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镜头下的时代、镜头、人让人印象深刻一身藏蓝色笔挺的西装、银白的头发、解开一个扣子的衬衫。
坐在我对面的刘香成,语调柔缓平稳。他是1978年以来第一位在北京任职的《时代》周刊摄影记者,也是美联社第一个驻北京首席记者,在46年里拍下了中国无数珍贵的瞬间。
1980年,云南省⻄双版纳傣族⾃治州景洪县,改⾰开放后现代时尚潮流逐渐影响⻘年⼈ ©️刘香成
1982年,河北,北戴河度假区沙滩上摆拍的女子 ©️刘香成
从1978年至1983年,西方媒体发表的关于中国的照片,65%是他拍的。
他也是首位拿到“普利策现场新闻摄影奖”的华人摄影师,《新闻周刊》称他为“中国的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已经72岁的他,讲起自己的摄影经历时,眼里依旧有光。他总是自谦地说,之所以能拍到很多经典画面,是运气好,不过这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积累。
他几乎每天都会拍照。就在跟我们见面的前一天,他跟老伴吃完晚饭,从华山路走到湖南路时,看到跳广场舞的女士们曼妙的身段,连忙拿出手机,可惜快门还是太慢了。
01拍下尼克松、周迅
的另一面
刘香成最广为人知的照片,莫过于拍下戈尔巴乔夫扔下稿子的瞬间。
那天,他是全场唯一携带相机的人。他答应官方,不会在直播时拍照,因为快门声可能会影响直播录音。
他回忆说:“我决定用一个很慢的胶卷速度,1/30秒,我知道这种情况下,不能保证人物的肢体也能对焦、不会松动,所以我做了一个很大的不确定的决定。”很快,这张照片就登上了世界多家媒体的头条。
1991年,莫斯科,前苏联总统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于克里姆林宫向全国直播电视演讲后合上讲稿 ©️刘香成
他还拍过尼克松给记者送啤酒,让我们看到严肃政治人物不一样的一面。
那是在从杭州到上海的火车上,李肇星提醒他,你的相机在哪里?他突然转头,看到尼克松一边笑着,一边拿着毛巾和青岛啤酒走向记者车厢,便快速摁下快门。
这不是两人第一次见面。此前,他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给尼克松拍照,觉得房间里光线暗,就提议去出去拍,“这里好像太没有意思了,外面有柳树、有桥、有山有水,我们到外面去拍吧”,没想到尼克松直接答应了。
在刘香成看来,拍摄时最难的,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跟对方产生基本的信任感,不然照片中人物的眼睛会告诉别人,这是陌生关系。
1982年,杭州开往上海的⽕⻋上,中美《上海公报》签署⼗周年纪念期间,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摆出服务员的姿势 ©️刘香成
刘香成对人物摄影有着极大的热情,很擅长让人们卸下防备,呈现出自然真实的模样。
他拍过黄永玉,定格了其老顽童式的经典神态。
1996年,北京,艺术家⻩永⽟于家中工作室 ©️刘香成
他跟艺术家陈逸飞相识多年,拍下陈逸飞拿着画笔和颜料盘的神情。
1996年,上海,艺术家陈逸⻜在⼯作室作画 ©️刘香成
曹禺、丁玲、艾青、侯宝林等多位文艺圈前辈,都在他的镜头里出现过。
就在前两年,他还和周迅一起做了个有趣的尝试。有次吃饭时,周迅告诉他,自己整天在聚光灯下,好像在一个泡泡里面,一举一动都被看在眼里,生活很没意思。
刘香成知道周迅喜欢摄影,便鼓励她去拍身边的人。她欣然同意,回到老家衢州,去拍儿时一起长大的童年伙伴。与此同时,刘香成也在拍她。
他镜头下的周迅,靠在玻璃窗上,望着淅沥雨滴陷入沉思。在刘香成看来,这张照片非常周迅,把她的性格和情绪刻画得淋漓尽致。
2021年,北京,歌手、演员周迅 ©️刘香成
他还拍过列车上神情忧郁的巩俐。
1997年,北京,生于沈阳的⼥演员巩俐 ©️刘香成
穿着简单白T恤的窦靖童、演艺事业刚刚起步的徐静蕾,以及《有话好好说》片场眉头紧锁的张艺谋和姜文,都在他的镜头下出现过。
1997年,北京,导演张艺谋(左)与演员姜文(右)在电影片场 ©️刘香成
还有张开双臂的周润发,一度成为一代人的回忆杀。
1996年,中国⾹港特别⾏政区,演员周润发 ©️刘香成
02多元的成长经历
成为独有的优势
刘香成生于中国香港,是父亲是湖南人,母亲出生在福州一个大家庭,他是家里第六个孩子。
两三岁时,父母把他送回福州,让他在那边读幼儿园、小学。这段难忘的童年经历,为他种下了难以割舍的中国情节。
等到9岁时,刘香成又前往中国香港读书,高中毕业后进入纽约Hunter College读国际政治。
1969年,莫斯科,刘香成前往纽约留学途中的第一个经停站
