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最近碰到好几个大龄技术男青年对标阿里 P7 的问题。


比如 38 岁了还没到阿里 P7 能力模型,准备系统的学习,参考大厂职级体系,计划对标阿里 P7 能力模型,全面提升技术能力,架构能力。还来得及吗?


还有这样的,37 岁,985 硕士,现就职于一家国企,年薪 50万左右。硕士期间的研究方向是 4G 通信,在诺基亚、华为、这家国企工作过,现在陷入瓶颈,之后去阿里云面试,定级 P6,期望 P7。我该继续做技术,还是转管理呢?


看起来不少大龄男青年都会遇到类似的问题。这时候我去告诉他们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可不可以?可以,但是没什么用。


37、38 岁,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年龄不算小。我 27 岁的时候,我那时候的上级,洪恩老板池宇峰 31 岁,他对我说,小池,以你现在的技术水平,已经不可能成为技术大牛了,我见过很多技术大牛,他们刚毕业没几年技术就已经非常好了,你有更好的兼容性,多关注产品和业务,空间更大。


我当时听进去了,但也没听进去,因为我又在技术的道路上奋勇扑腾了几年,终于在 2006 年成为一家公司的技术经理,后来还给了个研究院副院长的职位,管公司的技术。


但我深知,我并不是做技术这块料,在技术领域,我几乎没有可能超过我在洪恩的技术 leader,他在清华读书,中科院硕士,毕业之后就在编程语言(从汇编开始)、数据库、操作系统方面已经有了精深的理解。每次技术选型,他会趴在办公室里敲敲打打几天,然后丢给我们一个用新语言实现的框架,告诉我们,用吧。一用之下,几乎没有 bug。这样的人,能在需要的时候能够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常人需要长时间练习才能达到的技术水准。


我完全做不到。


所以我选择更广阔的领域,进入锤子科技做云平台研发总监的时候,我想的是如何聚焦在业务和产品上,业务就是帮助公司成事,产品方面,一方面为公司效力,一方面帮助我自己学习和理解一个好产品是怎么做出来的。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从技术转写作,再转产品,写作写了十年,在产品上也花费了五六年时间了。写作的时候,代码和文章一起写,开始做产品之后,我就不再理会技术的事情了,理解技术就可以,其他的都交给大师了。


所以,如果你也有类似的困惑,可以评估一下自己,38 岁,还没有达到 P7 的能力模型,再在这个领域努力,你的学习能力有多强?惰性有多大?达成目标的概率又有多大?毕竟我认识的很多阿里 P9 或 P8,都是 80 或 90 后了。


我们可能会抱怨国内的环境,为啥硅谷就那么多白胡子老爷爷在写代码呢?别忘了,那些白胡子老头无一不是技术大牛,关于这一点,我司大师也做过澄清:


即便在国外,工程师想要一直平庸着写代码也是非常难的。国外的宽容在于,你想做技术,你就可以一直做技术,你可以不转管理,但你还是要带人的,只是不需要你参与他们的绩效和晋升这些事情。


国外的逻辑是,你想一直做技术,你技术得做得好,你还要有责任把这些好的东西教给别人,传承下去,光自己好是不行的。所以带人,教人,组织协调更多的人,去完成单靠你自己做不到的、更大的事情,这也是对于资深工程师的另一项要求。那些我们看到的,头发花白还在咔咔写代码的,他们在团队里的价值,肯定远远高于他们敲出的代码本身。


这就牵扯出另一个问题,很多人技术干不下去,想转管理,这里面就有更大的误解了。一个公司管理岗位是最少的,远远小于工程师的坑位,你工程师没做好,怎么可能有管理机会呢?并不是说你学习了一些技术管理的方式方法,公司就会给你设置个管理岗位。


很多人学习了一些创业方法,参加一些创业营、辅导班,自己一做公司,干得稀烂,为啥啊,坑自己呗。公司不会给你这种机会,你做得优秀,自然有管理的机会轮到你头上,而且规模从小而起,那时候储备和实践管理知识完全来得及。


那我的建议是什么呢?着落到成事上,就是你想做成一件什么事,为了帮助自己帮助公司做成一个什么事,就进行什么样的准备,我们在一个组织内部,应该着眼在业务和产品上,而不是简单的技术、管理。


做成一件事,值得你拿出来给大家说说的那种,说完了自己流光溢彩那种,否则就像很多人写的,就是为了挣工资,涨职级,那你的代表作是什么?你做出了什么呢?


把努力的点放在业务、产品和技术上,技术 80 分、业务 80 分、产品 80 分,你可能已经超过了 95% 的人,其他的机会,水到渠成。


最后我想说:当期待某个结果时,下一步要做的是退回来,把焦点放到具体的事情上,提升能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