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dlsdyc,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如果说近期有什么国际新闻最能吸引国内媒体的注意,那可能只有马克龙对我国进行国事访问一事。事实上,马克龙访华不仅是国内媒体高度关注的事项,国外媒体也反复将马克龙的一举一动放到放大镜下进行观察。尤其是马克龙在我国台湾问题上表态拒绝成为美国附庸的做法,更是激起了整个西方舆论圈的激烈辩论,或者更准确地说,压倒性的批评。


从美国本土到东欧,大多数建制派即便不认为马克龙的声明是错误的,也是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他们认为马克龙的做法实质上损害了以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和民主价值观共同体的一致性。事实上,除了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公开支持马克龙的“战略自主”外,几乎没有多少西方世界的政治人物对马克龙的言论表示赞赏。(当然,至于私底下是不是有人支持则是另一个有趣的问题。)


关于马克龙,或者说战后法国所一直追寻的“战略自主”梦想,笔者已经有过赘述。简单来说,法国在丧失全球殖民帝国的情况下,为了维持自己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试图将欧洲作为放大器,强化自己的声音。马克龙现在所面临的反对也正说明法国这一策略在实践上的困难。不过为了更好地阐释问题,我们还是先需要回顾下马克龙本次访华的目的。


谈到马克龙访华的目的,就不得不首先提及马克龙最近在法国国内所面临的问题。如果最近有什么事情让马克龙特别头疼,那就是法国的养老金改革问题。养老金改革可以称得上是法国国内政治的“日经”问题。这与法国国情密切相关。


法国不止是发达工业化国家中退休年龄最低的国家之一,养老金支出也占据法国财政支出相当大的比重。养老金成本的日益上升也是法国国债攀升的原因之一。历届法国政府都意识到这一情况的存在,但大部分时候它们都缺乏改革养老金的动力。这一行为即便不能称之为政治自杀,也是相当不受民众欢迎的举动。(萨科齐政府上调退休年龄的举动反而抬升了社会党和国民阵线的支持率。)


马克龙本着对财政负责的态度,在2017年竞选时就提出要进行养老金改革。这瞬间激发了法国民众的传统技艺——罢工。新冠疫情的流行迫使马克龙暂时推迟改革,但随着疫情的逐步消退,养老金改革也被重新提上议程。2022年10月26日,马克龙公开宣布将实行养老金改革,其中最令人直观能够感受到的就是退休年龄的延迟。法国退休年龄将从62岁提升到65岁(当然,在激烈的抗议中,马克龙最终将年龄调整为64岁)


一石激起千层浪。马克龙的养老金改革迅速激发起左右两端的激烈抗议。无论是勒庞还是梅朗雄都积极反对这一政策,政府与工会的谈判也无果而终。更为糟糕的是,马克龙所领导的议会派系在议会中并不占据相对多数。这导致政府提交的议案很有可能会被议会否决。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下,直到3月16日,马克龙依旧试图通过朝野谈判的方式确保议案所需要的票数。


但在朝野高度对立的情况下,马克龙的想法更接近一厢情愿。特别是考虑到民众普遍不欢迎改革的事实,他不得不祭出了“核武器”,也就是所谓的法国宪法49.3条款。该条款允许政府绕过议会,在不经表决的情况下强行通过法案。作为代价,政府也必须接受不信任动议投票。可以说,面对此起彼伏的罢工和抗议。马克龙已经在养老金改革上压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


随着法案的强行通过,勒庞率先对政府提出不信任动议。甚至愈发式微的共和党也认为政府的行为削弱了民主的合法性。场外群众的抗议理所当然被进一步激化。当晚巴黎城内就有258人因为骚乱被捕。面对这种情况,马克龙似乎没有任何退缩,他只是表示,不能拿国家的未来开玩笑。


议会的不信任投票在几天后开始。除了共和党没有公开表态外,其他所有的在野派系都宣布支持不信任动议(当然是自己的不信任动议)。最终马克龙赌赢了,不信任动议以九票之差没有通过。


马克龙赢得了议会投票,不代表赢得了抗议。老巴黎人,特别是索邦大学的学生充分发挥了他们从前辈继承下来的手艺,继续在法国上演此起彼伏的抗议活动。法国甚至不得不推迟英王查理三世的国事访问。也正是在这种焦头烂额的情况下,马克龙宣布将携冯德莱恩一起出访我国。


马克龙此举显然带有转移国内焦点的目的。当然,用他自己的说法,这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欧洲的声音。毕竟德国总理舒尔茨去年年底急急忙忙访华已经在欧洲引发不少争议。许多国家认为舒尔茨的做法是将德国利益置于欧洲利益之上。


