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还是没“守”住!

今年5月12日,广州公布了2022年统计公报:截至2022年末,广州常住人口对比上年末减少7.65万人。

由于北上深已经先行公布了人口负增长的数据,广州“失守”也意味着——一线城市或集体进入人口负增长时代。

这个结果,让14亿人都觉得难以置信。因为,在四个一线城市中,广州是包容性最高的,几乎从来不对人口迁徙、流动设限,其商业场景被认为是各类人都足具吸引力。

如果果真成为趋势,那么这个趋势带来的影响不仅大,而且可能会很深远。

1

先简单看看一线城市去年的表现,截至2022年末:

北京常住人口为2184.3万人,比上年减少4.3万人;

上海常住人口为2475.89万人,比上年减少13.54万人;

广州常住人口为1873.41万人,比上年减少7.65万人;

深圳常住人口为1766.18万人,比上年减少1.98万人。

诡异!极其诡异!

在绝大多数人的认知中:哪怕国家总人口出现负增长,国家头部城市吸引力还是会雷打不动地维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看看隔壁的日本,本来应该坐实国人的推测。

一个月前的4月12日,日本总务省发布人口推算结果,日本不出意外的总人口连续12年负增长。

对于人口负增长,日本人是麻木的。最扎心的是除东京外,46个道府县人口均陷入负增长,琉球更是出现了日占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总人口超过3000万的东京都市圈,图源NASA     

   但最安心的也是东京,这座特大城市的吸引力持续不减。日本政府甚至想出了搬离东京就发钱的刺激政策。         

一句话,(东京的人)赶都赶不走。         

这样的趋势,怎么在中国就失灵了呢?         

有人说:都怪疫情!         

这话乍一听,不无道理。         

因为在中国4个一线城市里,上海和广州2022年的人口流失数量高于北京和深圳,而上海和广州恰恰是去年受疫情影响很大的两座城市。         

疫情的影响确实难以回避。该死的疫情,在过去三年把中国主要城市几乎影响了个遍,但并不是只有一线城市才遭遇过疫情和封控。         

看来,疫情只是一个导火索。一线城市的集体负增长,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相对于广深,京沪人口负增长相对容易理解,就是主动控制的结果。

         



图源:城市进化论         

作为全国第一座减量发展的城市,自2017年起,北京人口已连续六年负增长,累计减少近12万人。         

此前上海也提出过要控制人口规模,除2022年外,2015年、2017年都曾短暂出现过负增长。         

广深的情况,显然更耐人寻味。因为就在两年前,画风还是这样的:         



图源:搜狐城市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广深人口增量的陡降?         

长期以来,深圳一直是中国落户门槛最低的一线城市。有多低呢?约等于零门槛。         

来了就是深圳人。         

发达的经济、宽松的政策,让深圳成为抢人大战的冠军。同时,广州亦有亮眼表现。七普数据显示,2010-2020年,深圳、广州人口增量高居全国第一、第三。         



图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但2021年,深圳户籍政策出现了微妙的调整。         

大专学历不再直接核准落户,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夫妻投靠基本要求由结婚时间及被投靠人入深户时间满2年调整为满5年;老人随迁将子女入深户时间要求由8年调整为15年;……         



         

这样一来,想成为深圳人,门槛一下提高了不少。         

坊间对此有两种解读:         

第一,随着抢人大战从抢人口的1.0阶段迈向抢人才的2.0阶段,各地对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对于颇具人口吸引力且渴望产业升级的深圳来说,适当提高落户门槛,属于合情合理、顺势而为。         

第二,尽管人口快速增长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与人力资本,但也进一步加剧了人口与社会资源配置、人口与自然资源开发的矛盾。深圳有点压力山大。         



图源:正经城市观察师         

深圳是一线城市里,面积最小的。不仅小,而且小得过于悬殊。         

这也造成了深圳人口密度在全国一骑绝尘。甚至比香港还密密麻麻,仅仅略低于新加坡。         



图源:刘晓博说财经         

深圳不仅面积小、人口多、密度大,而且因为历史原因,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严重不足。加上房价等生活成本的不美丽,确实让深圳这几年的吸引力打了折扣。         

比深圳更诡异的是广州。         

首先,广州的户籍政策几乎和深圳一样宽容,且近年一再放松;其次,作为改革开放后的老牌经济强市,吸引力的惯性几乎延续至今;再次,目前不存在空间受限问题,南沙、黄埔、增城、花都、从化还有大把的空间;第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是仅次于京沪的存在;最后,生活成本是一线城市里最低的。         

可结果广州还是没留住人……         

事出反常必有妖!         

