的行为联系到一起。它没有固定的解决方式,也没有一套可依赖的仪式可以提供暂时的解脱。相反,人们还不断地根据痴恋对象的反应去重新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沃金和武·杜延写道:“尽管痴恋类似于正常的爱恋,但它必然是一种消极的、有问题的、有害的状态,具有临床意义。沃金呼吁在权威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中增加相关内容。”
依恋将人的情绪与他人的行为联系到一起
布兰迪·怀恩特认为,无论是否将痴恋包含在DSM中,由痴恋引发的症状问题与DSM中的(精神疾病)同样严重,值得在同等程度的重视和关注,它需要有自己的治疗方式。她说:“当一个人没有经历过暴露反应预防*就去看心理咨询师,那么咨询师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有一种风险是,他们可能会助长这种痴恋的状态,而不是帮助患者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有人问:‘你为什么觉得你这么喜欢那位宿舍管理员呢?她有什么特别之处?’——这是毫无帮助的。你不能让我整个会话都只谈他。你这样就是在让我感到满足。”那么,为什么痴恋还没有得到更多临床的认可呢?
*译者注:暴露反应预防是一种行为疗法,它让人们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逐渐暴露在设计好的情境中,以凸显一个人的强迫症。当开始运用暴露反应预防时,痴恋在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的改善,但这将不再是一个压倒性的困难。通过进一步发展应对技能,暴露反应预防可以使人们从痴恋和强迫的循环中解脱出来。
根本原因
纽约的治疗师朱莉娅·佩玛·多尔玛·古特曼(Julia Pema Dolma Gutman)表示,“我认为痴恋并不是病态,它应该属于人类情感本质的范畴”。这是古特曼更广泛的哲学观之一:她认为我们太容易将心理痛苦病态化了,而一定程度的心理痛苦是健康生活的一部分。她从未在临床上听说过“痴恋”,但了解它在文化上的意义并且她本人也经历过几次。“在我看来,即使处于绝望状态,感受痛苦也是正常、健康、积极的。但是,将其医学化并以此赚钱需要谨慎。”相关的症状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干扰,但在它们导致显著的压力的情况下,我会寻找潜在的原因——依恋问题、强迫症、焦虑症 ——并直接加以治疗。
古特曼和怀恩特的观点之间的紧张关系,大致相当于痴恋留言板上“迷恋”与“不迷恋”的争论:这是一个临床问题,还是人们正常经历的事情?当感受处在什么程度上,情况会从一个跨越到另一个?泰诺夫的语义学方法带来了一系列的语义问题。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词汇,来形容这种具有一系列共同特征的独特感受。但是,当你与更多的人谈论时,它在经验和解释方面就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令人痛苦。它影响人们的婚姻,破坏他们为人父母的能力。影响他们的注意力以及工作表现。有时,它会导致一些明显有害或自我毁灭的行为。怀恩特称,她在大学第一学期的大部分课程都不及格,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她的过度执着。她说:“不管这种疾病最终被命名为什么,我想确定它与我们已有的诊断有何不同,以便像我这样的临床医生知道如何有效地治疗它。”
她苦笑着说道:虽然读这本书的过程很难熬,但是她仍然感激《爱与痴恋》。诚然,泰诺夫的散文倾向于紫文*,如果你想寻找实用的方法,那么这个长篇的日记摘录会让你在浪漫主义文学的道路上走偏。文中对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赞美,可能会考验你的耐心。在另一方面,这本书的基调是真诚的,并且方法也是恰当的:它实现了临床严谨性与经验准确性的良好结合。它匹配了对症状的模糊描述。
*译者注:紫文是指过度修饰的语言,在文章中没有什么意义。
问题并不在于泰诺夫过于哲学地定义了痴恋,实际上它是关于痴恋的唯一权威性文本,而且已经存在了40多年,仍然广泛流传。正如怀恩特所说,“我们需要对此进行更新。”这包括诊断工具、治疗方法和可以干预人们遭受痛苦的临床资源。可能最重要的是,我们需要一种方法去区分毁灭性的痴恋以及可以控制的痴恋。
这是一个临床问题,还是人们正常经历的事情?当感受处在什么程度上,情况会从一个跨越到另一个?
