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一、纸上富贵一场


基民聊天,最常见的话题之一就是“曾经涨到过多少”:


“最高赚了20%,可惜那个时候没有抛,现在反而亏了。”


“涨到30%的时候没有注意到,后来跌下来就不愿意卖了,早知道赚20%也不错了。”


“涨20%时,问了一个大V要不要走,他说要做时间的朋友,结果现在成了‘基金的奴隶’……”


这个现象,投资理财中形象地称为“过山车”,上涨的时候,如上九霄云外,下跌后才发现是纸上富贵一场。


今天要讲一讲投资中“坐过山车”的应对。


二、自我惩罚后的避免后悔


我是1996年开始炒股的,那时电脑没有普及,要到营业部下单,买了股票后的涨跌主要看晚报股市版的股价表,一到工作忙,几个月都不会关注,隔了半年,发现股价涨了20%,喜滋滋地到营业部卖出,结果有个天天到营业部看盘的老头儿看到了交割单,问我:“怎么到现在才卖啊,一个月前可以翻倍的。”


本来挺开心的一件事,被他这么一说,好像亏了一百万。


所谓“坐过山车”,实际并没有亏钱,却比亏钱还难受,从而产生的沮丧心态,很容易让之后的投资理财心态浮躁,出现追涨杀跌。


这种心态产生的关键在于,错把账面浮盈当成到手的真实利润。


举个例子,如果你进了一批货,过了几天,发现别人进同样的货,贵了5%,你会认为自己已经赚了5%吗?不会,一是因为你还没有把货卖掉,第二,你也不能把最终的价格提高5%去卖。


道理所有人都懂,但就是忍不住去想,“当初如果卖了就好了”——这是一种每个人都会经历的强烈的负面感受。


其实,当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如果我当初不这样做该有多好”时,你不是在后悔,而是在“自我惩罚”,这种痛苦会改变你之后的决策模式。


如果是理性的决策,你该去权衡“卖出”与“不卖”,到底哪一个收益更大,“是否后悔”并不是一个决策因素。但实际上,一旦有了这种负面感受的经历后,更倾向于“避免后悔”,比如涨到一定程度后,想落袋为安,有些人甚至完全被这种恐惧所主导。


但很多心理学研究证明,“预感到自己会因后悔而痛苦”,常常会夸大真正后悔时的痛苦程度,就像小孩子在打针前,对疼痛的恐惧常常超过疼痛本身。


浮盈浮亏只是让我们离真正的盈亏更近了一步,但不是真实的利润与亏损,所以一个好方法是,我们要在心里把浮盈和浮亏去除一部分,我的经验是,股票类基金账面盈利时,心里要提一个10%的潜在损失,账面亏损时,要加一个10%的潜在收益。


也就是说,基金净值上下波动不超过10%时,我们就可以当它的实际收益为零,不算是真正的盈利或亏损,那就大大减少“坐过山车”这件事了。


基民不一定要了解很多投资的知识,但首先应该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过度乐观或悲观,理解市场大部分波动都是无效的,不能盲目跟从市场情绪而做出冲动的决定。


那么,有人一定会问,为什么不把浮盈兑现成真实盈利呢?


三、都是均值回归惹的祸


把浮盈兑现成真实盈利,隐含的是对市场的预测。但“随机波动理论”告诉我们,市场的变化是不可预测的,你更应该学会接受市场波动,而不是试图预测市场的走势、试图每次都高抛低吸。


高抛低吸操作的背后是“均值回归”的思维,所谓“均值回归”,是指假定有一条代表真实价值的“线”,涨多了,偏离这条线就会跌下来。


虽然大部分基金涨多了,确实会跌,但真正让你大赚的基金,总会在某一个时刻,脱离地心引力,实现它的“超额利润”。



为什么投资总是“七亏二赚一平”?因为真正的赢家投资靠的正是突破“均值回归”的机会,如果总是急于兑现浮盈,那就100%会错过这一刻。


大部分人无法等到这一刻,正是因为经历了太多“均值回归”,实际上还是“避免后悔”心态的驱使。


如果你听说,某人持有基金赚了两三倍,你一定在想,他是如何做到坚定持有的呢?其实最难的不是涨了一倍、两倍不卖,而是涨了20%~50%不卖,这一阶段,是“避免后悔”心态最严重的时候。


如果你想成为“七亏二赚一平”中的“二赚”,就需要一些方法去克服这一心态?


