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Young实验室 (ID:youyoungzhoukan),作者:茅嘉慧、李海涵、钱满吉,编辑:胡佳晴,原文标题:《中国式Gap year:间隔,但不停顿》,题图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我总想着上岸以后一定会更好,却没想到最后什么都没得到。” 在辞职的一年里,唐豆考研、考编“两手抓”,最终却“两次考研都差几分”“事业编没有进面试”。
现在,她重新加入求职人潮之中。然而,她没想到辞职备考的Gap year导致她的职业生涯出现一段空白,成为她新一轮求职的“绊脚石”。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中国式Gap year”应运而生,Gap year原有的“停顿”似乎并不受欢迎。选择Gap year的年轻人不少,但是他们“间隔”,却不停顿。
一、“急刹、换道”,为就业绸缪的中国式Gap year
今年3月,教育部新闻发布会公布了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4年,其中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某一级教育不分年龄的在校学生总数占该级教育国家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百分比)为59.6%,研究生在校生规模已达365.4万人。[1]
随着高等教育毕业人数逐年增长,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学历要求也不断提高。用一年时间为提升学历做准备的“中国式Gap year”成为现在年轻人突破“就业难”困局的途径之一。
2021年,唐豆拿着211大学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毕业证书顺利进入一家银行。但她的工作并不顺心,专业不对口限制了唐豆在银行上升的空间:“那段时间上班前偷偷哭,下班后也偷偷哭。内分泌严重失调,额头的痘痘就没下去过。”她开始另谋出路。
海投50多份简历后,唐豆接连收到7家公司的拒信,这对她打击很大。后来有10家公司通知她面试。在面试第8家公司时,她还没听懂问题,旁边一位985高校的应届硕士毕业生便给出了答案。唐豆觉得本科学历是她就业竞争中的短板。再三衡量后,她决定辞职考研。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针对“为什么要考研”做过一个调查,其中74.0%的受访者回答:为了提升学历,增加找工作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利用Gap的时间空档复习考研、筹备留学或参加培训,期望借此提升求职时的个人竞争力。
王青松曾是一家生物医药企业当临床监察员,因身体难以承受高强度的工作,转岗当细胞培养技术员。然而,转岗后每个月到手的工资只有3000多,他倍感失落。无力承受监察员工作的强度,又不甘心只拿着原先岗位三分之一的工资,王青松开始寻找新工作,要求是“高薪”“工作强度适中”。
月收入以万计的芯片设计类工作进入王青松的视野。但是,几乎所有相关企业都对求职者的相关工作经验或专业技术水平有较高要求。为了达到企业对从业资格的要求,王青松决定报名IC模拟版图工程师培训班,虽然学费将近两万,但抱着“有付出才有回报”的想法,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在30岁开启了自己的“再就业补习班”生涯。
与西方侧重体验的Gap year不同,“中国式Gap year”有明确的就业目标,投身其中的人往往没有“停顿”“放松”的感觉。
考研“二战”失利后,安川彻底被考研“伤透了心”。她不愿意放弃读研,因此选择“转战”留学。为了赶上语言学习进度,安川把每天的日程都排得很满:早上8点到机构上课,下课后在教室自习到晚上9点,每天背500个单词,刷3篇阅读,做一个单元的听力材料。
“学习、做项目、考试”,安川Gap期间的生活三点一线。对于安川而言,Gap的那一年,整个人就像一根绷紧的弦,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自习结束后与朋友一起吃宵夜,成为为数不多的放松时间。
王青松在培训班的初期学习并不费劲。但随着学习的深入,陌生的知识越来越多,他开始感到吃力。他在一个模拟版图工程师交流群里看到,有人说这个行业热度减退,即使有推荐信也不一定找得到工作。于是,王青松还没有上完课程便再次开始考虑转行。有一家动画制作公司接收无经验者,还提供免费的职业培训,他开始在那里实习。
二、Gap year经历让HR心存疑虑
Gap year大约在2008年被介绍入中国。当年,《中国校外教育(优等生)》杂志一篇题为《Gap year,漂亮的人生顿号》的文章被认为是最早的介绍文章之一。同年,豆瓣“间隔年 Gap year”讨论小组成立。小组成员通过分享自己当国际志工和打工旅游的经历,鼓励更多的人模仿国外年轻人的Gap year。
2013年,浙江都市周报曾以8个版的阵容推出“间隔年”专题报道,为诸多想尝试Gap的读者提供了更多灵感与心理支持。
十多年后,“Gap year”不再是新鲜话题,“豆瓣”间隔年讨论小组也已经许久无人光顾。随着Gap year热度的减退,招聘方对有过Gap经历的人也变得挑剔起来。不少面试官将Gap year的“停顿”等同于“停滞”,进而对求职者的职业能力产生怀疑。
1997年出生的伯约,从老家的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在当地一家公司居家办公了一年半。怀着“大城市的工作经验能让自己的履历更漂亮”的憧憬,他试着给一家外企投了简历,收到offer后孤身一人去了北京。
