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朋友圈里有的人是做事的,有的人做的事就是追逐科技热点。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是,我发现很久以前追虚拟机和区块链的人,和现在追元宇宙、Web3、AIGC 和 ChatGPT,是一拨人。可以说,从比特币到区块链、AR/VR、元宇宙、Web3、AIGC、ChatGPT……每一块都有你的身影,除了炒币亏损收获了啥呢?


走过区块链条,闯过元宇宙,趟过 Web3 的大河,裤腿还没干,就撸起袖子开始 AIGC,调戏 ChatGPT。有一阵子我的朋友圈充斥了机器人的弱智对话,以至于我把这些信息都屏蔽了。


新技术肯定有创新性,追新是没有问题的,但我们最好去筛选有效信息,利用好单位时间效率,瞎扯不如实践。


在数据和信息时代,并不是没有高质量的数据信息,而是信息太多导致高质量的内容淹没在了垃圾的海洋里。这让我想起了“史特金定律”,是科幻作家西奥多·史特金提出的。该定律认为:任何事物(特别是用户创造的内容),90%都是垃圾。


因为史老师写得多,写得快,评论界认为史老师的作品不入流,结果史老师回应:所有已经出版的读物中,有90%都是垃圾。


这是个上世纪的定律,到了今天,我的感觉是,99% 都是垃圾信息。


互联网是无法自动区分有意义的知识和无价值的噪声,这就意味着优质信息总会被各种无聊冗余信息和充斥着过载情绪的劣质信息淹没掉。


可以这么说,现在的互联网信源,绝大部分内容你都不看,啥影响没有。


大量信息对人的冲刷负面影响非常明显,因为大量信息就意味着大量垃圾信息。人吃垃圾,能不生病吗?浮躁、攀比、焦虑,囫囵吞枣各种信息而不求甚解。


我们吃饭时肯定想吃好吃的、美味的、健康的,但看到推送的各种信息却来之不拒,甚至甘之若饴。


这些话说的感觉我好像是个大明白,事实上,我确实在有意筛选有效信息,并尽可能让自己写的东西言之有物。如果没做到,那确实非不为之,是不能之。


看到大量的信息涌过来,我会下意识地问自己:


1. 这是什么内容? 


2. 我有必要知道这些信息吗?如果有......


3. 信息完整吗?如果不完整,缺少了什么? 


4. 信源是谁?我为什么要相信他们? 


5. 提供了什么证据,是怎样验证的? 


6. 其他可能的解释或理解是什么? 


更多的时候,我干脆不去接受这样的信息。其实花一点时间,就可以让自己更有判断力和防护力。选择优质的信源就像去一家美味的餐厅,不香吗?


比如,你可以好好梳理一下自己平时是从哪些渠道获取信息的。一般来讲,我们会有这么几个渠道:传统书籍、各类付费的知识产品(专栏、电子书)、社交网络、与人网络交流或面对面交流等等。


梳理一下自己的信源,挑出有价值的内容,看看自己的时间投入程度如何、消化这些信息费不费劲、获取信息的系统化程度如何、有没有意思,再决定是否保留和花费多少时间。


这些事看起来好像挺复杂,其实半年或一年梳理一次就够了。人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发现和消化更多信源,就是个淘汰和更新的过程。


淘汰的时候别手软,比如看订阅的公众号,如果持续输出低质量的信息,直接取关就好了,不要觉得万一以后会用上。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MacTalk(ID:MacTalkPro),作者:池建强