不过马克龙和冯德莱恩携手访华却带着不同的目的。对于马克龙而言,所谓欧洲的声音本质上还是法国的声音,些许可能捎带德国的声音。法国年年增加的财政赤字才是马克龙真正关心的问题。养老金改革只能称得上是节流,但开源同样重要。


放眼全世界,比起正在就汽车补贴与美国闹矛盾的法国而言,中国市场才是更靠得住的大腿。但在中美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中国市场我所欲也;美国亦得罪不起。这才是马克龙扯出“战略自主”的原因之一。至少在政治上,马克龙可以激活自己一直采用的主张,强调自己的行为不是投靠中国,而是将欧洲转化为一支独立的地缘政治力量。


只不过,忠诚不绝对就是绝对不忠诚。在美国人眼里,马克龙的做法与“二五仔”无异。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加拉格尔宣称,马克龙的声明令人尴尬、可耻,在地缘政治上非常幼稚。参议院外交委员会成员印第安纳州参议员托德·扬表示,中国是西方社会、经济安全、生活方式的最重大挑战,法国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一威胁。美国国务院的发言较为温和,认为盟友之间依旧具有巨大的趋同性。


除了美国之外,对马克龙最强烈的反对来自于东欧各国。从波兰再到波罗的海三国,东欧国家普遍反对马克龙远离美国的做法。波兰总理公开宣称,比起建立欧盟的战略自主权,与美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才是更有利的选择。尤其是在俄乌冲突的背景下,东欧各国认为西欧实际上奉行绥靖政策。它们试图以牺牲东欧国家的利益与俄罗斯和平。


美国的表态非常有趣地暗示出马克龙访华背后的第一层故事,即美国实际上已经难以对法国这样的地区强国进行赎买。即便不考虑法国一直以来的“二五仔”倾向,美国的问题在于它没有办法满足法国的核心政治和经济诉求。尤其是在法国财政赤字问题始终严峻的情况下,法国需要额外的收入维持自己的系统稳定。但考虑到美联储最近的举动,显然地主家自己也没有余量。美国的捉襟见肘也为法国强化与我国的经贸联系提供借口。毕竟价值观同盟很好听,但马克龙还是要喂饱嗷嗷待哺的几千万法国民众。


东欧的剧烈反对揭示出第二层有趣的故事,即欧洲内部巨大的裂痕。欧洲的战略自主显然不可能缺乏军事上的自主。但欧洲各国在国防开支上的比重显然难以说明欧洲有足够的意愿完成这一点。尤其是在已经存在北约这一组织的情况下,欧洲战略自主基本上等同于欧洲需要花费额外的财政支出。更为致命的是,西欧各国在俄罗斯问题上的做法引发了东欧国家的普遍怀疑,即欧洲是否有能力和意愿捍卫自己的东部边界。


平心而论,我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在俄乌冲突之前并不差。甚至波兰这样的亲美国家也与我国保持良好关系,是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支持者。然而俄乌冲突的爆发让中东欧国家(可能匈牙利除外)迅速倒向美国的原因,就在于这些国家认为只有美国才最有可能为他们提供安全上的保护伞。这一点是中国现阶段无法做到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立陶宛这样的小型国家跳出来甘为美国马前卒也就不那么令人奇怪了。


这第二层故事的底层含义在于说明,虽然美国依旧衰弱到无法在经济上赎买强力盟友,但它依旧可以为许多国家提供难以替代的安全保护伞。这就是为什么即便沙特愈发亲近我国的同时,依旧没有放弃美国盟友这一身份。东欧国家之所以表现得如此明显和尖锐,是受到客观情况影响下的结果。比起老欧洲,美国显然与它们更具有利益上的一致性。


第三层故事则与我国有关。无论是盛大的红地毯,还是数额巨大的商业协议,动摇美欧之间的民主价值观同盟确实是我们的目的之一。对于诸如台湾问题,我国需要面对西方世界潜在的各种封锁。在美国封锁日益紧逼的情况下(比如日本和荷兰最终都屈服加入美国的半导体制裁),支持马克龙实际上就是在为我们自己支持缓冲空间。从实际利益的角度看,欧洲确实没有必要深度参与到台湾问题之中,避免台湾问题国际化也是我们处理台湾问题的基本准则之一。两者在现实利益上存在妥协的可能性。马克龙能够公开说出这一点,就已经为我国的国际局势提供了不少助力。


但我们依旧不应高估马克龙访华对欧洲战略自主的影响。事实上,比起欧洲战略自主,马克龙可能最多只能推动法国在一定程度上独立于美国的利益。甚至,出于自己战后政治经济结构的影响,德国也可能不得不更多站在美国一边。在已经发生的国际政治博弈中,我们最终所依赖的可能只有我们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潮沉思录(ID:xinchaochensi),作者:dlsdy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