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原标题《很内向,只敢和陌生人交朋友》,作者:牧羊,编辑:王中中,头图来自:《老友记》
和10个完全陌生的人聊心事,你愿意吗?
最近,社交媒体上的陌生人社交越来越多了:比如,一群陌生人会拉个群,聚集到一个公园/小区里,开着实时位置共享捉迷藏;
有些人会组织“盲盒饭局”来认识新朋友,5周认识100人的陌生人派对也大受年轻人欢迎。
为了了解年轻人们为何开始热衷于“陌生人社交”,惊蛰记者去参加了一次陌生人故事会。
作为一个标准社恐,想到要和10个陌生人吐露心声,我还是有点心虚。
于是在坐地铁的时候,我一直在脑海中想象着这10位陌生人:他们从一个城市的四面八方汇聚而来,或许在某时某刻,他们的足迹曾经与我重叠。
路上有个人和我走了同样的方向,不禁心跳加速:我未来两小时内倾诉的对象,会不会是他?
带着疑惑和不安,我走进了那间小小的咖啡店。
对话陌生人
坐下的时候,大家都有点拘谨,抱着手臂或者包包静静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在场的包括我在内一共是5男5女。有人不断低下头看着手机里的股票信息,把锁屏关了又开,有人也打着哈哈问一会儿要不要一起到门口的“牛腩煲”吃个夜宵。
主持人提议让大家每人分享一件最近很想和别人倾诉的事情,或许是因为大家看起来都是年轻人,从拘谨不自在到全身心投入认真倾听,我们只用了5分钟。
大家互相简单介绍自己后,我发现10个人里面有8个之所以来参加活动都是因为感到孤独。
坐在角落里的一位大哥Q首先讲述了他的故事:他在工作几年后就做到了财富自由,开始一个人环游中国。
然而,这几个月他总感觉自己浑身都不舒服,但是去医院看过之后医生说一切正常。
“或许是因为一个人旅行太久,很久没有与人有过深切的交流,太孤单了吧。”Q说。
职场新人S则苦恼于自己没有什么爱好和朋友,下班后的生活很无趣。
在19岁的那年她经历了一场大病,休养两年之后才终于能够慢慢追上同龄人的脚步。
她懊恼地说:“高考之前一直在学习,大学最应该交朋友、培养爱好的时候却在养病,我错过了太多。”
心理咨询师助理J看上去十分温柔,原本以为她的故事应该岁月静好,她却平静地讲述了被前老板PUA的经历。
以前的她不断怀疑自己的能力,陷入深深的内耗。现在她终于离开了旧公司,但曾经的委屈仍然需要找人倾诉。
留学后回国找工作的应届生M刚到广州不久,没有什么朋友也还没有找到工作。
因此,她急需认识一些新朋友,与这座陌生的城市建立一些联系,以支撑自己的精神生活。
和大家稍显低落的气氛相比,在某国企工作的A就显得很活泼。他对每个人的故事都很捧场,还会适当地给对方递话头,看上去似乎也没什么烦恼。
两杯葡萄酒下肚,微醺状态下的他会分享自己生活上的困惑和工作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但当再度清醒过来,A希望他的烦恼都留在这次聚会中,这是一个不必再说的隐秘愁绪。
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后,大家也不再保持双手紧抱的防御状态,而是互相分享摆在桌面上的小零食和葡萄酒,边吃边聊,两小时很快就过去了。
活动结束后,和大家一起慢慢地走去地铁站的路上,落在最后的我,看到每个人的脚步都是轻盈的。
向陌生人寻求“安全感”
咖啡店很小,小到两人面对而坐时都无法伸直双腿。咖啡店也很大,大到人生的多种不同的可能,都可以在这个时空中碰撞。
和同事、家人说自己参加了陌生人故事会的时候,他们都很惊讶:“怎么能和陌生人吐露心声呢?这不是泄露隐私吗?多危险呀!”
但那晚两小时的体验告诉我,陌生的社交关系反而能带来一种尽情倾诉的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是很微妙的:说出自己的秘密的确有被泄露的风险,但大家没有交换任何个人信息,甚至不知道对方的姓名,参与活动之后也大概率不会再有联系。
所有的对话都是随性而起,话题随时可以转换,没有人会评价你的选择是对是错,也没有人知道你说的是真话还是假话,有的只是真诚的倾听、共情和支持。
这种安全感恰恰是我们在日常社交关系中极度缺乏的,同时亦是无比渴求的。
三年疫情来,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社交活动和面对面的沟通逐渐转向线上,或者干脆被暂停。
但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被压抑的社交需求一直都在。
身边的朋友本应是毫无顾忌倾诉的对象,但有时候囿于相同的圈子,有些话想说而不能说,想表达不同的想法,又怕因为不合群而失去朋友。
那些独自在大城市工作的年轻人缺少渠道去认识新朋友、倾诉心事;对家人又大多是报喜不报忧,很难真正诉说自己的烦恼。
然而,他们都同样好奇外面的世界,都想知道别的年轻人在关注什么?自己是否有同类?不同行业的人对自己遇到的事情,会有怎样不同的思考?
因此,孤单且好奇的他们急需一个安全的出口,诉说自己生活中的感慨,了解他人的生命故事。
无论是陌生人捉迷藏、陌生人饭局还是陌生人故事会,大家的关系都基于一种对“陌生”的信任与诚意。
因为陌生,没有人会知道你模糊了哪部分的信息;因为陌生,你可以以最安全的方式向他们说出平时对着朋友说不出的话,不会被熟人所知。
因为陌生,所有人都能把社交关系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自然能感受到一种倾诉秘密的快感。
或许正因如此,陌生人社交才能与熟人社交一样让我们感到安全,且充满惊喜。
重新认识陌生人
英国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项飙曾在对谈节目《你好,陌生人》中提到,陌生人之所以成为陌生人,是因为他们是我们刻意不去认识的人。
在现实社会生活中,很大一部分时间被大家用来努力地彼此保持陌生关系:擦肩而过的邻居、打过几次照面的地铁安检员、在电梯里见过几次的同事……
他们本可以和我们发展更深入的社交关系,是我们与世界之间的连接关键,却总被我们中的许多人有意无意地忽略。
于是,当我们走在路上时,身边似乎都是陌生人。当个体与周围的生活乃至世界产生隔离,孤独便是这种“陌生化”无法逃避的后果。
因此,重建与陌生人的社交能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与世界建立的连接,也是对身边“陌生化”最快捷的解决方案。
不过,重建陌生人社交并不意味着要和所有陌生人交朋友,也不意味着所有人都应该化身“社牛”,与陌生人攀谈。
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去抵制那种无意识的陌生化,开始对身边的陌生人产生一点兴趣。
遇到一个同路而行的陌生人,我们可以尝试观察他,他的走路方式、穿着和眉眼之间都透露着独一无二的生命故事,无时无刻不在和整个世界沟通;
我们可以尝试想象,如果我是他,此时此刻可能在想什么?如果这个人马上开始和我们交谈,我们会愿意和他敞开心扉吗?
如果有机会和他搭上话,他开口说话的时候是否会带来和想象完全不同的惊喜呢?
值得一提的是,观察陌生人不等同于窥探他人的隐私,只是在保持善意的前提下,以一种好奇、真诚的方式面对每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故事会的发起人阿聪曾说,他希望参与陌生人社交活动的是一群希望真实地追求美好的人,一群总是好奇地探索自己并且希望探索世界的人,一群不仅关心自己也关心他人的人。
而我们本该都是这样的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惊蛰青年(ID:wakinglism),作者:牧羊,编辑:王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