然而,“local公司与global公司”有落差,加上水土不服、饮食差异,伯约逐渐失去了在陌生大都市工作的信心。于是,他裸辞后回了老家,开始了自己的旅游Gap year。
仅过了半年,入不敷出的状况就迫使伯约重新在招聘网站挂起了简历。让他吃惊的是,半年的Gap让他在职场上“不受待见”:“简历投出去基本都是已读不回。”即使获得面试机会,也总逃不过HR对Gap的追问。当他回答自己利用Gap旅游后,面试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其实我挺不服气的,我觉得自己的专业水平和从业经验并不比其中一部分人差。”与伯约一同面试的人中,有一位是比伯约低两届的大学校友,尽管二人在笔试环节的分数差不多,企业还是以“更稳定”的理由选择了伯约的校友。
学习理财、编程接单、兼职剧本杀主持人……秦倩在Gap的过程中不断“变现”自己的兴趣,尝试了多种自由职业。喜欢摄影,她便从零学起。她与另一位选择Gap的朋友做起了自由摄影和自媒体工作,收入足够支付日常生活开销。从一开始的生涩再到慢慢接单,秦倩逐渐上手。
Gap结束前,秦倩曾在网上发布自己的简历。她将自己Gap期间所做事项简短地罗列在简历上,并附上了自己的作品集。有不少企业表示对她的作品感兴趣,并向她投去了“橄榄枝”。
秦倩感兴趣的是一家公司的产品经理职位。她主动投送了简历。尽管获得了初步面试的资格,但她在Gap期间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在这家公司的面试官眼中似乎“没那么重要”。“靠Gap期间的技能收获弥补工作经历空白带来的劣势”,这个想法落了空。秦倩十分受打击。“后来我上网了解到,我面试的那家公司并不能接受职业生涯中的断层,我当初应该去给我发offer的公司面试。”
一位有十年工作经验的HR表示,大部分面试官更愿意选择有稳妥工作规划的员工。无论Gap期间做了什么,都是职业生涯中的空白,很难不让HR怀疑这个人的工作稳定性和快速上手能力。
三、Gap year可能耽误“应届生就业”
“如果真的想要Gap,也可以读书期间休学一年,因为应届生身份还是蛮重要的。”研二时,夏凉获得了一次去法国交流的机会。在交流学习期间,她先后游历欧洲十几个国家。这段经历让天生热爱尝试新事物的她决定:先“缓一缓”。
“因为有对应届生两年择业期的保护,所以只要不交社保,我还是应届生身份。”夏凉从2021年研究生毕业那年开始跨入Gap year。如今应届生身份临近结束,她准备告别Gap year,寻找新工作。虽然是985高校建筑学硕士毕业,但夏凉并不打算以建筑为主业,而是想利用自己的应届毕业生身份考事业编,从事高校行政等类型的工作。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3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报考指南》规定,只要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为二年)满足未落实工作单位、未缴纳社保等要求,便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应届高校毕业生在报考国家公务人员、编制单位、以及大型企业求职中都有诸多优势。
某教培机构的HR透露,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优先选择应届毕业生几乎是企业招聘中的“潜规则”。不少公司在招聘要求中明确提出:招聘当年毕业的应届毕业生。
因此,选择了毕业那年Gap的人也仍然会关注应届生身份的时效,不愿浪费这一身份的价值。
27岁的林婧,研究生毕业后因为身体原因在家中休息了两年才开始求职,也因此错过了应届生的择业期便利。去年8月,林婧参加一场面试,发现与自己竞争同一职位的都是应届毕业生。当被问到有何优势时,她愣住了,想不出一个“满分答案”。
林婧对落选并没有感到意外。毕业已经两年,她没有相关工作经验,在知识技能方面也并不比应届毕业生更强。“对于公司而言,年轻的毕业生一定比我更有优势。”
根据美国间隔年协会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万~4万名学生选择Gap year。普林斯顿大学甚至专门开设了Gap Year项目,为大约10%的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一年的时光。
我国也有机构对Gap Year表示支持。2015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启动“中国间隔年计划”,通过初选、网络评选、面试终选等评审程序,评选出10名年轻人,为他们提供资金奖励。这个名额相对于庞大的有间隔年想法的年轻人群体而言,实在太少了。
民间也有自发组织的Gap基金会。但是,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来说,Gap期间的经费需要自己与家人负担,Gap之后的就业前景也不那么美妙,这让许多毕业生对“停顿”望而却步。
为保护受访者隐私,唐豆、伯约、秦倩、夏凉、林婧、安川、王青松皆为化名。
资料来源:
[1]教育部: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中国青年报:《74.0%受访者表示考研是为增加找工作优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有Young实验室 (ID:youyoungzhoukan),作者:茅嘉慧、李海涵、钱满吉,编辑:胡佳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