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王海,1994年生人,家境一般,自幼贪玩,高中就辍学了,随后去打工,做过电焊工、卖菜工、跑腿员等。2016年我去了横店,误打误撞进到剧组成了一名群众演员,慢慢地又干起了场务、录音助理和摄影师助理。2018年到2019年,我跟着摄制团队去了赞比亚、澳大利亚、加拿大、冰岛、日本、英国和挪威等国家,见证了世界之大,但无奈英语不好,文化水平也不高,没办法深刻地领略每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

在丽江拍摄期间。

种种内因外因的推动下,我决定辞去工作,全职读语言课程,为留学做冲刺准备。最终在2022年 7月获得学签,同年8月份飞往多伦多上学,目前已经念完了第一年,并拿到了第二年的学签。

从第一次走出老家的小县城,到现在站在异国他乡,回望这七年,自己不仅仅收获了大量知识、新的语言、几本证书,更多的还是我以前从未敢想象的人生经历。

这大概是我9岁的时候出去旅游照的。

我出生在河北衡水的农村,上面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我从小就跟在父母身边,很贪玩,也不爱学习。到了高中,课越来越难,我完全听不进去,就更不爱学了,平时喜欢打游戏。当时,我身边辍学的人很多,同龄人一个接一个地出去打工。

我那会儿读的学校是封闭式的,一个月回一次家,只能在家待一天半就得返校了,而且食堂的饭菜很难吃,那些在外打工的朋友就会给我送点吃的,我感觉很幸福。再听他们侃侃大山,觉得一切都很新鲜,外面的世界对我充满了吸引力。在我眼里,有没有学历、学历高低并不影响他们各自的人生。

于是高三刚开学没多久,我说我不想念书了,想去打工。我爸这人,大部分时候沉默寡言,偶尔喝完酒了会和我说,学习挺重要的。但那次他没说啥,就说你考虑好了就行。言下之意是,反正道理你都懂,说了你也不听,那就去社会上好好磨练吧。

辍学后,我在家玩了几个月,先去一个小工厂打工,一天45块钱,每天干八九个小时。干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没意思就不干了。后来,我就经常跑菜场,当卖菜工也当跑腿员。

2014年,一个做电焊工的朋友收入还不错,我就让他带着我入行。这份工作吧,其他都挺好,收入可观,一个月我能赚五六千块,就是有些危险,烧伤烫伤像家常便饭。有一回,我正钻孔呢,一不留神把手套卷没了,左手大拇指骨折了,小拇指的指甲盖都飞了。

这是我受伤最严重的一次,两个手指头骨折,都住院了。

干了快两年电焊工,一转眼到了2016年年初,我有个微信好友在横店的剧组做场工,闲聊时就听他讲剧组的那些趣事,他的朋友圈动态也很吸引我,经常这里拍戏那里取景的。我心想,一边挣钱一边还能旅游,这工作好啊。他建议我可以去横店看看,有工作机会还能帮我介绍一下。因为这句话,我再次心动了,想要走出去看看。

家里大小事是我爸做主,要想做什么必须要经过他的同意。我找了一个机会和我爸大谈理想,说我想出去,想挣钱。我爸不同意,一口回绝。原因很简单,我当时已经22岁了,在我老家,很多人都是在20岁到25岁之内结婚生娃的。身边的亲戚朋友也开始劝我,“你都这么大了,还乱跑什么,你看人家XX,孩子都有了,生活也稳定了。你说你漂泊几年有什么用?到时候岁数大了,好姑娘都被娶走了,你要趁早呀,早些了却父母的一桩心事。”

小地方,人言可畏,他们说的这些现实让我不断陷入沉思,也不止一次地问自己:“我就要准备进入婚姻了吗?我还没有去过其他省市,我还没有见过火车,还没有搭过地铁,还没有坐过飞机。世界这么大,我还哪都没去过。一旦步入婚姻,很多事情可就身不由己了。趁着现在还年轻,我要不要到外面去看看?”