四、专注目标而非得失


如何降低“避免后悔”的心态呢?心理学家列文森和霍森斯(Lewinsohn & Hoch)做了一个购物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研究者要求参与者在购物时先列出自己想要购买的物品,然后在购物之后再评估这些购买是否有价值。结果发现,那些未列出购物清单的参与者更容易后悔他们的购买决定。


实验结果表明,减少对结果的关注,事先制定明确的目标以及充分了解选择的细节可以帮助人们克服害怕后悔的情绪。


基金投资不是短线炒作,需要在比较长的时间内获得比较高的收益率,除非短期内能实现这个盈利目标才会考虑兑现,否则有了10%就匆匆兑现,之后呢?寻找下一个10%吗?下一次,5%你就坐不住了,你就会越来越心浮气躁。


专注于目标而不是眼前利益得失,这不仅仅在投资中,也体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在体育比赛中,那些时刻关注比分的运动员或球队,更有可能基于当下的形势采取过于保守或激进的策略,而不是自己最擅长的策略,最终反而输掉比赛;


在健身中,如果过于关注每一次锻炼的结果,而不是长期的健身目标,更有可能在某一个瓶颈处,无法坚持或更改错误的方法;


企业经营中,很多职业经理人往往过于关注当年的KPI,而丧失新出现的市场机会,而企业创始人犯这样的错误的概率就小得多。


这一区别也体现在专业的基金经理和非专业的散户身上。


五、对股价的波动“脱敏”


专业投资者与一般散户投资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经验和专业知识,大部分散户总会在某一个领域拥有专业知识,但很多个人投资者即使在投资于自己最熟悉的领域时,也很容易亏损。


投资的专业之处在于计划与目标的设定与执行,很多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


Kumar和Lee(2006)研究了基金经理止盈的决策。他们发现,基金经理的止盈决策主要取决于股票的基本面和市场趋势,而不是股票本身的涨跌。基本面包括公司的财务状况、盈利能力、市场份额和前景等因素,而市场趋势则指股票市场的整体走势,这正是专业投资者努力研究的方向。


Schindler等人(2016)研究了个人投资者的止盈行为。他们发现,个人投资者在股票价格上涨时更容易止盈,在价格下跌时则更容易止损。


此外还发现,止盈行为与个人投资者的经验和风险偏好有关,经验丰富的投资者更容易止盈,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能预测市场的走势,但更重要的是,他们后悔没有止盈的经历更多,“害怕后悔”的心态占据了上风。


这种投资上的“经验”,实际是一种他们永远无法走出的“心理阴影”,导致大部分父辈一级的老股民只是沉迷于炒股这个爱好,其实并不赚钱。


基金经理的专业性也体现在心理上,如何克服上涨和下跌过程中的焦虑与压力,这需要经历过很多次“上上下下的感受”后,对股价的波动“脱敏”。


六、三个让你专注目标的方法


总结一下本文的观点:好的心态并非凭空而来,专注长期目标者,心态必好,专注眼前利益得失者,心态必坏。


第一,少关注价格,多学习知识。


要么别整天看账户净值,要么在统计账面浮盈或浮亏时,去掉10%,这对建立正确的投资心态,是一个非常好的技巧。


第二,建立合理预期与投资目标。


投资跟工作一样要有目标意识,在完成目标前,不能因为短期涨跌而放弃目标,如果放弃,一定要有充足的理由,而不是涨跌本身。


第三,建立投资组合。


组合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前面说过,大部分基金都会“均值回归”,想要抓住大机会,就要忍受过山车带来的痛苦经验。


但大部分人并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而且脱离“均值回归”的偶然性太强了,那最好的方法是建立投资组合,通过以下三个机制来实现长期持有:


1. 降低决策心理负担:通过分散资金来降低个别投资的风险,降低投资者的心理压力。


2. 强化投资目标意识:按照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有意识地选择不同的投资标的进行组合,有助于你关注目标而不是波动。


3. 降低资产波动:不相关资产的组合能降低账户整体波动,从而降低“避免后悔”的情绪。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人神共奋(ID:tongyipaocha),作者:人神共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