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法治周末报 (ID:fzzmb01),作者:王京仔,编辑:马金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真的很难熬!两天看不到微信都没有乐趣了,我怎么办呢?我那些老朋友、老同学,有时想聚会都找不到了。”2月11日,重庆市70岁的李女士在镜头前哭诉“我(要)孤独终生了”。
事发前两天,李女士在超市门口碰到一对年轻人宣传免费领取抽纸活动,因需要关注账号再群发消息,不懂的她便将手机交给俩人代为操作。不料,在多个私信和群里发送消息后,李女士的微信账号因涉嫌违规被封。
“很多老年人很孤独,微信也许只是我们聊天、工作的工具,却是他们生活的寄托。”“老年人玩这些软件很难的。”“同样的套路,别说老人了,我一个大学生也被骗过”……虽然李女士的账号在经过与客服沟通后已经被找回,但也引发了人们对于“银发网民”的关注。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虽然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仍是我国非网民的主要群体,但是“银发网民”所占比例有了显著提升。根据《报告》,我国50岁及以上网民占比从2008年年底的5.7%显著提升至2022年6月的25.8%,规模接近3亿。
经过近年来的互联网适老化改造,让不少中老年“数字遗民”进入了互联网,那这些“数字移民”又如何融入互联网生活呢?
一、被动适应网络的“空巢老人”
“你好,我这能看到940路还有15分钟,那要怎么看14路还有多久才来?刚刚正好有一辆14路开过去了,我没赶上。”2月18日中午12时许,李春芳举着手机,在北京市大兴区的一公交站不停地向年轻人询问,她的手机上正是某地图导航APP,她要去的目的地乘坐940路或14路公交车都行。
当《法治周末》记者告诉她,在展示的行程中出现多车次情况时,只需点一下“倒三角”的下拉按钮,就可以看到所有“可乘坐班次”的实时信息后,李春芳显得很高兴,“太好了,这下不用再下一个APP了”。
68岁的李春芳只能算是“入门级”的网民,她日常只使用微信和地图软件,因为儿子反复叮嘱她“不要随便下载乱七八糟的APP”。当天,李春芳正是要乘车去找儿子,让他帮自己下载一个“车来了”的APP,之前一位公交司机告诉她,在那个APP上可以看到全北京市的公交实时信息。
而李春芳可以算被动拥抱互联网的“银发网民”代表。一年前她还不怎么用手机上网,直到把自己在北京城区内的房子出租,搬到了南六环外的一处房子独居养老,为了联系过去的老街坊们和乘车去找儿子,她才开始微信聊天和上网查路线。
不论是重庆的“李女士”还是北京的“李女士”,微信的社交性,使得其成为了“银发网民”入门的首选软件。这些远离社交中心的“空巢老人”,通过互联网再次与亲朋好友建立情感联系,驱散生活中的孤独感。
《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我国非网民规模为3.62亿,其中,60岁及以上非网民群体占非网民总体的比例为41.6%。60岁及以上老年群体是非网民的主要群体,较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比例高出22.5个百分点。而促进非网民上网的首要因素是方便与家人亲属沟通联系,占比为26.7%。
但即使是“平时用得最多的”微信,李春芳也不能说是熟练掌握,聊聊天、打视频、看看别人转发的文章,她都可以,至于发朋友圈、发送定位等,她就不会了,但“已经够用了”。至于地图导航,从一开始的查路线,李春芳也渐渐学会了看车辆的实时信息,“可以看到车还有多久到,点开还能看到车到哪了。这样坐车比较方便,不用提早去公交站干等着”。
此前,儿子曾给她下载过某地图软件的“关怀版”,虽然也能查路线,但看不到车到哪了,不像普通版软件那么直观,“坐车还是会错过”,就又让儿子给换回来了。记者下载了这款关怀版地图软件,虽然操作简单,字体显示也明显扩大,但是车辆实时信息不如普通版准确直观,且无法查看同一路线其他“可乘坐班次”车辆的信息。
经过互联网适老化改造,为了使中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接入互联网生活,各种不同类型的APP都推出了“关怀版”“亲情版”“大字版”等,为了操作和页面的简单性,一些适老化APP在改造过程中,部分对中老年人群实用的功能也被舍弃。然而,“适老”不应是简单的放大字体,不是越简单越好,真正做到实用或许才能帮助“银发网民”更好地融入和享受互联网生活。
二、“银发网民”的情感需求
相较于李春芳,72岁的孟慧就是“主动拥抱”互联网的代表了。
作为股民的她会用软件炒股,会用音乐软件给孙女放伴奏,会用录影记录孙女跳舞并分享到家庭微信群,也会在抖音刷短视频,在百度搜菜谱,在软件上看新闻和养生信息……尽管在北京帮忙带孙女的孟慧生活很忙碌,但她的空闲时间基本都是看手机。
“晚上一般十点多才忙完,躺在床上就想看会手机放松下,一不注意两个多小时就过去了。”想到有的时候睡着了手上还握着手机,孟慧有些不好意思。尽管用手机软件买车票、通过网上挂号这些互联网技能她还“不会弄”,但社交软件等已经基本“玩转”。