自从这个想法冒了出来,就再也收不住了,躁动的心像只困兽,来回踱步。终于,在2016年4月份,我还是决定要到外面去看看,哪怕是撞得头破血流,起码我看了,不后悔。于是,我鼓起勇气和我爸立了一个“君子协议”,以后再也不管家里要钱,人生全部的责任自己担。

当时家里的规矩是,每年要攒一些钱,年底交给父母,那是为买房准备的。我刚把攒的两三万给我爸妈,身上就没钱,只能向朋友求助,东拼西凑借了2000块,第二天就买了从河北衡水到浙江义乌的火车票,打算去横店找我朋友。

人生的第一张火车票。

我记得非常清楚,2016年4月12日凌晨两点多发车,那是我头一次坐火车,找不到火车站台,拉着个行李箱像个无头苍蝇乱转,差点误车。23小时的硬座,火车轰隆轰隆一路南下,我坐得屁股发麻,可内心十分激动兴奋,就像游戏里打boss刷副本,你也不知道会刷出什么厉害的装备。

到横店后,我在之前那个微信好友所在的酒店凑合了一晚。第二天就在贴吧潜水,看各种群演的招聘信息。比较幸运的是,认识了一个之前就在横店做过群演的朋友,这次他是第二次去了,我俩一拍即合,和他碰面后一起合租了一个酒店式公寓,带独立卫生间,600块一个月,一人分摊300块。第二天,他带着我去办演员证、电话卡、银行卡啥的。

我的演员通行证,揣着它显得又激动又期待。

成为一名群演,几乎没有门槛。在横店找活只要有人带,成功率就会高很多。我找活还算顺利,普通群演一小时10块,不要求演技,管三顿饭,一天能拿150块。早起多加10块,躺尸多加10块,淋雨多加10块,至于是淋小雨、淋大雨、夏天淋雨、冬天淋雨,脸上是涂一点灰,还是把那种黏稠的血色糖浆抹得到处都是,价格肯定不一样,看群头怎么和剧组谈了。

我的第一个角色是个剑客,衣服一换还挺像回事。

我偶尔也会演八路军。

一般来说,我们早上三点集合,排队领衣服道具,排队化妆。有时是古装戏,靴子拿到手就是潮乎乎的,还得穿着厚重的盔甲拿着长枪,在雨里跑,为了效果必须踩到泥水里。一拍就一整天,到晚上七八点收工,再排队还衣服道具。夏天拍冬天的戏,就穿厚棉袄,那衣服脏兮兮还有股味儿,好几次我差点要中暑。

见过这样的鞋子吗?大多数时候这鞋就没干过。

相较以往,如今算是横店群演最好的时代。几年前还流行“打白条”,拿着群头签名的条子,等着结算日才能领钱。现在,横店有演员公会,片酬由公会统一打到个人账户,每月12号打钱,从不拖欠。工资发的不对还可以申诉,我申诉过一次,立马就给补上了。

群众演员这职业对我来说挺好玩的,但时间久了就没了盼头,随着新鲜感消退,那些粗粝的、煎熬的感受就出现了。

横店像个赤裸裸的江湖,鱼龙混杂,冯小刚就曾说过,剧组里除了主创,剩下的都是农民工。导演、摄影师、助理,一级压一级,这种阶级感像是一种魔法,带来谄媚与臣服。想入行的就巴结助理,助理巴结摄影师,摄影师再巴结导演,总之认识人比有技术更重要。我一个农村来的,不相信自己可以演戏,也当不了下一个王宝强,我还是想学点技术,这样好歹能让自己靠手艺吃饱饭。于是,我想到了转行。

我还演过一次花花公子,没台词,戏服严严实实把人包裹起来,汗全沤着。

我看到剧组的工作人员每天在片场跑来跑去,对着群演吆五喝六的,感觉很神气,就想进剧组,但我啥都不会,人家也不收我呀。不过我可以学嘛,先当个小场务,干点基本的工作,我有头有脑的,学得快。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在跑群演的时候,我就开始跟剧组的工作人员攀谈,问人家还收不收人,能不能加个好友,我也想从事这个行业,能不能帮忙引荐一下,虽然我不会,但我可以学,我能吃苦。

在我厚着脸皮孜孜不倦的努力之下,终于有位老哥同意帮我,把我拉进了他们的业内沟通群。他告诉我,小伙子,我能帮你的就到这里了,剩下的靠你自己了。

场务是剧组里面最低一层,差不多日薪是200块,但只有预算低的剧组会找新手做场务。我没事就在群里天天发消息,问他们要不要人。因为没啥钱太心急,期间我还差点被骗去传销窝点。

在群里泡了一段日子后,我总算碰着一个在北京的场务头,还是我老乡,他愿意收我,给我150块钱一天。碍于之前那段差点被骗去传销窝点的经历,我特意找老家的人帮我打听这个场务头,别人说这人挺好的,父母为人也不错。我这才放心,把还剩半个月租期的房子转租了出去,又买了张火车票,坐20多小时的硬座,去往北京。

