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牧羊,编辑:牧羊、西西,校对:杨潮,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今年,国宝大熊猫们,有一个算一个,都火出圈了。
各个有熊猫的动物园都挤满了好奇的人类,他们排队几小时,隔着里三层外三层的游客后脑勺,只为看一眼大熊猫的耳朵尖。
爱屋及乌,网友们开始对大熊猫饲养员这份工作产生了向往:没有职场的勾心斗角,还可以和可爱的国宝朝夕相处……
“我行!我可以!我愿意!”
大熊猫饲养员,正式称呼是大熊猫保育员,这份工作真的这么“舒坦”吗?要怎样才可以成为保育员?做保育员就可以每天和大熊猫贴贴吗?带着这些问题,惊蛰记者走进了广州动物园熊猫馆。
熊猫“奶妈”上班了
见到大熊猫保育员林杏要(阿要)的时候,她正在做每天早上的笼舍清理工作。
阿要2012年来到广州动物园,做了几年长颈鹿和犀牛的保育员,2017年被选中加入大熊猫团队后,开始与另外三名保育员一起照顾着两只大熊猫——“星一”和“雅一”。
大熊猫每天的生活都十分规律,因此,保育员的一天时间安排也相对固定。
每天早上7点30分,保育员观察展厅内的大熊猫精神状态无异常后,就开始做窝窝头了。
大熊猫的主食只有竹子,每天能吃约30多公斤的竹叶和20多公斤的竹竿。“不过为了给大熊猫补充植物性蛋白,窝窝头还是会作为辅食出现在它们的食谱里。”阿要说。
紧接着,同事们开始制作主食——用电锯和砍刀将粗壮的竹竿进行破竹处理,便于大熊猫啃咬、消化。要用电锯才能锯开的竹竿,劈起来可是个体力活。
几十斤的新竹竿处理完毕后,会和新竹叶与各种辅食一起被“藏”进运动场的各个角落,最大程度让大熊猫模拟野外“觅食”环境。
收拾妥当,大熊猫正式出门“干饭”。保育员则进行笼舍的室内清洗工作:把昨晚吃剩的竹子竹竿分开打包好,做好垃圾分类,收集粪便和称重,最后用高压水枪清洗地面。
“大熊猫的粪便很特别,竹叶竹竿怎么吃进去就会怎么拉出来。”阿要笑着解释道,“当时收集垃圾的人还以为我们搞错了分类呢!”
“保姆”工作完成后,保育员们还要到外场观察大熊猫的玩耍状况、维持现场秩序——如果天气和人流量合适,还会用竹竿“钓猫”。
“‘钓猫’主要是为了锻炼大熊猫的下肢力量,避免它们年纪大了之后骨质疏松,同时也能让它们爬树爬得更稳。”保育员婉慧介绍道。
每次玩耍回来大约是中午12点,保育员会为它们做一次全身检查。
“主要是看看它的手掌、脚掌有没有被竹子刮伤,有没有爬树弄花了指甲,牙齿和口腔黏膜有没有被竹竿磨损,以及看看鼻腔是否有感冒迹象。”
下午等大熊猫午睡醒来,重复一遍上午的工作内容,5点半写好工作日志,熊猫“奶妈们”一天的工作就算是结束了。
大熊猫保育员,难度不在技术
这份看上去劳动量不小,但精神内耗很少的“神仙”工作,应该很多人抢着做吧?不完全是。
今年3月,新闻报道江苏常州一家熊猫馆在招大熊猫饲养员时收到了数百份简历,但录取率为0,引得一众网友纷纷惊呼“最高不可攀的岗位竟是大熊猫饲养员”。
知情人士回应,这份工作难度不在专业而在工作强度上,想做大熊猫饲养员只要有畜牧或农校的相关专业背景即可,具体饲养技能甚至可以入职后再学。
但这份工作需要值夜班,全年做六休一,节假日不但不放假,反而更忙,薪酬也不算丰厚,因此劝退了很多应聘者。
阿要也给自己这份工作的难度打了9分。
“这份工作对技术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对保育员的责任心和细心,甚至是体力都是非常大的考验。”
她坦言,自己刚开始护理大熊猫的时候也觉得有点害怕。大熊猫是国宝,也是猛兽,自己又没有照顾猛兽的经验,心里没有底。
为了和大熊猫熟络起来,阿要在接触大熊猫的第一个月,每天都在笼舍里长时间地与星一、雅一说话。