大学期间,他选修了一门摄影选修课,因此和摄影结缘。这门课的作业,就是在街头抓拍路人。
他在纽约59街第四大道,拍下一群无家可归的人,没想到这组照片引起了琼恩·米利的关注。
1978年,北京,刘⾹成
琼恩·米利可是那个时代最著名的摄影师之一,以拍摄毕加索用小电灯的光作画的照片而闻名。
他邀请刘香成去他工作的《生活》杂志实习,两人共事了9个月。
2011年,北京,106岁的“汉语拼⾳之⽗”周有光(刘香成向琼恩·米利致敬之作) ©️刘香成
白天,刘香成帮忙整理资料,晚上一起喝威士忌,吃香蕉和苹果。琼恩·米利会一边吃,一边指着墙上贴的从报纸剪下的各种图片,告诉他这张为什么好,那张为什么不好。
等到实习结束时,琼恩·米利告诉刘香成:“你应该去中国了。”
那时的中国日新月异,身边很多人都对他说过同样的话。1976年,他决定回国看看。
03与上海结下不解之缘
刘香成回国后,在广州待了10天。他发现人们的肢体动作和神情,都变得轻松自在。
游走在街头,他拍下了一位晨练的老人。老人身穿白衣,左臂缠着黑纱,正在打太极,“这张照片看上去很普通,但对我影响太大了。”
1976年,⼴州,当地居民于珠江岸边打太极拳 ©️刘香成
他嗅到了时代的风向,也是从那时起,决定把摄影记者作为此后的事业方向。
在北京,他拍下了高考前夕,在天安门广场认真复习的年轻人。
1981年,北京,高考恢复,学生们涌向天安门广场灯火通明的地方学习 ©️刘香成
故宫门口,一个年轻人喝完可口可乐后,说“尝起来马马虎虎”。
1981年,北京,⼀男⼦在紫禁城内递上可口可乐标志性玻璃瓶 ©️刘香成
第一次来到上海时,他发现这座城市在晚上7点后天就黑了,一些小区里几百个人,会带着硬木凳,围坐着看6英寸的黑白电视。
那会,他的办公环境并不光鲜。锦江饭店的客房洗手间,就是他冲洗和处理图片的地方。他笑着说:“从在坐便器上冲洗图片,到自己发电、去找发电机,找柴油,我一个人全包了。”
在上海,他拍下了滑冰的年轻人。
1980年,上海,年轻⼈在滑冰 ©️刘香成
还被人民公园一对情侣对视的样子打动,“我注意到他们的脚交叉在一起,男人温柔的捂住女孩放在膝盖上的手。这张照片显示了东方人如何微妙地,用特别的肢体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跟西方人公开亲吻拥抱截然不同。”
1978年,上海,⼈⺠公园⻓椅上的青年情侣 ©️刘香成
1980年,他在西藏路碰到一对新人拍婚纱照。女子上半身穿着婚纱,下面是普通裤子。
他觉得这个画面可爱极了,折射着中国人骨子里的勤俭节约。
1980年,上海,⼀对新⼈在照相馆里拍婚纱照 ©️刘香成
也是在同一年,他给上海汽车厂一名女工拍了张照。戴着眼镜的女工在引擎盖上,一锤锤敲打。
1980年,上海汽⻋制造⼚,⼀名女车工在上海牌轿⻋引擎盖下工作 ©️刘香成
在上海街头,刘香成拍到了上海模特姚书轶在展示Dior礼服的画面。这种新潮的打扮,引来人们好奇的张望。
1996年,上海,出生在上海的模特姚书轶 ©️刘香成
04见证时代的发展
刘香成时常感慨:“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们一起见证了上海的发展,事实上,不仅上海,整个中国都在飞速发展。”
2010年,他又拍下另一张照片,两名穿着洋气的女子,开着敞篷车,享受迎风驰骋的快乐。
2010年,上海,两位女士在浦东兜风 ©️刘香成
到了2021年,演员杨采钰在车上呈现出来的神情,更为松弛自在。
40多年来,画面从黑白变成了彩色,社会变迁跃然纸上。
2021年,上海,演员杨采钰在北外滩上海港国际客运中心 ©️刘香成
2014年,刘香成和夫人带着两只小狗,搬到上海,次年创办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想让更多人感受到摄影的魅力。
最近,刘香成一直在忙着宣传新书《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外滩君在朵云书店见到他时,他说起书里每张照片背后的故事,都如数家珍。
《刘香成 镜头·时代·人》,刘香成 著,出版方:上海文化出版社
提及未来的计划,他希望继续拍下去,“我一直对“一带一路”很感兴趣,但拍的不是大家想象里的中国基础建设,而是“一带一路”的人文。这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我也不知道我剩下的精力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个不是客气话。”
他始终觉得,有内容的画面永远不会被取代,他希望自己的照片能重叠起来,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从而展示摄影的可能性和时代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