横店之旅结束,北漂开始了。

在剧组,我负责铺轨道、搭升降、装摇臂、打扫卫生、烧热水啥的,反正就是杂活我都干。我爱钻研爱学,3天就基本掌握了所有工作的要点。

期间,我认识了一个老哥,是录音部门的大助理(举话筒杆收音)。可能看我比较勤快,脑子也活络,有时在片场会跟我闲聊,久而久之,大家便熟络了起来。

在戏杀青的时候,他找到我跟我说:“你想不想学录音?如果你想的话,留个联系方式给我,等我接到下个戏的时候,我带你一起,你来给我做小助理吧。”能学点其他的技术当然好,我毫不犹豫地给他留了微信。第一个戏杀青以后,我没急着回横店,就在北京的沙河租了房子,一个月600块钱,干着其他剧组的零碎活。

我在在片场铺轨道。

没多久,录音老哥给我发信息,说他有个戏要在北京拍15天,让我过去给他做小助理。那时我正好空闲,欣然答应。这样,我便接触到了录音部门,学会了装小蜜蜂、顺线、举录音杆等等。

录音摸熟了之后就是学摄影。我比较爱学,也爱向前辈讨教,时间久了,慢慢得到了很多同行的认可,他们也主动介绍我去其他摄制组工作。

在拍摄一部电影期间,我跟着摄影老哥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摄影知识。那会儿,摄制组收工以后,大家经常一起喝点啤酒聊聊天。我发现,他们很多人都是美术学院、电影学院的科班出身,知识储备非常丰富。

给摄影师做助理的日子。

我鲜少发言,更爱听他们说,听他们聊很多专业知识,还有他们上学的经历,讨论对某个电影的观后感,以及很多精妙绝伦的拍摄手法、视听语言等等,听得我如痴如醉。

在日复一日的接触当中,我逐渐意识到了“有文化”的重要性。以我所掌握的技术,了解这些所谓的摄影机参数、设备,只够让我做一名好助理,却做不了一个摄影师。要想当一名摄影师,要在这个行业稳住脚跟,还得进行系统性的学习才行。

当时,我还准备报考北京电影学院的进修班,但没办法工资低,在北京只能够勉强生活,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上学。但从那时起,我第一次对知识有了渴望,开始慢慢攒钱,为以后能去上学做准备。

工作期间的我。

2017年,我一个朋友介绍我去NBA纪录片的团队给美国人做摄影助理,问我会不会英语,我说不会,也就会个yes和no,几句简单的打招呼啥的。可能我运气比较好,虽然不会英语,这活还是让我接了。

活轻松工资也高,一天拿800块钱只工作3小时,吃的也好住得也好。我不禁想,咋越轻松的工作反而挣得越多呢?后来朋友鼓励我说,学英语吧,双语摄影师在这行真的很吃香。那是我第一次有了想要学好英语的念头。

勇士队和森林狼队的比赛现场。

2018年到2019年,我去了纪录片《奇遇人生》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拍摄,跟着团队第一次踏出了国,去了赞比亚、冰岛、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七个国家。这期间,我遇到了很多美食美景,也看见了很多生活方式,不断刷新着我对世界的认知。

我在冰岛拍照留念。

我在挪威拍照留念。

比如在赞比亚,我完全不知道这世间上竟然还有这么穷的国家。我们去的那地方,只有一条国道,很多人都是一大家子挤在路边的茅草屋,屋里又脏又乱,只有一个灯泡供照明。

我在赞比亚拍到的星空。

比如在挪威拍摄期间,我和团队一起经历了北冰洋的惊涛骇浪和漫长的极昼,共同克服了在岸边跋山涉水的劳累与苦难,脸部皮肤在海风与紫外线的合作之下成了一张树皮,衣裤在烘干之后一次又一次被雨水打湿。但这些经历,都是宝贵且独一无二的,我发现自己的价值观,自己对世界的理解,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我和团队同事们在斯瓦尔巴群岛。

2019年,北极的拍摄终于杀青了。

英语,成了我最大的短板。我没法和人沟通自然也没法表达,除了设备啥也不懂,连买东西、吃饭都得找人帮忙翻译。我想得比较远,总想着如果我会英语,以后我也能自己拍片子,拍风土人情啥的。