在孟慧30多人的家庭群里,长辈们是绝对的主角,除了亲人们的生日和节日祝福,其余时间,基本都是长辈分享各种信息,有孙子孙女的表演视频、养生信息、人生心得;而在她数十人的同学群和上百人的老乡群里,就更为热闹,同龄人们每天基本都能发上“99+”的信息。
在这些微信群里,记者看到,早至早上5时左右,晚至凌晨2时许,这些“银发网民”都活跃着。而这些信息中,不时就会出现一些“谣言”和“陷阱”,例如,“2023教育大变天”“国外华人发来提醒”。
“我之前在家庭群里发的信息,有被儿子说过是假的,不要发了。但我后来发的都是有写明出处的,比如,哪个专家说的,这总不会有假了吧。”孟慧觉得自己已经够谨慎了,但实际上她不久前转发的一条“某大学教授”所言,记者就没有找到明确的官方出处,而这条信息也是她从同学群里看到的。
2021年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适老化研究》显示,老年人在信息能力显著增强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信心溢出”效应。48.5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互联网上的信息基本科学且可信,81.48%的被访老年人认为自己能够辨别互联网流传信息的真假,但仅有62.34%的被访老年人会利用网站、手机程序APP等工具核实信息真假。
同年,艾媒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老年群体触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51%的中老年日均上网时长超过4小时。
“如果家里人能够多关心老人,多陪陪他们,对于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肯定是有帮助的。我们作为儿女要多关注、联系、陪伴家中老人让老人们感受到家人的爱与支持。”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王葵认为,孤独的老年人是容易沉迷手机的,尽管一些老年人有人照顾,但可能牵涉陪伴质量的问题。她同时提醒,和年轻人相比,老年人比较缺乏媒体素养,更难区分发布者的意图,上当受骗的可能性也更大。
三、享受互联网生活的中老年群体
尽管中老年人拥抱甚至沉迷网络,存在情感缺失的因素,但不少“银发网民”在进入互联网后也在不断学习和融入,不再局限于亲人的情感需求,而是与社会建立连接。
一个月前,55岁的张立国通过58同城在一家酒店找到了维修的工作,工资比前一份工作每月多了1500元。从湖南老家来到北京多年,从一开始的熟人介绍,到后来自己在互联网上找工作,现在他还会在空闲时间从网上接一些维修单。
张立国不怎么看朋友圈,但他爱看短视频,也会从直播间买东西,比如纸巾、衣服、锅等,虽然因为“别人宣传什么就相信什么”而被女儿限制了网上购物消费,“女儿说再有想买的东西,就把链接发给她,她会看着买”。但最近,张立国有了新的爱好,就是在短视频和社交平台上看别人教做菜。
对于这些“银发网民”而言,他们的互联网生活不再依附于现实生活中的社交圈,而是真正享受自己的网络生活。
红松、糖豆等年轻人可能并不熟悉的APP,在中老年网友中颇受欢迎。糖豆是一款号称“1亿锻炼爱好者聚集地”的APP,但其主打的项目就是广场舞。记者打开看到,首页充满各种广场舞示范和教学,还能投屏跟跳,而仅在华为应用市场,就有5亿次安装。
至于红松,则是一款主打中老年兴趣学习交流平台的APP,虽然华为应用市场显示只有306万次安装,但2月21日记者看到,首页推送的钢琴、美声、朗诵等直播间,在线实时观看人数在下午最少也有200多人,而在中午时段,基本都在500人至1000人左右。
而在相亲交友平台伊对上,中老年是主要的业务群体。记者通过百度指数查看了今年以来伊对的人群画像,从年龄来看,50岁以上(包含50岁)的人群占比达到了50.91%。
去年,QuestMobile发布的《2022银发经济洞察报告》显示,2022年8月,“银发网民”月活规模2.97亿,同比增长12.5%,月人均使用时长121.6小时,同比增长8.6%,增速明显高于全网平均水平。
截至2022年8月,银发人群线上消费能力1000元以上及中高消费意愿活跃用户规模分别是1.98亿、2.05亿,同比增长10.6%、10.2%;快手发布《2022快手银龄人群内容生态报告》显示,63%的银龄族观看短视频,是为了“能增长知识技能,提升生活品质”。
尽管现实和数据都显示,中老年群体有着很大的互联网需求,“银发经济”也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如何更快、更好地按照“银发网民”需求,为他们提供网络空间或许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以从去年起就提出的“老年人再就业”为例,在中国老年人才网上,记者看到,中老年人的在线求职需求和热情远远大于招聘市场。截至2月22日10时,在“求职招聘”栏目,有253条求职信息,招聘信息则只有80条。
(文中李春芳、孟慧、张立国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法治周末报 (ID:fzzmb01),作者:王京仔,编辑:马金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