 

如果把视野拉大,跳出一线城市的维度,放在大湾区的空间中,线索开始清晰。         

深圳 人口-1.98万;佛山 人口-6.03万;广州 人口-7.65万;东莞 人口-9.98万;去年,珠三角九市中除了珠海,其余8市人口均出现负增长。         

如果把镜头再拉远,长三角城市是怎样的光景呢?是不是兄弟城市也会随着大哥上海一起负增长呢?         



图源:上海观察         

恰恰相反,杭州、宁波、温州、嘉兴、南京、常州、无锡、苏州、合肥等相当一部分长三角城市都守住了人口增长。         

杭州、合肥更是以持续多年的优异表现,收获了“人才磁场”的美誉。         



图源:上海观察         

往深了说,由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大湾区各城流动人口的数量一直高于长三角。这点从每年春运的地域分布和人口流向就不难看出。         

流动人口不仅候鸟属性更强,去留也更容易受到外部波动的影响。         

比如疫情封控、城中村整改更新、外贸订单减少导致工厂减产,随便哪一个原因,就能让广深损失一部分流动人口。         

再比如郑州富士康一扩产,可能很多河南人就在当地工作,就不出来务工了。         

改革开放之后,以广深为代表的广东经济率先腾飞,成就了“孔雀东南飞”的时代景象。广深也一度被称为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等南方省份的第二省会。         

近年随着中西部的整体崛起,很多强省会也开始有能力就地截流本来打算去大湾区闯一闯的人。         



图源:国民经略         

尽管一线城市还有珠三角人口增长乏力,但长沙、南昌、武汉、成都、南宁等原本属于广深腹地范围的省会,纷纷展示出不凡的魅力。         

去年各城的人口增量,很好地佐证了这一点。         

说白了,不是一线城市不努力,更不是没魅力,而是其它城市太拼了。         



这也解释了,中国人口在区域分布方面,为什么没有日本化,或者(东京)单极化。         

在日本,由于东京集中度太高,其吸引力堪称一骑绝尘。在东京面前,大阪都是小城市,京都、北海道简直就是乡。         

在日本,只有在东京这个巨大的城市中,才会出现许多特产店区,如秋叶原电器城、神田古董书店区等等。还有许多专门经营特殊食材或菜肴的餐馆和食堂,如专门经营烤土豆、蘑菇、土豆沙拉、干鲣鱼片和蜜饯苹果的商店。         

对日本人来说,实在很难有东京之外的选项。         

在中国,北上广深的地位有点类似东京。不过其它城市随着不懈发展,正不断拉近与一线城市的差距。         

成都、武汉、南京、杭州热火朝天争夺地铁第四城的地位,地面之下四通八达;成都、重庆先后成为了国内屈指可数的拥有双4F机场城市;西安、长沙不仅押对了新能源赛道,还有不输北上广的豪华商场;郑州、武汉的“米字型”高铁网络和通达程度,让一线城市都不禁羡慕;杭州更是借助互联网的时代潮水,开始反响虹吸一线城市的人才;……         

可以说,除了机会和多样性,很多二线城市在生活便利度和宜居度方面,早已不逊于一线城市。         

虽然人口涌入的具体城市有所变化,但人口向大城市集中的整体趋势,并没有改变。         

中国有14亿人口,这样大的国家,这么大规模的城市化不该局限于4大一线城市,中国的未来需要十个甚至更多一线城市。

         

有个好消息是,随着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广深正在重新聚拢人气。         

今年开年以来,广州、深圳地铁客流量迅速攀升,广州最高创下1097万人次的纪录,深圳也逼近900万人次的新高。         

尽管如此,在全国整体负增长背景下,对任何城市而言,城市人口高速增长时代也将很难再现。         

这个趋势不仅是对于一线城市,对于其它城市也是一样。即便是长沙、杭州等人口增长靠前的城市,去年的增量也才17-18万,远低于北上广深高峰期的年均60-70万。         

这意味着,面对新的人口格局,城市也需要转变思路。         

几天前的5月10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特别提出要认识、适应、引领人口发展新常态,系统研究如何更好保持适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规模,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对于个人来说,一线还是二线反而没那么重要。大家希望的无非是更多的机会,更公平的竞争,还有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