团队里,实习生基本都是211、985大学毕业的,他们还特别客气,总叫我老师。可我心里清楚,我能干这活,有一定的运气成分在,因为双语摄影助理不好找,才找到的我。我这点技术,这帮孩子早晚都会学会,可他们所拥有的知识,我却没有。以后的天下必然是这群孩子们的,我危机感重重,怕饭碗端不住。

其实在《奇遇人生》第一季拍完后,2019年3月,我就报名了成人大专(广播电视大学),当时是感觉多一个大专文凭,总归不会有坏处。接着《奇遇人生》第二季开拍,又来一批新的实习生,像一颗颗冉冉升起的星星,我的感触就更深了。

落日下我工作的剪影。

从那时起,出国留学的想法就埋在了我的心中,因为这样能学习英语,而且在国外的环境中还可以更好的锻炼口语,又能选个专业拓展影视拍摄的专业知识。不过,想法归想法,我还是有不少顾虑的,岁数不小了,英语又几乎是零基础,还有留学要花不少钱……

与此同时,我工作这些年遇到的人给了我无穷的勇气和动力。有从61岁开始骑自行车走完全国33个省和世界四大洲25国的徐玉坤老先生,有卖掉北京的房子车子花了1588天横跨六大洲走遍13个国家的陈翰宾,还有征服七大洲最高峰和南北极的登山女王陈琼……他们的经历像一盏明灯,一次次拨开我眼前的迷雾,照亮前方。

徐玉坤老先生不会英语,也没有足够的钱,仍在花甲之年骑行看世界,顽强的毅力和一腔热血让我深深为之敬佩。

我几乎就是抱着破釜沉舟的心,在2020年初辞掉了手头上的所有工作,决定要去留学,并发了一条朋友圈:相信前方的风景会更好。

之后,我便开始没日没夜地搜索信息和别人的留学经历。一开始打算去澳洲,有一种是打工度假签,每年5000个名额,只要30岁之内大专文化以上就可以。但我感觉英语很系统化,不是去生活两年就能学会的,去澳洲可能事半功倍。还考虑去美国或者加拿大打黑工,但这种情况你去了那只能跟华人混在一起,也说不了英语,而且各方面都不受法律保护,太危险了。

后来得知,加拿大有一种学制是一年的研究生文凭,要求大专以上学历,雅思6.5或者读语言班。我不知道此事是否可靠,于是便联系了之前在加拿大拍摄时结识的朋友,让她帮我询问关于留学的事宜,朋友很热心,介绍了一个专门做留学中介的好友和我对接法。

起初,这位中介朋友听了我的情况,年纪偏大、英语零基础、父母工作不稳定、也没有什么房产,直接跟我说:“其实我不推荐你来,因为你这个难度有些太大了,可能性不是没有,但是太低了。如果你学到一半放弃了,那你的损失就太大了,时间和钱都浪费了。”

不过当她得知我有美国B1/B2签证,加拿大B1签证,都在有效期,而且还有多次出国经历后,她告诉我,如果申请学习签证,应该会比较容易获批。在对方的帮助下,我申请了加拿大的一所公立大学,国内还有个苏州分校可以先读语言班。2020年10月26,我正式开始在苏州上课,学费是一个学期2000加币,也就是大约1万人民币。

我和苏州的学校合影,学英语的日子就算开始了。

语言班分2、3、4、5级,读完5级就是语言及格了,可以获得语言合格证书,然后可以用此成绩申请本学校的专业。我的英语基础太差了,虽然是高中才辍学,但这么些年老师教的早忘光了,刚入学做等级测试,我题目都看不懂,只能就从最低等级,从主谓宾,动词名词时态啥的开始从头学。

我习惯了自由,就自己在学校对面的小区租了一间屋子,跟人共用洗手间和厨房,客厅,以及阳台。为了省钱,我都是自己做饭,为了方便通勤,买了一辆电瓶车。

接下来我便没日没夜地学了起来。一天4小时课,晚上睡觉前我还要自学两三个小时,没课的时候就去自习室或图书馆,即便是这样,一考试还是不行。身边的同学都是高中刚毕业,我感觉自己怎么都跟不上。

为了逼自己一把,我电视也不看了,整天骑着电瓶车去泡图书馆。

我单词记不住,就用便利贴贴满桌子,把单词做成手机壁纸,连做梦都梦到背单词,夜里突然醒了也会下意识地打开手机看,记单词。

语言班几乎是全英文授课,我还养成了自言自语的习惯,就是用英语自己和自己对话,或者模拟一个对话场景,一人分饰两角。每次我都超纲完成老师的作业,比如他布置一个3-5分钟的演讲,我就准备5-8分钟的,先自己在屋里练习几遍,练习累了就拿着稿子去公园读,去马路上边走边读。