而在日常的工作中,为了不错过大熊猫的任何异常状态,保育员的视线几乎一整天都不会离开大熊猫。
时间久了,阿要与大熊猫们逐渐培养起了信任,她只要走近笼边,叫下名字,两只大熊猫就会安静地靠过来。
“有时候光看一个眼神,我们就能知道星一、雅一是否开心了。”阿要把它们当成自己的家人一样,相处时间甚至比家人还长。
除了责任心,这份工作对人的体力、耐力要求也不低,每天来回搬动几十公斤的竹子已是常规操作。
动物园内蚊虫活跃,但根据规定,保育员不可以使用灭蚊水,长袖长裤就是她们唯一的防蚊屏障;夏天更要轮换着洗两次澡——因为通常工作做到一半,一身衣服已经被汗水湿透。
好在大熊猫什么都知道。“你付出了爱,它们真的能感受得到,而你也能感受到它们对你的爱与依赖。”阿要说。
把外面的世界带一点给大熊猫
既然是家人当然要为它们的“幸福感”着想,为了丰富大熊猫的娱乐生活,保育员有时就是大熊猫们感受世界的另一个渠道。
世界杯的时候,她们会给大熊猫准备藤球;紫荆花、木棉花盛开的时候,阿要也会采摘几朵,让大熊猫感受不一样的气味。
“它们没法接触到活动范围之外的东西,那我们就尽可能制造更多新鲜、有趣的东西给它们玩。”
在动物园,大熊猫会接受一系列的行为训练,以完成基本的人猫“合作”与“沟通”。
这些行为训练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如果大熊猫跟着指令动作做对了,我们就会吹哨子,并且奖励一些小零食,慢慢地它也明白了‘原来你想我这样做’。”
在阿要看来,大熊猫和人十分相似,比如饲养区的食物它们不会马上吃完,而是会先吃一块苹果、一些竹竿之后睡觉,半夜起来后再把剩下的苹果吃完,跟人“少食多餐”的行为相似。
而且,每只大熊猫都很聪明,性格也不同:
比如星一憨厚,喜欢爬树,对竹竿有点挑食。如果平时游客和它打招呼,它可能会好脾气地给予回应;但想玩的玩具一直玩不到时,它也会摔东西、发脾气。
雅一则是有很多小点子,爱吃玉米和南瓜,保育员藏起来的食物无论多隐蔽它都能找到,而是否要接受指令还要看它当天的心情。
每天和大熊猫相处,有时还要“斗智斗勇”,这便是体力活之外,保育员工作宝贵的情感价值。
大熊猫,不该是宠物
今年年初大熊猫火了以后,不少动物园里人头涌涌,广州动物园也不例外。之前从来不用排队的熊猫馆,现在阿要试验过,从门口一路拨开人群走进展厅,足足用了5分钟。
游客们热情高涨,大熊猫似乎也很开心。现场的动物园工作人员告诉惊蛰记者,有时候晚上两只大熊猫也会在玻璃前面跑来跑去,就像在和想象中的游客们打招呼。
阿要也认识了很多喜爱大熊猫的游客,有的人不但每天都来,还从早上开园到下午闭园都待在大熊猫馆。见到阿要会主动打招呼,有时也会询问关于大熊猫的知识。
当上了“明星背后的女人”,阿要一开始也觉得有点奇怪:“不知道大熊猫怎么突然就火了。”连带着对大熊猫保育员的关注也多了起来,她今年接受了多家媒体的采访。
“这也是好事。”阿要说,大家更关注大熊猫的生活状况和保育方式了,“但我最希望的就是大家不要宠物化大熊猫。”对保育员来说,大熊猫是家人,阿要和同事们会充分尊重每一只大熊猫的性格与行为,希望游客们也如是。
见到大熊猫兴奋和激动在所难免,但安静、有序地观看,才是对大熊猫更友好的行为。目前,阿要并没有发现大熊猫因为游客增多而产生什么异常的行为。
所以,我们普通人还是继续做“云饲养员”就好,与“大明星”保持距离,“撸猫”的妄想就不要有了。毕竟,即使保育员也无法撸(成年)大熊猫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牧羊,编辑:牧羊、西西,校对:杨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