- Holly Warburton -
痴恋的益处
并非所有的痴恋者都希望被“治愈”。我也不确定我是否想要(被治愈)。因为痴恋我已经被生活压垮。当一个朋友首次为我定义痴恋之后,我感觉如获至宝。我一直以来都为自己无法控制的迷恋别人而感到羞耻,即使我很享受他们。我经常非常绝望的想要摆脱这种感觉,但我不愿意以牺牲自己的感受为代价。
过去我曾因为强迫症接受过相关的治疗,这些症状有时会让我难以正常生活。严重的时候,我对痴恋的体验与我对疑病症的感觉非常相似。在任何一种情况下,我的痴恋都会在每天早上重新开始,并在一整天中主导我的思想。我会反复阅读症状列表,或者文字对话,不断寻求从朋友或命运中得到的安慰——以解决不确定性。当我的恐惧得到暂时的缓解,我就会感到兴奋;而当恐惧得到证实的时候,我就会感到绝望。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就是,如果可以选择,我绝对不会被疾病困扰。
然而,有时我的痴恋会失去控制,我希望我可以完全摆脱这种状态。对我来说,完全消极和矛盾冲突的区别不在于担心或绝望的程度,而在于我被孤立的程度。任何有过这样经历的人都可以理解这种孤独:它会破坏已有的关系,并且会阻碍与痴恋对象建立任何形式的互动关系,其中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你在他们面前无法做自己,同时也因为你失去了看到他们真实样子的能力。
当我的痴恋狂涌而出,它像一台残酷的机器,将旁观者碾入齿轮中。我遇到的某一个人,(或者)任何人,都会感觉脚下的大地开始裂开。深渊的一端是我想要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而在另一端,就只有我自己。痴恋会带来很多痛苦,而根据我的经验,最糟糕的是潜在的怀疑,针对“这种依恋是否是真实的”的怀疑。对我而言,一份正式的诊断证明可以证实我最坏的猜测:我所建立的那份依恋,我在想念我的痴恋对象时找到的所有欢乐与惊奇,都是虚假和微不足道的。
怀恩特说:这里有两种关系在起作用。一种是你与痴恋对象的真实关系,可能是作为朋友、同事或导师的关系。而除此之外,还有你脑海中的那个人,那是个几乎是独立的存在。你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他们,你没有把他们作为一个有缺点或有瑕疵的人,你看到的是一个理想化的样子,并与之建立关系。但那不是真实的。只是你自己的幻想。“她说,如果能够重新来一次,她不希望再遇到大学时代的宿舍管理员。“那段关系有意义吗?”“没有,我在那年结束后联系她,但她从未回应过我,这让我觉得真的很痛苦。”
我询问Reddit的博主丹,r/痴恋群组的成员会如何描述他们的痴恋对象——这种吸引力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这个人只是一个素材?“如果你将其简化为‘我的痴恋是好还是坏’,这就是争论的焦点。”他说。“大多数人认为‘它毁了我的生活’,而有些人,比如我,认为它实际上有一个吸引人的成分,我觉得不需要完全摆脱它。”
丹表示,在大约40年的时间里,他“只对两个人(产生过)痴恋(的感觉)”。其中一个是他的大学朋友——乔(Jon)。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密切。在丹分手的时候,乔帮他调整情绪,在丹母亲被诊断为癌症时,乔安慰他。乔也向他倾诉过自己有个从未见过的女儿的事情,而丹也帮助他化解了当中复杂的感受。那是80年代初,两人都没有向外公开自己的性取向。乔可能会回应这样的感觉,但是丹却没有勇气迈出第一步。
几十年后,在娶了一个女人并养育了五个孩子之后,“我开始对乔产生了这些极其痴迷的想法。从醒来的那一刻到入睡的那一刻,有时甚至在我的梦中(出现)。”丹设法通过侦查跟踪找到了乔,两人重新取得了联系,最终再次相遇。他们重新点燃了友谊,如果没有什么其他的事情,丹甚至帮助乔重新与他的女儿取得联系。此后不久,乔去世了。因此,痴恋的影响是高度主观的。决定其意义的因素有许多:你是谁,你的思维方式是什么,你的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意义。
可能,正如怀恩特所建议的那样,我们需要一个修饰词,来区分不需要的痴恋和与其他成分的迷恋,就像我们区分焦虑和焦虑障碍一样。在情感和文化上,痴恋是一个边缘空间:它是痛苦和令人不安的,但有时也是对生命的肯定;它会让人产生无助和羞耻的感觉,但同时也会让人感到兴奋。这不只是一种“迷恋”(crush)。但在我看来,这也不是迷恋。没有人能够有绝对的权威告诉你这两个概念的分歧。也许它们并没有(什么区别)。
“迷恋”一词意味着一些琐碎的事情。但它不应该是这样。迷恋并不是一种无聊的吸引或幼稚的魅力,而是指其他人在我们脑海中所占据的生活——我们对他们的真实感受。也许就这么简单,但归根结底,我们都应该更加认真地对待这种感情,无论迷恋,还是痴恋。
后记
秀才:普通的“依恋”行为,被认为是一个具有持续性设定目标的行为系统所产生的活动,具体来说就是与另外一个特定的个体保持某种类型的关系。而“痴恋”可以说是一种特殊的“依恋”行为,痴恋的对象可能是父母,可能是朋友,甚至也有可能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它的存在更像是一种不理智的、无法控制的行为状态,也会给当事者带来更多的痛苦和焦虑不安。不管是“依恋”还是“痴恋”都是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都值得被尊重和被认真对待。但如果真的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还是一定要去寻找专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https://wordhistories.net/2022/08/17/limerence/
2. https://www.cosmopolitan.com/sex-love/a42110762/limerence-vs-love/
3.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full/10.1177/23743735211060812
4. https://digitalcommons.sacredheart.edu/cgi/viewcontent.cgi?article=1134&context=psych_fac
原文:https://pioneerworks.org/broadcast/limerence-crushes-dsm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 (ID:neureality),作者:Alexandra Molotkow,编译: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