那段日子,我学习压力大,一考试就紧张,整夜睡不着觉,怕被人笑话,怕失败,内耗很严重。最严重时,后脑勺得了毛囊炎,又疼又痒,去看医生,医生也让我少熬夜注意休息,从此我辣椒也戒了,到现在也不吃。也想过和朋友倾诉,但总觉得大家都有自己的事,倾诉解决不了什么问题,最后决定每天早上和晚上各跑5公里,通过运动流汗来解压,效果挺好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2年 6月,我的语言课程毕业了,7月,我如愿获得了加拿大的学签。

虽然家里人也知道我打算出国留学,但我是一切都搞定了才打电话和他们说的。我爸非常高兴,也很支持我,可能他也没想到我靠自己,一年一年能走到现在吧?

2022年8月12日,我坐上了飞往多伦多的飞机,迈向了一个未知的、新奇的未来。

加拿大学签到手,数不清的熬夜记单词学英语的日子,此刻都值得了。

2022年8月12日在萧山机场,准备奔赴多伦多,开启新的奇遇。

和以前跟着剧组出国工作不同,初到多伦多生活,一开始还挺不适应的。我的大学专业是电影电视,可能比较冷门,班里只有我一个华人,合租的室友也只有房东阿姨是华人,我在这边几乎就是没朋友,也没什么社交,心里塞满了巨大的孤独感。

我在多伦多上的学校。

由于资金不够宽裕,我给自己定的生活费是每天15加币,每天自己做饭是够了,基本上做一顿吃两顿,去学校也会带饭。这里的披萨是6加币一个,烤一个能吃两顿,喝咖啡的话就买咖啡胶囊自己冲着喝,30加币能喝一个月。

加拿大冬天很冷,没法出门跑步了,我就在家跳绳,每天跳2000个放松心情。日子的确有点苦,住在小房子里,吃穿用度都很拮据,但我经历了在苏州苦读的两年,现在已经能很坦然地应对留学生活的一切。

课堂的日常,学习和快乐并存。

我每天学习,在学校时就积极参加校园活动,听到许多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故事。渐渐的,我的生活里也开始加入了新的感受,好玩、新奇、大胆、鲜艳,还有自由成长的我自己。原来,在留学过程中很多的收获是在想象之外的。

我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我积极参加各种课业活动,之前举杆儿的手艺不是白练的。

在加拿大,顺利毕业后可以学签转工签,一年学制可以申请一年工签,两年学制可申请三年工签。我由于经费有限,最初的计划是读一年,然后工作一年后回国。

但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我决定,再续读一年。因为我发现,从决定留学,到读语言班,再到今天,一路走来实属不易,我所收获的不仅仅是一纸文凭,还有很多人生阅历,以及精神层面的提升,而且三年的工签意味着我可以有更多的选择,我的人生又有了更多的可能。

于是,今年2月初提交了新的专业申请,2月17号拿到了offer,又提交了续学签申请,4月21日两个学期的学业结束、拿到毕业证后,我拿着我的新学签,搬到了新的校区附近。



2023年4月21日,第二学期结束了。

但新的困难又出现了,就是我前前后后三年里已经花了约30万人民币,存款基本花完了,下一个专业的学费以及接下来的生活,都是问题。不过庆幸的是,我可以利用5-9月这四个月的暑假来打工赚钱。这时候,电焊这门手艺帮上了忙,我找了一家公司,在那里干兼职,根据公司派的单上门给人做电焊去。

我自己用废旧毛巾啥的DIY了一个电焊面罩。

电焊这门手艺已经深深融入了我的生活。

关于未来的话,我其实并没有想的太多太远,因为我总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目前的计划是多打工攒下学费和生活费。

以前,我总觉得念书没什么用,面对外面花花绿绿的世界,抻着脖子踮着脚往外看,心急火燎地想走出去一探究竟,但等到真的见识到了世界之大,才意识到知识可以让你看到这个世界更多的美好。

感觉这七年间,自己成长了很多很多。

都说人生是旷野而非轨道,社会时钟在我身上的边界是模糊的,我完全不在意这些,只在乎我通过学英语学知识,最后到底能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的人生还有哪些可能性。

但同时我也相信,一个人最有价值的东西,不是证书和技能,是过去一切经历的总和,是那个越来越丰富饱满的自己。总之,愿未来可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